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克思从生产一般抽象出适于一切社会形态及其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基本经济规律,即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其客观趋势,规定着社会生产的主要过程和主导方面,制约着其他经济规律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特别是决定着由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而左右的不同社会性质。依据这一规律,中共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一英明决定,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根本的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的理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只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把生产力标准看作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才有光明前途。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东西交汇、整体而不平衡的世界历史发展中,突显出了马克思论述的"历史环境"的重大作用。历史环境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的决定性要素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三位一体,成为考察20世纪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原则。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考虑到历史环境这个变数后,不同的历史环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构成方式就不同,或者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适应的形式也就不同。20世纪社会主义在落后的东方社会得到了实现,尤其是俄国、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以及这种选择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均可由此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4.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作为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也应是一种自然过程,中国过去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离开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拔高了生产关系,在实践中遭到挫折。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立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对于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搞好对外开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很有现实意义。 一、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历史的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 资本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不是资产阶级的主观臆想,而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作为对封建制度的代替,资本主义曾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具有暂时性和历史过渡性,考察市场经济,必须把其一般物质内容与其社会形式相结合;市场经济,从其生产要素配置的物质内容看,具有生产力属性,从其生产要素配置的社会形式看,具有生产关系属性;从生产力角度看,它具有适应一切社会化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和共性,而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看,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又有着丰富的个性和特点;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体现市场经济一般,又须具有切合自己国情的市场经济特殊,应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不加分析地照搬西方经济理论,在方法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错误的。必须以《资本论》方法为指导,客观评价西方经济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创立自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跨越论 ,指的是没有资本主义基础的国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对整个资本主义阶段的跨越。中俄革命前夕 ,资本主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中俄革命胜利及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是跨越论的历史证实。现实社会主义既不同于由后资本主义进入的社会主义社会 ,也不同于马克思所讲的没有资本主义基础的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后所进入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第一次在理论上回答了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 ,如何进行历史定位的难题 ,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每一个历史阶段 ,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主要特征的 ,不能主观地跨越历史阶段。但是 ,历史上曾有过跨越历史阶段发展的国家或民族 ,但都不是“纯粹”的跨越。中国的社会主义跨越式发展也不是“纯粹”的 ,它和资本主义生产力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为了推动中国现实生产力的发展 ,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变得更加完善 ,共产党制定出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 ,特别是加入WTO之后 ,中国的经济广泛地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 ,将谱写出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是人类历史上"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表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定义时,应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特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考虑,即只有合理、合法和社会必要并且能满足劳动人民或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的劳动,就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对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认识是模糊的,并由此导致了实践上的曲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七十年代中期以来,邓小平在他的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创造性地提出和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他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科学的总结我们的历史经验,得出的正确认识。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对于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党的基来路线,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都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社会主义由必然性变为现实性,还必须依靠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斗争的根本目的,是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所以,如果说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那么,建立无产阶级的专政和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国外学者得出的结论前提必须是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研究视角不仅 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处考察社会主义本质,更应该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社会本身所产生的历史和现实依据上去解读具有动态性的社会主义本质。国外学者对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社 会主义本质认知主要有两个领域的争论:一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是否反映着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 社会主义本质谁是核心地位。这两方面的争论都不够全面和具有说服力,可以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本 质,结合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和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中所形成的创新理论突破以往时代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相似文献   

12.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经历了传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两个阶段。新中国六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又给予我们深刻的现实启示。主要历史经验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保证;坚持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主要的现实启示有:要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停顿,必须注重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模式应该是多样性而不是单一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与新自由主义划清界限。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趋势与社会主义模式,使处于前资本主义诸社会发展阶段的边疆少数民族社会一步跨越了多个社会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怎样使发展程度各异的少数民族社会摆脱历史所造成的脱胎差异,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跳跃式发展,怎样选择适合各民族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在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要实践与探索内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根据中国社会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形成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团结合作、民族平等繁荣的理论,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与探索。这些实践与探索的丰富成果也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民族关系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这一主题在民族的不同发展阶段却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实质,并且因国家而异也有各自的实际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但由于我国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分别由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的甚至是跨越了几个社会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在此背景下,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性质、特点以及如何改善和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尤其必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制度变迁中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旧中国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成功探索为中国社会选择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社会开启了社会主义制度之门,奠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危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与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部分,也是这一伟大事业的重要特征和保障。新中国建立以来,从提出建立革命法制,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再到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提出"宪法法律至上",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建设日益重视。研究这一历程,具体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概念、历史经验的承传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发展等方面入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靠保障,宪法法律至上是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的最高行为准则。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准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展现新面貌。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文明对中国强势冲击和"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康有为以进化论历史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对西方资本主义进行判断,重新阐释传统大同理想,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从歌颂过去转化为面向未来,为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制度选择提供了文化前提。搞清中国人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是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必然性的必要条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观的四大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以来,从邓小平到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中不断地实现社会主义观的创新,其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历史方位观的创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观的创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创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观创新等。社会主义观不断创新,深化了我们党对“三个规律”的认识,使党在理论、路线和纲领上进一步保持了党的先进性,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