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晚宋士大夫奢靡之风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喻学忠 《江淮论坛》2006,(5):160-164
晚宋士大夫奢靡之风是晚宋士风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有多种表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风气。本文探索了形成奢靡之风的诸多原因,并阐明奢靡之风对晚宋政局造成了严重影响与危害。  相似文献   

2.
宋代荐举与士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坤 《北方论丛》2010,(6):70-75
宋代荐举制度在选官中的地位较之前朝后代都有所增重,使其在官员仕进之路中逐渐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兼之制度的不完善,士人为谋求荐举,造成了"奔竞"成风的社会现象.由此在客观上对有宋一代的士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宋代虽不乏在荐举中坚守道德,砥砺士风的士大夫,但在现实环境之中,却虚弱无奈.虽对士林有所激励,却根本无力改变社会现状.荐举之风的不正加剧了士风恶化,不但是一个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制度问题.  相似文献   

3.
出自民间的词经由唐五代两宋的发展,在文人士大夫的一再推动下,至晚宋已确立骚雅精工的普遍倾向。姜白石和吴梦窗作为南宋后期双峰对峙的词坛大家,他们的创作在三个方面表现了晚宋词风的这一嬗变其一,提倡雅正的词学观念和精思的创作方式,代表了晚宋词人求雅求工、精思而作的普遍倾向和发展趋势;其二,在他们的笔下,“词主情”之情,从普泛化抒情转变为自传性抒情,词中充分表现男性自我情爱心理,体现了晚宋词坛注重抒写主观心态、内心情绪的重大转变;其三,作为词之“小类”的咏物词,出现了由感物言志到托物喻志、寄寓家国之感的转折,促成了晚宋咏物词的成熟。而梦窗词对白石词的继承和创新,更清晰地反映了这一词风嬗变的最后完成。  相似文献   

4.
略论北宋初期的士人风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五代颓废士风影响 ,北宋初期士人风貌承绪了五代之遗风 ,一时难以改变。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 )因循持重 ,逊言逊行 ;(二 )逸豫享乐的思想意识 ;(三 )隐逸之风盛行  相似文献   

5.
兹篇所论,只是推溯宋初以来士风嬗变的过程,对范仲淹提倡名节的思想与实践及其影响作一初步探讨,以期有助于宋代士风的总体研究。 (一)  相似文献   

6.
论道咸年间的宗宋诗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泉 《文史哲》2004,(2):113-117
关于晚清"同光体"的前身,陈衍上溯为道咸年间的"宋诗派",钱基博等则强调桐城诗派的影响。事实上在道咸年间的诗坛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宗宋风气,这种宗宋诗风是由"宋诗派"、桐城诗派和经世派共同形成的。而陈衍对"宋诗派"的推崇,则与他所持"学人之诗"的论诗主张有关。  相似文献   

7.
倪元璐作为晚明表现主义书风的重要代表性书家,其书风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晚明特殊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及中叶以来的文艺思潮,尤其是心学与童心说对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抑或说"忠义之气,临于笔墨",抑或说倪元璐师承颜鲁公与苏轼书法,等等。从社会学、艺术史学的角度以及金石碑刻书学的审美特征考察,笔者认为晚明时期人们"尚奇"、"追新慕异"的审美风尚及二王传统帖学以外的金石碑刻书学意识才是影响倪元璐书风形成的重要因素。由此,笔者认为,倪元璐书风的形成,其实质就是帖学与金石碑刻书学的结合,是以帖为基、以碑为辅,可把倪元璐书风看做是最早向碑学习、帖中含碑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明末结社之风盛行,莱阳宋继澄倡导"山左大社",社员受复社影响,诗歌创作上多有宗唐仿杜之作,气节上大都坚守正义。甲申之变,山左文人出路有三种情况:殉国者,多为山左大社成员,受复社气节激励与家风濡染显著;隐逸者,或避地山林著书课孙,或被迫守节身隐心不隐;仕清者,守志弃节,进退两难。文人风貌的变化是朝代更迭的客观因素及家族发展、文化传承、生存状况、复杂内心等主观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因此,对山左文人风貌、心态的考察,有助于认识明清之际诗风转变的轨迹,把握易代时士风与诗风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学界一致认为,晚明表现主义书风的形成源于当时的包括政治、经济及16世纪中叶以来的心学与童心说等文艺思潮,晚明时期人们"尚奇"、"追新慕异"的审美风尚及二王传统帖学以外的碑学思想却常被研究者所忽视。本文以晚明时期的社会审美风尚为切入点,通过对晚明时期石碑的考古发掘、碑学观念之生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晚明表现主义书风成因乃二维物化结构:当时的尚"奇"风尚、王阳明心学及李贽童心说的文艺思想以及儒家忠义刚正精神等构成其精神元素;"二王帖学"系统及晚明碑学为其物质元素。研究进一步认为,尚"奇"风尚决定了晚明书家的审美取向,碑学思想的滥觞成其审美的最高法度。可以说,晚明表现主义书风源于碑学思想,它是最早向碑学习,帖中含碑的范例。由于清王朝的建立,这股书风尚未臻于极致就被肢解,然而,它对后世文艺笔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何婵娟 《兰州学刊》2008,(1):204-208
文章在宋型文化视野中解读刘敞文章,分析宋学怀疑、创新精神对于刘敞文章的影响;分析宋代士风对于刘敞为人作文的影响,并结合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论述刘敞文章的艺术特色,阐述刘敞对于宋代学术的贡献,总结他学术、文章自成一家之风。  相似文献   

