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红 《理论界》2008,(11):36-37
构建“和谐世界”是我国近年来在国际上所倡导的外交新主张。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竞争力的迫切任务。本文阐述了构建“和谐世界”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指出构建和谐世界背景下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途径和构建和谐世界背景下提升中国软实力应避免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文化软实力”具有国家发展战略性引领作用,已成为制约综合国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以“文化领导权”的角度探析如何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从推进和谐文化发展、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三个方面阐述加强文化领导权,构建中国软实力之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命题。高校文化建设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培育人才、传承文化薪火、创新文化精神等途径,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高校文化建设必须适应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要求,具体包括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与社会总体发展结合、与人民需求结合。同时,高校文化建设需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包括多元中立主导,继承中谋创新,交流中促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处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契遇期。作为在文化软实力中居于核心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其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基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状况,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毫不动摇地坚持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文化软实力的思想观点一经提出,即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关注。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在十七大上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提升文化软实力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化的创新与继承、中外文化,弘扬主旋律与贯彻“双百”方针、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传播覆盖率与文化监管、人的文化建设主体与文化消费享受客体等六大关系问题,才能进而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段晶晶 《理论界》2014,(12):68-71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体现。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关键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进和谐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兰美丽 《理论界》2010,(7):169-170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利于促进综合国力的增强;充分利用潜在的文化资源,使其借助文化行为的力量发挥应有的价值,这是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环节,从四个层面(器物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价值层面)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契遇期.作为在文化软实力中居于核心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其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基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状况,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毫不动摇地坚持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兴内容,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十七大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标志党和国家对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高度。因此,明确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有利条件及其意义,探讨把我国文化软实力硬起来的中国道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这足以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而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以格局定高下、以文化论输赢的发展趋势。以文化强市,当是提升城市品位和文化软实力、提高全民素质、全面构建和谐幸福社会、促进城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党在十七大提出的一个新名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面对复杂的国际大背景和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要求迫切的国内形势,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也就成为了硬道理。  相似文献   

12.
李金齐 《兰州学刊》2008,(12):152-154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这一理论的科学定位表明我们党在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有了新的认识和现实解答,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折射。其实质是激发人的文化创造力,满足人的文化需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其基本途径是大力推进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3.
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七大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到战略性的高度,这是我党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文化软实力具有四种力量资源,其中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决定了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反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和内在精神。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作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和核心。  相似文献   

14.
文化软实力是衡量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十分重要。加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内容原创,提升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水平,优化文化产业法律政策体系尤其是文化版权保护,是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解决好上述问题,我国文化产业才能走得更为坚实,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站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前所未有地将文化发展提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奋斗目标。新华书店作为文化战线的重要阵地,应该积极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创新机制,推进和谐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支撑和行动指南。学术期刊是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在实现中国特色学术期刊强国目标上亟需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明确以坚定文化自信推进学术期刊发展的现实价值,再通过回归学术本色、媒体融合创新发展、提升编辑素质和抓住国际化良机等基本路径来做大做强学术期刊,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和谐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的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阶段,和谐文化建设的实践方式包括: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坚持尊重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继承、吸收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  相似文献   

18.
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我国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中建立和巩固战略思维优势;有利于我国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巩固国际统一战线;有利于我们创造民族文化新辉煌、提升国家软实力;有利于我国延长和充分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和平发展。总之,建设和谐文化,是我们占据文化发展制高点,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因此,建设和谐文化,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森林文化建设既有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又能够推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弘扬中国传统森林文化、树立“和谐环境伦理观”、树立“绿色文化价值观”、确立“森林文化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确立林业和谐发展的“经营伦理观”方面加强森林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打破了主权国家之间封闭的疆域,促使全球层面上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以经济、军事、科技为代表的硬实力竞争,同时,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文化软实力所表现出的强大辐射力和渗透力越来越凸显出来。面对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十七届六中全会中积极部署文化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通过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之魅,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实性入手,分析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论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和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下,通过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具体途径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