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兴生 《唐都学刊》2005,21(5):100-102
在墨家法律逻辑重构中存在一些疑难之处,疑难的核心在于,<墨子>一书中关于墨家法令绎结程序的记载含有背离墨家理论系统之处,此即"湿故"概念.对<国语·周语>等涉及法令运用程序的典籍的考据显示,"湿故"是因"实故"之讹造成的衍乱.此讹误的辨析与清除使<墨子·经说上>包含的法律逻辑的系统性得以重现.  相似文献   

2.
陈承明 《社科纵横》2001,2(3):7-8,72
马克思的<资本论>与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理论具有内在联系.<资本论>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为"三个代表"提供理论依据,因而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源;"三个代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结合,是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新概括,反过来又丰富和发展了<资本论>,因此二者是紧密联系和一脉相承的.我们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学习,才能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提高贯彻执行的自觉性,使<资本论>与"三个代表"的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结出更丰盛的历史硕果.  相似文献   

3.
钱大昕"实事求是"史学(下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丁 《求是学刊》2001,28(4):94-102
本文在上篇(见<求是学刊>2001年第3期)之基础上,对钱大昕的"实事求是"史学之"知人论世","师古之是"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探讨,旨在揭示与展现钱氏史学之深厚底蕴与学术风采.  相似文献   

4.
宫泽贤治将文学、科学和信仰调和到自己的个性当中,形成了偶像化,他的作品是"自他"未分的一元论精神培育出来的感性表现.宫泽对待他人采取的是被动的"他人本位"的个性立场;志贺直哉则立足彻底的"自己本位"的个性立场.如此特色表现于宫泽的<泉边人家>、<十六日>、<花坛工作>和志贺的<某晨>、<去网走>等作品中.  相似文献   

5.
论《周易》生态循环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以人与自然的相关性为出发点,通过对宇宙大道的体察和把握,架起了"天人合一"的坚实桥梁,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寻找到安身之命的终极依据."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周易>揭示的宇宙根本规律,而生态循环规律则是这一根本规律在时空中的物态表征.通过对<周易>生态循环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分析,洞观其思想义理,为寻求当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滕复 《浙江学刊》2001,(5):23-27
马一浮在浙大讲儒家哲学的部分,凡八讲,虽然在这八讲里面,主要谈的是"理气"和"知能",但是马一浮却以"义理名相"为副题[1],表明他对于"义理名相"问题的重视.马一浮在<复性书院讲录>第二卷<群经大义总说>里,还有<玄言与实理之别>一文,实际上谈的也是与"义理与名相"同样的问题.事实上,马一浮关于义理名相的认识,也出现在他的许多讲论及著作里面.马一浮正是在这个问题下面,进一步阐述了他对于儒家哲学的认识,以及对于儒、释、道三家哲学之异同等问题的看法.因此,了解马一浮这部分的认识和看法,对于深入认识和进一步探讨他的学术思想,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郑玄在为<毛诗>作笺的过程中,发挥了汉儒解经时重"美刺"的传统.通过诠释诗的"美刺"功能,表现出诗的教化作用,并劝喻执政者,达到讽谏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聂中庆 《求是学刊》2003,30(6):122-124
老子哲学以道学为核心,而道学之核心问题是"有"无"问题.对老子"有"无"的研究可谓见仁见智,大体可分为道为"无"及道统"有"无"两种说法.<老子>中既讲有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种矛盾的说法困惑了中国学人两千多年,随着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这一千年悬案才得以大白于天下.  相似文献   

9.
许介鳞 《日本学刊》2004,(5):104-119
武士道精神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武士道的古典著作<叶隐>及其著述山本朝的经历中充满了残酷无情、不人道的思想.新渡户稻造撰写<武士道>一书的目的是为日本的对外侵略行为辩护并使之正当化.日本军人于19世纪末在旅顺、台湾等地进行的残忍杀戮为我们理解武士道的精神实质做了最好的注脚.  相似文献   

10.
黎业明 《唐都学刊》2005,21(2):61-64
<孟子>"乐岁终身饱"、"乐岁终身苦"句颇难理解,历代注解<孟子>的学者对此多采取回避态度.在已有的解释中,以王夫之的解释为最具启发性.不妨试着将"乐岁终身饱"、"乐岁终身苦"句的"终"读为"众",则其意可分别解释为"乐岁则众得以身饱"、"乐岁众依然身受其苦",上下句文也就自然贯通了.  相似文献   

11.
符丽芳 《唐都学刊》2001,17(2):54-56
"君子人格"是孔子的理想人格,这也是目前学术界讨论较多的一个论题.在<论语>中,孔子从道德涵养、政治理想、义利之辩这三方面君子、小人的区分中探讨分析了"小人人格",指出"重利轻义"是小人的基本标志.  相似文献   

