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白先勇在小说中特别钟情于死亡的书写,但并非纯客观的无情的展示,而是怀着巨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以悲悯的情怀对死亡进行艺术建构,并由死亡现象升腾出一种死亡意境,展现出死亡的艺术张力与审美魅力.文章从其小说中死亡意境的营造来解读他对死亡的书写与言说,通过悲剧与感伤主义的渲染、恐怖与自然主义的呈现、玄学与神秘主义的交织三部分,品味白先勇化丑为美、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魅力,以及他开拓的中西结合的死亡意境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哲学是爱智慧,那么,人类以哲学的方式所能达致的最大的智慧,莫过于对“死亡”的洞悉。与死亡本身的“不可避免性”与“终极性”一样,哲学思辨与死亡问题之间的紧密关系也是不可避免的、终极性的。谈哲学的人如果不谈论死亡,大概相当于搞艺术的人不谈论美。按照柏拉图的说  相似文献   

3.
阿多诺认为,丑的出场相关于西方哲学史上感性与理性的此消彼长;美和丑是历史的范畴,现代主义艺术中丑的突显具有批判启蒙理性的革命意义.结合西方美学和艺术史的流变,从阿多诺的哲学思想出发,呈现阿多诺的丑学之于现代艺术和中国美学理论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运用西方死亡文化理论,研究了基督教的死亡观念和西方死亡哲学对海涅诗歌创作的影响,揭示了海涅诗歌中表现死亡艺术的文化蕴含:通过梦魇、死亡、潜意识和变态心理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以及拟人的艺术方法,赋予死亡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寓意,不仅渲染了作者对不幸爱情的悲哀情愫,而且让人得到了难以忘怀的艺术享受。在海涅描写死亡的过程中,已经使艺术与死亡哲学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契合与和谐,死亡意象也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最高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5.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其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子建小说中死亡意识的变迁,从前期文字中时空灵的“彼岸世界”的迷恋到以死亡作为价值评判标准,从对世俗温情与人性的表现,直至近期将对死亡意义的关照提升到人类族群的整体关照层面。体现出超越个人情感的大爱。三种死亡意识变迁的内里是作者自身精神感受与艺术诉求的冲突与弥合.在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后其艺术诉求的表现达到一个完美的融合。迟子建小说中死亡意识的成因来源于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亦有杂合的宗教意识影响与异域文化的思想浸淫。在艺术表现形态上,迟子建对死亡主题的选择与书写形式表现出对“怀伤之美”的艺术追求与失乐团情怀。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鄂西土家族的织锦艺术,探讨织锦艺术"图式文化"的特征,从中提炼土家族人精神内棱的艺术抽象,民风、民俗的艺术承裁,宗教信仰和哲学的艺术呈现以及艺术再现的寓意,由此来解读鄂西土家族织锦"图式文化"的内核.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对这个时代中"物"的状况进行一个考察.首先从消费的层面切入.消费一方面使得上手之物变成现成在手之物,另一方面使得实用性被主题化.作为结果,物被归结到实用性.接着将这一问题追问至概念对物的把握,这种把握在于主体将概念放入物之中.作为结果,物成了概念.最后,探讨了艺术.艺术作为我们与物遭遇的另一种方式,它具有去主体和让呈现两个向度,由此,艺术守护了物,并让物呈现.  相似文献   

8.
八十年代女诗人以重新审视世界的眼光,以与传统的艺术手法相对抗的革新精神,以不加任何装饰的诗人自己的声音抒写自己的孤独感、失落感和个人心灵的痛苦,同时总是笼罩着一种浓厚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的整体氛围,闪动着死亡的阴影,包含着女诗人对死亡的思考和感受。  相似文献   