11.
高丽后期的"海左七贤"不仅从理论上明确倡导宋诗,在创作上也有宗宋倾向。其汉诗的主题意蕴深受宋诗人影响:伤时悯乱的政治诗体现了忧国忧民的宋诗情韵;咏怀诗蕴含了源于宋诗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写景、咏物诗具有宋诗的尚意倾向。另外,其诗歌的题材内容还具有生活化、谐谑化的宗宋倾向,在艺术风格、技巧上,体现了重学问、擅用典,重个性、求创新的宋诗因子。"海左七贤"对宋诗着力创新、自成一家的创作精神的继承是其与宋诗本质上的最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2.
《海殇》对晚清海军历史长篇实现了三大跨越:一是实现了对晚清海军历史长篇创作模式的跨越;二是实现了对海战场景场面描写巢臼的跨越;三是实现了对晚清海军悲剧历史反思"根源在腐败"的习惯思维跨越。  相似文献   

13.
书法史上,书法遗迹版本问题的大量出现是在宋代,宋以前不明显.宋代书论文献中涌现出的书法遗迹版本问题,是与宋代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联的.它不仅是宋代书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极具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宋代城市夜市兴盛背景、业态构成、夜市特色与文化的梳理,指出两宋夜市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消费特征,彰显出宋人的生活情趣、娱乐趋向和精神追求,对宋代城市文化品格和城市文化走向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宋代夜市文化为现代城市夜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协同副词"一齐"、"一同"是现代汉语中两个同义副词,它们同"一起"、"一块(儿)"的使用也有交叉,但在共时平面上,它们的差异与竞争一直没有得到更好的解释。从历时平面的分析来看,"一齐"、"一同"是动词短语虚化而来的。"一齐"在唐宋时期具备了协同副词的成熟用法。动词短语"一同"的词汇化在南宋到元明时期得以完成。在历史的发展中,"一齐"、"一同"与"一起"、"一块(儿)"的使用出现了各自不同的语义倾向特征和此消彼长的竞争变化。  相似文献   

16.
张峰屹 《北方论丛》2022,(2):135-151
从思想文化与文学的视角看,东汉后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段。政治的深度腐败以及相应的社会全面衰败,导致思想文化发生多元化转向:经学衰颓,道家思想强势回潮,佛教、道教也悄然兴起。东汉后期外戚、中宦和权臣角力争夺、相继专权的政治生态,给士人带来极大的政治风险,不止仕路艰难,甚至危及生命。东汉后期士人的处世心态也因此发生了极大变化:在趋向多元的基本格局中,更多呈现出疏离政权、重生保命的倾向。此种情形,推动东汉后期文学走向了自我和情感,走向了独立自足。  相似文献   

17.
九百年来的社会变迁 ,导致了南宋迄今评议王安石及其变法有三种价值取向 :一是南宋以后占统治地位达七百年之久的程朱理学的评价价值标准 ;二是 2 0世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最大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三是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内与时俱进的社会气候变化 ,亦即现实政治发展路标的指向。透过这一是非评议变迁过程 ,足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事件评价是非得失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晚明小品折射的文人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麟 《兰州学刊》2008,(9):176-178
从某种角度来说,晚明小品是晚明文人心态的一面镜子,轻灵的小品可以折射出变乱纷呈的晚明文人复杂多样的心态。异端倾向、末世情怀、自娱心态、遗民心绪,依次展现了晚明文人丰富而真实的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19.
论宋代文言小说中女性形象演变的文学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北宋到南宋文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身份、性格、行为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因为两宋小说作者在创作中采取了不同的视角,在女性形象中寄托了不同的人生理想,从而赋予女性不同的心理和行动。这种差异并非孤立,它不但使两宋妇女形象有不同的美学意义,而且与宋代小说的总体演变相一致,是整个小说史变迁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20.
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瑞 《河北学刊》2004,24(2):170-175
本文分南宋至晚清、20世纪前半叶、20世纪后半叶三个阶段,简要勾勒了九百年社会变迁所导致的王安石历史地位沉浮的大致轮廓。透过这个轮廓可以清楚地看出,决定南宋迄今,对王安石及其变法评议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三:一是南宋以后占统治地位达七百年之久的程朱理学的评价价值标准;二是20世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最大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三是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内与时俱进的社会气候变化,亦即现实政治发展路标的指向。透过对王安石及其变法是非评议九百多年的变迁过程,足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事件评价是非得失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