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存储容量模型、加工时间模型和变化 /分割模型等国外时间认知理论模型研究的基础上 ,黄希庭等分别从短时距、长时距和时间知觉阈限等方面 ,采用模糊统计、多因素设计等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人类的时间认知不但存在分段性 ,而且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结合神经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黄希庭等提出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的理论构想 ,并指出今后时间认知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时间知觉包括时距知觉和时序知觉。时距知觉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起搏器-累加器模型、资源分配模型、记忆衰减模型和状态依赖网络模型;时序知觉的认知机制主要包括:中枢计时机制、特定特征机制和信息强度假设;同时考虑时距和时序加工的综合模型包括:层级周期振荡模型和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未来将在探明时间知觉与意识的关系、扩展时间知觉的应用领域以及多学科交叉和多方法结合探索机理上可能有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个体的时间知觉与其选择的社会目标之间具有特定的关系;个体将时间知觉为未来无限时与获取知识的动机优先相联,将时间知觉为未来有限时与调节情绪的动机优先相联。因此,对时间的预先感知在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中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未来取向是对于积极未来的思考、规划和建构,是个体对于未来时间框架的偏好。高未来取向的个体对未来时间的时距知觉更近,表现出更强的时间知觉多普勒效应,面对延迟折扣时表现出更低的时间折扣率以及在未来重要任务和紧急但不重要任务的优先权设置中更倾向于做出理性决策;低未来取向的个体则恰好相反。这种人格的差异被证明具有遗传性,基因和早期成长经历的交互作用能够解释未来取向的个体差异。此外,未来取向调控时距知觉多普勒效应还存在于具身认知当中,身体空间位移和眼动的研究表明,时间维度上的未来映射在空间运动的右侧进行。将来该领域的研究可以借助遗传影像学、认知神经科学手段以及精神疾病及其干预的对照研究进一步探讨未来取向的功能机制。  相似文献   

5.
时间知觉的标量计时模型、注意能量模型、变化模型以及时间记忆的重构理论、距离理论和顺序标码理论都试图对时间经验做出理论的阐释 ,每一理论都能对部分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做出解释 ,但都不够完善。有鉴于此 ,并在系统的实证研究基础上 ,黄希庭等提出了时间分段综合模型 ,认为人类的时间认知不但存在分段性 ,而且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时间分段综合模型是时间认知的主流 ,未来的时间认知研究应该以此为指针 ,综合多种因素才能对其做出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黄希庭教授在时间心理学研究中,发现了Kappa效应的年龄特征、心理时间的分阶段性、提出时间认知的分段综合模型和时间管理模型等;在人格研究中,率先进行中国大学生心理研究,将青年价值观分为十大类并进行实证,以培养健全人格为基点开创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理学研究,对人格心理学理论进行了探索;在研究方法上,建构心理学三级方法学,将模糊数学等多种方法引入时间和人格心理学研究.他以坚实的科研为基础,在心理学课程建设和教材教法上有不少建树;在心理学科学普及与应用转化方面也成绩丰硕.在科研、教学及应用创新之路上,他坚韧地实现着自己"点燃心灵的真善美"的学术理想与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家对时间认知的脑机制提出了三种基本的模型假设:特异化计时模型、分布网络计时模型和局部任务依赖的计时模型。本研究中三个实验分别在视觉、听觉和触觉通道,要求被试完成时间任务和非时间任务(颜色、音调和位置),同时记录错误率、反应时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数据。探讨了不同感觉通道内时间知觉的进程以及源定位,检验以上三种基本的模型假设。ERP分析发现,不同通道时间任务与非时间任务诱发ERP的差异开始显著的时间点不一致,但视觉、听觉分离点与各自关联负变化(CNV)的始潜时接近,触觉分离点与CNV开始负走向的起始点接近。源定位分析发现,视觉、听觉和触觉时间知觉均激活了额叶、顶叶的部分区域,此外视觉时间知觉还激活了枕叶部分区域,听觉时间知觉还激活了颞叶部分区域。以上的结果提示,CNV可以作为反映不同通道时间知觉过程的指标。三种基本的模型均只能解释本研究的部分结果,时间知觉双加工模型可以对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时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时间价值观是个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时间重要性的稳定态度和观念。时间价值观含有时间资源观、时间效率观、时机观、时间顺序观等方面的意义。时间价值观的结构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时间价值观受社会文化传统、个体的年龄因素、个体性格、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学对时间价值观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应用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音乐时间知觉研究领域内的最新进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 1)音乐中时间模式的知觉 ,主要对节奏等时间模式的形成机制和编码方式进行探讨 ;( 2 )音乐中时间模式的操作 (即计时 ) ,主要讨论音乐中普遍存在的计时偏差的含义及其理论解释 ;( 3)音乐时间模式中知觉和操作的联结 ,即知觉和操作的交互影响 ;( 4)内隐知识和内隐学习在音乐时间知觉中的作用。展望该领域今后研究的方向 ,可以认为 ,对内隐的无意识成分在音乐时间知觉中作用的进一步探讨为该领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追求情绪体验与获取知识:社会情绪选择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20年来,研究者开始探讨人们在追求社会目标时情绪与认知所起的作用,进而提出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人们在选择社会目标并追求社会目标时,时间知觉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时间知觉是人们追求社会目标的依据所在.根据该理论,社会动机包括两大类:一类为获取知识的动机;另一类为调节情绪的动机.当人们将时间知觉为无限时,获取知识的动机占据主导地位.相反,将时间知觉为有限时,调节情绪的动机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从人类自然的生命发展阶段还是各种因素造成的时间知觉阶段均使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当前时间知觉的脑机制的研究结果出现了定位论和非定位论的研究趋向。支持定位论的证据主要集中在小脑高级功能区运动计时特异化作用及基底神经节分泌的多巴胺对时间知觉的作用;支持非定位论的证据主要集中在脑损伤、脑成像研究中关于多个脑区整合作用机制以及多种神经递质在计时中的作用。上述两种趋向是基于时距长短不同所致,比如对秒以下计时加工的部位在小脑高级功能区,而加工1秒及以上的时距则涉及多个脑区及神经递质的整合作用。时间知觉之脑机制研究正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2.
诚信问题历来被人们所重视,但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诚信的研究则只有很短的历史,我国心理学界关于诚信心理的研究尤其如此。诚信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呈现出诚信概念的内涵不断拓宽、诚信心理结构研究结果的多样化和研究方法的单一性等特点。诚信是一种人格特质,还是中国人的行事风格;诚信因个体的差异性及有限理性、特质与状态的争论、外显与内隐的心理过程等问题的存在,给其进一步研究带来困难。因此,未来对诚信心理的研究宜采取质性研究的思路和量化研究的多维视角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突破。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 译者在感知美、欣赏美、表达美时会受特定思维模式的影响, 会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审美心理和审美取向, 使译文具有中国特色翻译美学意蕴。文章梳理了中国哲学和翻译美学的渊源, 系统分析了在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三个翻译美学特征:注重模糊美, 音形意的对称美, 整体感知美。这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美学理论、促进翻译美学研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阐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羊圈村诺苏彝人的时间观。它的核心是协调当地彝人与祖先、神、鬼的关系,由一套时空占算体系构成,渗透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周期性年度仪式和历时性家支关系等各个方面。村落时间体系与国家时间体系互动的具体场域是手表、历书和村落小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国传统时间意识与西方时间意识之间所显示的差异为线索,以揭示时间意识所模塑的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方式。时间意识是一个文化体将世界、民族和个体生活纳入可靠形式结构中的基本模式。因此,时间意识应该被看做是审美和艺术的形式动力机制。时间意识由本源时间,即人的存在的展开或生命生成的展开,和被表征的时间,即一个文化体对本源时间的刻写、度量、呈现和控制所表征的时间所构成。在古代,从古希腊起,西方的时间意识以建立永恒观念以及永恒与世俗时间现象之间的矛盾为特征。但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形成永恒概念以及永恒与世俗现象之间的冲突,而是形成了生与息双面体循环的时间观,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或道被认为就是时间的本源,并在时间之中。这样的时间意识模塑了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方式:对人的生命时间之流的敏感,并从时间之流变中汲取诗情和灵感。  相似文献   

