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流动人口的居住状态与社会融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区研究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对流动人口的居住特点进行分析,并从社会学角度对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的居住差异与居住隔离状况进行解读,指出这种差异和隔离是造成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困难的重要原因,需采取改革二元户籍制度、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实现混合居住等措施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促进他们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2.
采用2015年囯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珠三角地区9个地级市的15 000个流动人口样本的城市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多模型的横向、纵向检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支出水平、流动范围、流动时间、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以及本地朋友数量等因素对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应采取加强对流动人口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提高流动人口的城市居住意愿。  相似文献   

3.
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开大学"2013年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对策研究问卷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信用卡消费、住房产权、居住质量、流动类型、流入时间、对城市生活水平的满意度、流入地亲人数、朋友中的本地人数量等具有生活适应性和社会融入度的指标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同时,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通过影响流动人口社会参与等也对其定居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但是,户籍、婚姻、就业类型、家庭人均月收入、住房公积金等代表社会分层和经济状况的指标影响却不显著。说明在与购房成本等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影响流动人口经济状况的指标对流动人口的生活适应和社会融入影响不大,因而,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也不显著。因此,改善流动人口居住状况比提高流动人口收入等对于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定居城市更加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4.
京、沪、穗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并未发生真正的代际更替,其流动方式仍以“乡—城—乡”循环为主。该方式虽是其生存策略,但也伴随着低生活质量、骨肉分离和子女成长环境恶化等问题。城市政府既要为循环流动人口提供属地化服务,也要为其未来返乡提供帮扶。鉴于买房、租房定居意愿、社区参与和融入等均与定居意愿显著正相关,城市政府在中低收入流动人口公共住房供给上应公租房与经济适用房兼采,在选址上应采取“大杂居、小聚居”模式。在高房价、高房租以及属地化服务缺位的背景下,一线城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定居意愿有就地定居意愿薄弱、家庭式流动与定居意愿关联不大等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福建省福州、厦门、泉州3市所做的问卷调查,探讨了不同流迁意愿下城镇流动人口的住房现状.调查表明,与当地居民相比,流动人口的住房选择方式有限、居住条件较差;与流动人口群体内部分化为几个具有不同流迁意愿的亚群体的事实一致,不同流迁意愿流动人口的住房条件、住房需求以及今后在住房上的打算也都存在着差异.在此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京、沪、穗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并未发生真正的代际更替,其流动方式仍以"乡—城—乡"循环为主。该方式虽是其生存策略,但也伴随着低生活质量、骨肉分离和子女成长环境恶化等问题。城市政府既要为循环流动人口提供属地化服务,也要为其未来返乡提供帮扶。鉴于买房、租房定居意愿、社区参与和融入等均与定居意愿显著正相关,城市政府在中低收入流动人口公共住房供给上应公租房与经济适用房兼采,在选址上应采取"大杂居、小聚居"模式。在高房价、高房租以及属地化服务缺位的背景下,一线城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定居意愿有就地定居意愿薄弱、家庭式流动与定居意愿关联不大等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将居住隔离理论视角引入农民工居住问题的研究,通过对全国七城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和长三角地区七城市劳工调查数据农民工子样本的分析,揭示了外来农民工在流入地城市“大分散、小集中”的块状分布状态。 文章从结构和行动两个维度探讨了这一居住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全景呈现了城市亚文化区域作为居住隔离的社会后果及其内部特征。 最后还对杭州市三位一体的外来人口住房保障体系做了重点介绍,希冀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7年湖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系统考察了自有住房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自有住房流动人口介于城镇居民和传统流动人口之间,是一个更年长、文化程度更高、子女更少的群体。他们多短距离流动并从事有稳定雇佣劳动关系的工作或无业在家,有强烈的长期居留意愿,医疗保障和家庭收入水平较高。同时,与无自有住房流动人口相比,其自评不健康、患慢性病以及患急性伤病的比例均更高。进一步的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流动原因、就业状态、居留意愿和家庭收入水平显著影响自有住房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应该针对性减少流动人口居住隔离,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改善就业环境和劳动条件,以促进流动人口发展,助力健康中国行动。  相似文献   