12.
释"姑妹"     
钟翀 《浙江学刊》2001,(2):155-157
今浙江省金衢一带古属<禹贡>扬州之域,但当地有文献可征的历史,则要以名为"姑妹"的部族在这个盆地中的出现开始."姑妹"部族诞生于金衢盆地之际,正是中原华夏文明曙光初露、东亚民族音信互通之时."于越"、"东瓯"等族皆屡见于经传史乘,前人亦多有论述,独"姑妹"之史事鲜为道及.盖春秋之际,"姑妹"已为越国所并,其数百年文明史,渐至湮没不彰.今请得而申论之.  相似文献   

13.
张丛 《学习与探索》2004,(2):120-121
陆游的小词<钗头凤>道出了一段爱情悲剧.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陆游出妻唐琬"说成了定论,直至当今此说也颇为流行.陆游的妻子是否姓唐名琬,尚无足够的证据.纵观古代有关书籍、所传诸说及诗词,其事当有之,惟唐氏是否名琬,其父为谁则未详.又唐氏所作词,是否全阕?亦尚可疑也.胡云翼先生的<宋词选>、朱东润先生的<陆游传>在未发现新资料的情况下就确定放翁所出妻为唐琬,失之武断.  相似文献   

14.
庄子“天人观”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光顺  王媛 《唐都学刊》2005,21(1):62-67
<庄子>的天人观和道物观紧密联系,并贯穿其思想的始终.在<庄子>中,天人关系是道物关系的现实化与具体化,是批判文明的重要出发点.道物关系及道物演化史是天人关系的自然基础.天人关系史就是以道物关系史为基础的文明发展史.庄子认为,文明史就是从天人合一到天人相分,再到天人和合的圆环之路.文明要良性发展就必须与自然化通有无、和谐共存.文明的终极追求应当重视人之生存的本真向度,注视天人之际的神性之维,从而达到人文与自然回环互动的理想生态.  相似文献   

15.
从《诗经》看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的“诚信”道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贤秋 《唐都学刊》2004,20(3):115-117
<诗经>用大量的篇幅揭露了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道德沦丧和诚信缺失的状况.其主要表现在"五伦"关系的失序、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诸侯国之间的背信弃义等方面.同时,<诗经>还揭露了造成这些状况的某些原因,对于我们从事这方面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马萌 《唐都学刊》2005,21(1):25-29
部分学者认为,白居易<长恨歌>"方士寻觅"一段情节来源于当时的民间传说.从白居易的生平事迹考察,此段情节的构思多有依据,白居易年轻时的恋爱经历对这一情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物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物管市场发展的必然,是现代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对物管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认定实为行政许可行为.目前国内物管行业遭遇"证出多门"的职业资格认证困惑,物管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认定冲突本质为相关行政机关之行政许可权冲突,实源于<劳动法>及<物业管理条例>均未明确规定该许可权具体应由何行政部门行使.遵循利益回避及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原则,今后可考虑以国务院行政法规形式,将该行政许可权分配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独立行使.  相似文献   

18.
高晓娜 《唐都学刊》2001,17(2):95-97
<哈姆莱特>是莎翁的惊世之作,而它的周遭则盘旋着一层层挥之不去的迷雾,令多少痴迷而"无奈"者留连忘返,几百年来评说甚多,然而不幸的国王克劳狄斯和深沉忧郁的哈姆莱特则因权力而成为两个灰暗而无力的角色,本文则对此予以分析与评说.  相似文献   

19.
薛海燕 《求是学刊》2005,32(4):93-98
目前对"意淫"观的研究主要从思想、哲学角度入手,而对其文学价值的分析还远远不够.文章着重梳理了文学史上性描写由<高唐赋>、<神女赋>所开创的诗化传统向<金瓶梅>等小说所代表的世俗化倾向过渡的轨迹,凸显<红楼梦>面对以上两种"文学遗产"所作抉择的特点和意义,提出"意淫"观使<红楼梦>性描写诗意化、象征化,而悬置了其中的性内涵,其本质上是以诗法作小说.  相似文献   

20.
当下的历史小说,尤其是借助网络媒介的所谓"新故事新编"大多以戏谑的方式关注先秦乃至本民族的始初历史,以现时态的情节碎片冲击了文本的封闭性.这与鲁迅的<故事新编>颇多相似之处.但是两者所呈现的精神状态相距甚远.<故事新编>是一次思想的对垒、哲性的交锋;正是这种理性智慧的存在,托起了解构传统文化、重建现代文化的希望,透露出生命蓬勃的文化构想.而"新故事新编"则充满了内倾与自敛,弥散着浓厚的神秘与虚无之感.大多数文本以第一人称直述当下的迷惘.这深刻反映出民族文化身份的淡薄与所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