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商鞅预防犯罪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商鞅以消除社会犯罪现象为法治的目标,他以法律预防犯罪的思想系统、完整。在心理层面,强化人们对犯罪的畏惧感,消除犯罪脱刑的侥幸心理,建立法律公平感,培养人们对法律的心理亲和性和主动守法意识,利用功利心理诱导人们循法行事。在理性层面,普及和强化法律认知,达到人人“自断”。最终在行为层面,使社会成员皆能自律、自治,以至“天下无刑死”。商鞅尤其重视防范官吏犯罪,提出了一些独到、深刻的见解和卓有成效的措施。商鞅预防犯罪的思想也存在着明显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邓中文  刘勇 《理论界》2011,(1):77-78
虽然"商业贿赂"的称谓在我国立法上出现较晚,但治理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规定、司法实践却有着久远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统治阶级并未制定专门用来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刑法规定,而是把有关商业贿赂犯罪的内容与其他贪赃枉法犯罪混在一起加以规定,通过打击官吏的贪污贿赂犯罪附带惩罚商业贿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制定了较能切合实际的、较为有效地打击商业贿赂犯罪的法律规定,并形成了治理商业贿赂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3.
从人性论的角度分析法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商鞅建构其法律制度的一个基本思路,这也对我国古代法律制度“重罚”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客观的意义讲,商鞅的人性自利说符合法律发展的本身需要,具有不可忽略的历史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4.
官吏是国家政务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及管理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官吏依法履行职务是国家法制确立的重要基础。唐代法律惩治官吏职守有阙、违制违纪以及贪赃枉法等犯罪,涉及到方方面面,对各级官吏形成了严密而有效的法律约束。文章拟主要探讨《文苑英华》中所收唐代判文所反映的唐代官吏犯罪。  相似文献   

5.
初唐统治集团一直把准确地订击犯罪及预防和减少犯罪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目标来追求。唐统治者认为,对司法官吏必须进行法律监督,防止这些官吏因其职司而佝私枉法,如他们可以因为追求考核评比指标而不守法。为此,唐太宗于贞观元年曾说;“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刻,欲其考课,今作何法,得使平允?”[1]贞观十六年又说:“夫作甲者欲其坚,恐人之伤;作箭者欲其锐,恐入不伤。何则?利在称职故也。”[2]为了对司法官吏的司法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唐统治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君臣上下确立以身作则,一断于法的思想,同时,在制度…  相似文献   

6.
王志远  陈昊 《社会科学》2023,(12):162-174
涉虚拟物犯罪的治理模式主要有“技术治理模式”与“法律—技术二元保护模式”,后者作为当今普遍认可的一种模式,又可分为“秩序保护模式”与“财产保护模式”,二者各有利弊,难以形成统一共识。受存在论研究范式的影响,当前研究热衷于对虚拟物法律属性进行探讨,从而陷入了“物债二分”的两难境地。该范式实质上回答的是“虚拟物是什么”以及“以何种形态存在”等事实问题,而忽略了“虚拟物为什么存在”以及“纳入法律保护的目的”等价值问题。虚拟物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存在,涉虚拟物犯罪治理模式的选择,应从规范论的思维方式展开,即何种保护模式能够满足主体对虚拟物的价值需要。作为财产保护的虚拟物,除了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外,还应具有社会价值。根据不同的规范目的,应正确选择适应不同种类虚拟物特征的犯罪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暗网的匿名性、加密性和跨国性特征,使暗网犯罪较一般网络犯罪更具特殊性。一般性国际刑事规则和网络犯罪国际刑事规则存在的局限性,国际软法法律拘束力的缺失,影响暗网犯罪国际法规制的效能。解决暗网犯罪国际法规制问题对技术治理、顶层设计和执法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确立技术和法治相结合的原则,以法律促进和保障技术发展,以技术拓展法律的规制范式;并建构和完善暗网犯罪国际治理的顶层设计,推动网络犯罪国际刑事规则中增加规定“暗网犯罪”条款和暗网犯罪国内法规制的具体化;且继续强化打击暗网犯罪国际执法合作,并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8.
近年,我国的腐败犯罪案发数居高不下,如何建立起腐败犯罪的预防、惩处机制以遏制腐败,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参考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目前我国反腐败的实际状况,笔者主张,应建立完整的法律机制预防和惩治腐败。它包括:全社会崇法理念的形成、规范公共权力法律制度的完善、新闻监督法制化、反腐败法律体系化和法典化。以上四个方面,要以“法”贯之,从而加大腐败成本和权钱交易的难度,从制度上堵塞腐败漏洞,以期取得反腐败斗争的最终胜利。一、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主张法…  相似文献   

9.
秦代的告诉制度在种类上可分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自告与告发,以及州告等。秦自商鞅变法以后确立了奖励告奸制度,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官吏周围的人告发官吏,官吏因此受到处罚的,告发之人可承袭原官吏的官爵、田禄。错误告诉的,根据错告之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可把错告分为故意错告和过失错告;故意错告为“诬人”,应受刑罚处罚;过失错告为“告不审”,依法从轻处罚或免于处罚。  相似文献   