9.
在北京和深圳655名农民工调查数据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课题组2001年对6232名农民工的调研数据基础上,本文对农民工在城镇的居住状况、定居意愿和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工在城镇中住房水平总体偏低,群体内部居住条件出现分化;农民工聚居区域形成城镇社区的“边缘居住格局”;农民工有较强的进城意愿,其工资水平虽然在不断上升,但他们依然不具备进城定居的能力;住房问题阻碍了农民工进城意愿的实现;受户籍制度、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等限制,当前城镇保障政策并未惠及农民工.为此文章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2012年G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统计数据,利用Multinomial Logistic方法统计分析影响流动人口城市融合意愿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总收入、在流入地居住时间对流动人口留城定居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我雇佣者、在本地生活感觉幸福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定居城市;城市归属感在流动人口城市定居决策中也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反地,过去一年给老家寄钱数目却对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产生消极的影响.而性别、户口性质、婚姻状况、社会交往对象、是否跨省流动、是否与家庭成员同住等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城市青年住房问题及其相关现象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弄清这些问题已成为目前学术界以及政府决策部门正确认识和合理解决城市住房问题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调查分析发现,未婚青年对婚后的居住意愿以小家单独居住为主,其比例高达85%以上;已婚青年实际单独居住的比例则在50%-60%之间,比未婚青年的意愿比例低30%左右,这反映出青年的主观愿望与他们所能达到的客观现实之间尚存在明显的差距。中心大城市青年婚后小家单独居住的比例明显低于普通中小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大城市高房价的影响。对于如何解决婚后住房问题,未婚青年的意愿相对多元化,大约三分之一的青年表示需要依靠父母的经济支持来解决,而已婚且单独居住的青年实际购买住房的比例则接近50%。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3年厦门市流动人口婚姻家庭调查的数据资料,①描述了流动家庭中夫妻与孩子以及与双方父母同住或分居的不同居住方式,并建立相应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影响流动人口夫妻居住方式的因素进行了探析,结果表明:主干家庭中老人承担对孙辈的照料、家庭收入、性别和流动中形成婚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 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 2015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从社会排斥角度研究居住隔离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居住隔离显著降低了农民工市民化,居住隔离程度越高,农民工市民化程度越低,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在新生代农民工和在大型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群体中更为明显。居住隔离通过影响城镇社会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间接影响个体城镇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适应状况,进而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抑制作用。本研究为有效解决人口半城镇化问题和推进农民工有序市民化提供重要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4.
我国研究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城市融合应该区分由雇主提供住房与自主租赁住房两种形式.通过对使用应答推动抽样获取的1042名农村流动人口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流动人口地理数据,发现雇主提供住房者总体来看是个人流动,而租房者更像是家庭流动,特别是携带了未成年子女的流动人口中也更有可能租房.而从地理区位来看,租房者与携带未成年子女者的居住具有城郊化的趋势.基于数据分析可见,两种居住状态的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合有差别,建立适合我国的流动人口空间融合理论应将此考虑进来.另外,流动人口解决自己在城市中的住房问题上能力不足;而要提高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合,应该重视与流动人口有关的住房政策.  相似文献   

15.
作为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居住社区建设近年来受到政府与社会的高度重视.三林世博家园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最大的公共配套工程之一.三林世博家园社区建设将居民区自治、社区共治、社会公治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社区复合治理模式.这一模式对于未来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497份辽宁省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采用mlogit模型分析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环境与其年老后的定居方式选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环境越好,越倾向于年老后在城市定居;随着农民工在城市的住房质量和人均居住面积的提高,年老后定居城市的概率上升;邻居类型对农民工年老后的定居方式没有显著影响;在县城务工的农民工比在省城务工的农民工更可能在年老后定居城市;与女性农民工相比,男性更偏向于年老后回农村居住;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工,年老后定居城市的可能性越高。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居住保障政策偏向于通过大量安居工程建设提供房源满足社会中低阶层成员的居住需求,解决住房的供求矛盾。这一政策价值取向由于受到资源、供需、资金、人口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表现出不可持续性。需要通过引导住房观念转变,严格房屋租赁市场管理及完善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等手段对其纠偏,使居住保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而农民工将是加速城镇化的首要动力。以往研究表明,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将是直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要因素,因此分析影响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因素对直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利用2017年福建省泉州市和厦门市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运用OLS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工社会资本对其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资本对其城市定居意愿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农民工社会资本不仅与其自身的利益相关,而且是加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首要因素,所以应提升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9.
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居住问题得到合理解决是城市外来流动人口融入社会的关键一步,也是新时期我国城市所面临的挑战。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上海市宝山区的外来流动人口,围绕配套设施、房屋地段、周边环境、房屋性价比、物业管理、交通便利性等方面,开展了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居住状况的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现住住房总体满意度为介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80后流动人口生育意愿进行Logistic影响因素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是否在城市长期居住”“流动时间”“住房属性”等因素对“80后”流动人口二孩生育意愿影响显著。在此基础上,结合全面放宽二孩新政,提出通过提高流动人口家庭收入,健全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分担子女养育成本,建立各项政策配套,加快发展现代医疗,来提高流动人口的二孩生育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