16.
汉语造词法研究大多集中于语音、语位(句法)及修辞造词等方面,少有人专门探讨时间、空间象似造词问题。时空象似造词是基于人类思维的“象似性”而生发出的一种重要且有趣味的词汇现象。探讨时空象似造词的目的,不仅是旨在分析汉语语词产生的动因与机制,而且是为了深入了解语词的内部形式,发掘命名的“意义支点”,并在构词语素与词义之间寻觅其隐藏在深层结构中的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17.
移情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一般认为,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然而,有关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得到不一致的结果:部分研究表明二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另一些研究则表明二者不存在有意义的联系。分析相关研究发现,概念上的分歧、测量方法和指标上的不同及被试年龄的差异等因素可能影响了移情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后续研究应考虑对概念与测量方法及指标的选用等方法因素进行更好地控制,对相应结果进行更谨慎地分析。同时,还应进一步探究影响移情与儿童亲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深层原因,揭示移情对亲社会行为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文化能够塑造或者影响人的知觉,而认知神经科学曾一度忽略人的知觉过程的文化差异性。在整合文化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新兴的文化神经科学为人的知觉的文化依赖性提供了跨越行为与神经层次的证据和解释。过去几年的相关研究表明,文化能够塑造基本的视知觉过程,作为供允性的文化因素对非社会性知觉与社会性知觉都能够产生调节和影响。在非社会性知觉领域,对焦点刺激及其背景的识别与处理上表现出了文化差异性。在情绪识别、社会地位知觉、社会群体评价以及推断他人心理状态等社会性知觉领域,文化不仅影响社会性知觉的结果,同时还调节其神经机制活动。  相似文献   

19.
公共服务动机是公共管理领域一个重要概念,在过去十几年中相关研究日益增加。许多学者围绕公共服务动机的定义、内容、影响因素、测量方法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动机文献研究的系统性,对196篇英文文献进行梳理,采用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研究个人特征、工作特征、工作环境等变量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以及公共服务动机如何影响工作满意度、组织绩效、组织承诺。研究发现,公共服务动机与相关变量关系的研究结论仍存在较大差异,并探讨了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的发展方向及其对中国学者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生活发生转变与个体的独立化相伴互动 ,构成了中国今天向现代社会的文化转型的两个侧面。由于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道德品性是市场经济社会所迫切要求的 ,而且有道德价值目标引导的生活才是合乎人性本质的生活 ,我们就必须关注这一转型时期的个体道德价值面貌 ,并研究、解决个体发展道德价值的激励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