10.
涉黑涉恶腐败犯罪一般以“保护伞”纵容、包庇黑社会性质组织和恶势力组织为并发犯罪现象,据其犯罪演进规律,可以将涉黑涉恶腐败犯罪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围猎期、勾结期、遮蔽期、破网期四个阶段。当前,主要以刑法中的贪污贿赂罪,渎职罪,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实现对该类犯罪的事后惩治。对于多因素引发的涉黑涉恶腐败犯罪,刑事处罚仅能发挥有限且滞后的作用。新出台的《反有组织犯罪法》具有社会综合治理的特征,诸多预防性、行政性、政策性条款的设置有利于实现涉黑涉恶腐败犯罪的多维度、全链条治理。以社会预防期、全面调查期、法律处罚期和危险屏蔽期为脉络,分析涉黑涉恶腐败犯罪的不同类型和司法处置方式,可以揭示涉黑涉恶腐败犯罪的“生命周期”式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有着良好的草木植被:大片大片的森林,随处可见的灌丛,林木茂盛,野草丛生,丛林之间遍布沼泽湖泊。甲骨文字中有许多反映商代中原地区植被种类的字形;一些特殊的甲骨文字如"朝"、"暮"、"东"、"西"、"楚"、"茔"等,都反映了当时植被的丰富;甲骨文中还有众多与林地有关的"麓";文献中许多关于"松柏"、"桑林"的记载,表现了殷商时代中原地区植被的特征;野生动物的大量生存,也是当时植被丰富的一个佐证;最能反映当时的气候条件的竹林,在商代的中原地区也有大量分布。但是到了商代末年,由于长期的农垦、田猎、畜牧以及生活生产用木等,自然的植被环境遭到了严重的人为破坏。  相似文献   

12.
龚培 《兰州学刊》2009,(7):30-33
法家是中国传统帝政专制的建立者与捍卫者,在实际上完成了中国传统国家政治制度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传统中国专制社会的君王权术和官僚体制、整体主义以及帝政经济体制都直接来源于法家。中国传统帝政专制社会下的“法令”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恰好与法律发生学是一个逆向的过程,它是以帝政专制统治为基本出发点的社会生活群体性行为规范,以道德伦理和刑罚手段为制度保障,实现传统专制社会整体秩序。因此法家的本有理论和现实制度并非是本土法制的理论基础,相反是中国现代本土法治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13.
詹鄞鑫 《文史哲》2004,(5):22-26
在商史领域,商王继统法一直局限在"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哪种为主的问题上。其实,"子继"和"弟及"都只是表面现象,而不是继统原则。父系氏族的血缘构成,决定了氏族家长后继者对前任者而言,不是子就是弟,不存在其他的可能性。真正核心的问题应该是,凭什么来决定继承人的确立。在氏族社会中,继承人的确立原则只能有两种可能性,要么论血缘的亲疏远近,要么论能力德行的大小贤不肖。如果按血缘原则来探求继统法则,不论作何种假设,都无法合理地解释商王传位的事实。但如果假设商王继承人是由选举决定的,则所有的疑问都可以迎刃而解。令后世不可思议的王权罢免现象,也反映了商王继统法的选举制性质。商代继统法是原始公社选举制发展到周代嫡庶制的过渡阶段,前期承前,后期启后。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商代,选举制度必然伴随着王位的争夺,引发动乱。商王室的继统法不得不改造为王储制度,由此开启了周代嫡庶制的先河。  相似文献   

14.
“殷”名号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中用作地名或国名的"衣"字,本为东夷族称的转化字,商代末年周人称商为"衣",实际是指商人为夷人.入周以后,周人仍多称商为"衣",又或称为"殷","衣"、"殷"名异而实同."殷"名号的通行大约始于周康王时.旧说商又称殷起于"盘庚迁殷"是没有根据的,以商都为"殷"亦出于周人的习称.  相似文献   

15.
"反本归宗"是商代宗教和礼制的基本原则之一.卜辞中的"报",是指祭祀.卜辞中有"即宗"的术语,"宗"指甲与辛日.  相似文献   

16.
古代部落的封闭性导致其固有文化的独特性,商周部族文化就是相对独立而平行发展的。在至上神的信仰方面,商周部族各异,一者为“帝”,一者为“天”。在商统治期,间由于“小邦周”与“大邑商”的隶属关系,从政治角度看,“帝”和“天”有一种微妙的上下等级关系。在周族形成国家的过程中自然就产生“天”与“帝”之对抗,这种对抗主要导源于周族向商族之挑战。在周克商之后,周采用信仰怀柔政策,令“帝”与“天”相和谐,进行了一次商族与周族之间的信仰调停。  相似文献   

17.
金开 《殷都学刊》2003,(3):33-37
把“玄鸟生商”作为商族起源说是东周人的假说讹传 ,仅是一种神话传说。甲骨文中的亥的“亥”字上有鸟之形 ,也不代表商族与鸟有关系。卜辞的“商”字反映出了商人对“辛”的重视 ,是商人图腾形象升华为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符号的体现。而殷墟青铜器中最为多见的饕餮纹饰显然是商人图腾崇拜的象征 ,而这种纹饰就是中华民族共同的龙图腾。  相似文献   

18.
古文《尚书》与旧籍引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文《尚书》学术界历来定为"伪书",其中一条重要论据,说古文《尚书》是搜集旧籍引语而编造出来的。通过对古文《尚书》与旧籍引语的比较研究,得出六条反证,说明古文《尚书》决非编自旧籍引语,而是别有来源的真古文献,因而对其学术价值应当重新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法家重法和法治但不排斥德和德治的一些论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家轻德治、反德教,并不等于绝对排斥德和德治,这与儒家轻法和法治,却不绝对排斥法和法治的情形颇为相同。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基础上,经予了道德应有的地位和尊重,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对德治也不无关注。从先秦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商鞅、管子还是韩非,法家思想家主张的基本的治国方略,都可以称作"刑主德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