9.
川端康成与海明威笔下"死亡"主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与海明威对“死亡”这一人生问题十分关注 ,在他们的创作中都反复再现了死亡的主题。但是 ,由于二人生活在不同的地域 ,内心有着不同民族文化的积淀 ,因此 ,他们对死亡又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在表现过程中 ,便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公共艺术伴随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呈现全面繁荣之势,但快速发展背后也暴露出“公众性”缺席的根本矛盾。其主要表现为,忽视对城市居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深度探求,难以对其产生“情感的共振”;创作风格趋同化,不能彰显城市精神;决策机制不透明,与周边环境关系亟待整合、协调等。而“公众性”的缺席和离场,则使得我国的公共艺术设置消耗了巨大的社会资源而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生死观体现在他置生死于度外 ,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利害 ,为了党、国家、人民而奋斗终身的历程中 ;体现在他晚年正确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带头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为设计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实践中 ;体现在他对后事和丧事的安排中。他对中国传统生死观的既有继承 ,又有突破 ,表现了共产党人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和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12.
老庄道家生死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对"生"与"死"进行了初步探讨,对生死之间的渗透与转化关系作出了深刻思考,建立了具有自然主义色彩的生死观.庄子在老子高扬"生"的价值之后,转而深究"死"的价值,提出了以"生死物化、生死命定、生死一体、生死为徒、生死俱善、生死顺化、生死通达、生游死归"为主要观点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3.
先秦的时空无限观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至战国中期以后始形成了精到而明确的"宇宙"观念,庄子的生命哲学正是在这个叩问宇宙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他将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宇宙时空中去,从而超越了包括死亡在内的一切生命的局限,遂能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相似文献   

14.
弘一法师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传奇人物,在律学、诗词、书画领域贡献至鉅.他直探佛教本源将信仰落实于实践,表现在生死观方面,他了悟佛教生死观的本质,突破明清以来追求死后世界的已经变异的世俗化的佛教生死观,以"了生脱死"为旨归,直指生命的超越;他外依于律学,精研行持,内归心于净土,以净土修行为证道途径;最终由安然离世实证了自己的生死观,成为后人的楷模.  相似文献   

15.
巴金在《家》中渗透着他对生命过程的强烈情感体验和深邃的思考,他用交织着复杂爱恨情感的笔触,塑造了鸣凤、瑞珏、觉新、觉慧等人物形象,他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这些人物的死生、爱恨、离合、成败,并随着这些人物的遭际而痛苦,欢喜,抗争,进而完成了他对生命本身具有的破碎意识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海子是一个有自杀情结的人,"死亡"是海子诗歌中一个很重要的主体,海子在诗歌中讲述死亡,就像讲述一切语不惊人的故事;海子甚至在诗歌中表现出他对死亡意识的迷恋,表现出一切带有浪漫主义冲动的诗人的共同特点。海子就是这么一个残酷的诗人,我们总能在他的诗歌中寻找到他生命的轨迹。海子的诗歌与他的生命同体。  相似文献   

17.
命与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的重要问题。先秦诸子对命都非常关注,庄子亦然。而关于生死问题,则尤为庄子所重视,因为它是庄子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庄子对命与生死均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守个体精神的自由、自在与心性的宁静和淡泊,庄子把精神的自由、自在与心性的宁静和淡泊看得比其他一切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晚期浪漫派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历经了世纪之交的多事之秋,人生坎坷曲折,在忧郁和痛苦中度过了一生.拉赫玛尼诺夫毕生都沉浸在对人生和死亡等哲学命题的沉重思考中,他的作品大都贯穿着这一思想.从拉赫玛尼诺夫人生经历、音乐中的死亡形象代表以及几部代表作品等方面,全面阐述了拉赫玛尼诺夫的死亡情结形成的精神根源,以及这位具有特质的作曲家通过音乐对这一哲学命题所作的浪漫诠释.  相似文献   

19.
自由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当自由受到严重压抑时 ,人们常常会对自由与死亡作出一个二元价值判断。普希金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死亡意识的诗人 ,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换取民族自由和公民自由 ,以此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他的自由诗歌就是这种死亡观的诗意表达 :以“立功”和“立言”的形式来战胜来自死亡的威胁和对死亡的恐惧  相似文献   

20.
论伊壁鸠鲁的快乐观之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壁鸠鲁是晚期希腊的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继承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从感觉主义出发.以幸福和快乐为起点和目标,追求身体的无痛苦和心灵的无纷扰。他本人身体力行,并对人的生死泰然处之.这对现代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