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袁绍成 《职业》2013,(12):33-34
大学生“道德银行”是网络时代催生的产物,构建大学生“道德银行”离不开网络。具体来讲,网络运行是构建大学生“道德银行”载体的技术路径,网络环境是大学生“道德银行”构建目标的实现平台,大学生应在网络社会里实践“道德银行”。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国内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由于大学生人格、道德修养和行为自律能力尚未定型,过度上网容易引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问题。对浙江某高校375名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调查显示:首先,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况总体中等偏下,一部分大学生可能涉及网络违法;其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缺失,网络法律意识较为淡漠;最后,大学生的道德观还不成熟,道德自律意识较差。为此,从政府立法、社会监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个人道德素质提升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社会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已经成为最活跃的群体。然而,网络交往具有双面性,它在方便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种网络道德问题。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网络交往越来越关注,因此对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郑丽萍 《现代交际》2012,(5):225-226
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的负面影响,开放与虚拟的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大学生心智发展的尚不成熟等,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较为突出。为此,高校应该结合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现状,创新工作手段,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以有效减少甚至杜绝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教育.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网络同居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许多人包括大学生自己仅仅把它看作一种网络游戏,看重其虚拟性、娱乐性,而忽视了其真实性、情感沟通性.文章认为网络同居与网络游戏存在着本质差别.不宜将其定义为网络游戏.而应定义为精神同居.网络同居的真实性表现在四个方面,真实性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其虚拟性.应引起社会各界包括大学生自己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同居现象是中国传统性道德与现代西方性道德相互冲撞而倾斜的结果,存在着诚信、道德责任弱化等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7.
网络道德暴力在"道德、正义"的名义下,通过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大规模舆论攻击,甚至由网络平台发展到现实社会的围攻,以使对方受到道德惩罚或迫使对方改变自己的行为。网络道德暴力具有"暴力"的性质,扰乱了网络生活甚至是现实生活秩序,客观上妨害了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大学生实施网络道德暴力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言论自由的异化和群体动力,外因是社会情绪郁积和"匿名制服"效应。基于"共享共治"的基本精神,通过大学生网民、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携手行动是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暴力问题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在网络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使大学生抵制网络带来的不利影响.既要对大学生运用网络加强监督和管理,同时又要注重对大学生运用网络的引导;既要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又要给予大学生一定的空间,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以及完善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不在沉溺于虚拟世界,建立健全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9.
道德应该是植根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法律",但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很容易产生各种网络道德问题。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还不够完善,很多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方面缺乏认知,本文对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问题寻找对策,对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0.
如今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尤其是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信息多元、多样、多变、丰富、便捷是网络社会的突出特征。网络促进德育发展的同时,也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选择困境。然而,现在高校偏重对大学生道德知识的教育,从而导致大学生在面临道德选择时不能独立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薄弱阻碍了大学生道德能力的提高以及德行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对“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探究,并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阐明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并根据当前教育现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以此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12.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地冲击着社会政治生活,对当代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处于这个时代的大学生缘于网络呈现政治意识自觉拓展、群体效应的酝酿、实践场域与能力扩展以及诉求多元化与渠道缺失等特点,其形成过程表现为以热点追踪为信息源、话题讨论、观念内化、行为实践由外至内再外化的过程。针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机理,应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网络信息机制建设;优化网络政治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热点话题的管理;加强网络疏导,引导大学生网络群体活动有序开展;加强网络自律,树立网络名人、榜样示范效应这四个维度来建设,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和谐进行。  相似文献   

13.
网络视频聊天深受当代大学生宠爱。然而,网络视频技术产生与应用的同时也滋生了网络时代的畸形产物——裸体聊天(简称裸聊),网络裸聊对大学生的道德伦理规范utg了巨大冲击。作为一种传播现象,裸聊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哲学等原因。要控制裸聊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需要社会、学校与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传媒类大学生作为未来大众传播媒介的从业者,其网络素养状况影响着全民网络素养的培育。通过浙江传媒学院在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状况调查,提出了改进课程体系,建立师资队伍、加强教育引导、加强道德和心理教育、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大学生道德推脱问卷、大学生移情问卷和网络欺负量表对江西省3所高校的56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大学生道德推脱与网络欺负呈正相关关系(r=0.54,P<0.01),移情与道德推脱和网络欺负分别呈负相关关系(r=-0.34,r=-0.29,P<0.01);移情在大学生道德推脱与网络欺负间存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徐玉芳  王盈盈  赵保海 《职业》2015,(8):118-119
本文提出,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网络的虚拟性、无拘束性易使自律能力差、正念定力弱的大学生偏离正确使用网络的导向,因此加强大学生定力建设,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势如破竹,导致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然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以大学生群体为例,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比比皆是,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产生了消极的作用。这同时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网络领域的秩序也同样混乱不堪,网络道德成为了当前社会亟待正视的问题。本文从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失范及引导机制方面作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18.
当代的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网民群体,对这一群体的上网状况微调查时发现: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方面出现了“信息污染”严重、不能“健康上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既和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有关,也和学校的德育教育有关.因此,应该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高校应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有关部门应该加快网络立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何林 《职业时空》2013,(2):124-12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社会经济生活多样化、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复杂多元化、网络新技术、西方思潮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具体讲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重视网络建设,抵御渗透,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索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20.
"晒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亚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群体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基于微信朋友圈中的"晒文化"为研究对象,研究"晒文化"折射的大学生价值观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加强大学生价值引领、加强网络监管和培养网络领袖、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三个方面探索在"晒文化"环境下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