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是当代西方两大主流政治哲学,它们的分歧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现为不同的国家观。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争论,主要体现为"弱国家"和"强国家"的区分。从理论和实践上看,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国家观都有局限性,二者的分歧正好说明了它们的互补。  相似文献   

2.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国家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旺 《江淮论坛》2002,(3):64-68
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是当代西方影响较大且相互对立的政治哲学,它们的分歧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现为不同的国家观。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关于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的争论,在国家问题上体现为“弱国家”和“强国家”的区分。从理论分析和政治实践看,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国家观都有其局限性,二者的分歧正好说明了它们的互补。  相似文献   

3.
重新理解“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政治哲学中“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之争介绍到中国时产生了一些不准确的印象,本文力图依靠仔细阅读原始材料,特别是有关最新发展的材料来对“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之争的内容和性质重作判断。本文认为社群主义并未使自由主义陷入困境,而二者的共同点,以及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基本理念的认可,对我们意义更为重大。本文还强调在引进西方学理时注意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观上,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主要围绕国家中立、公民政治参与和“弱国家”与“强国家”等问题进行了争论,其核心在于对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之关系的歧见。实质上二者是互补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及政治实践的进路,决非在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作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而是通过构建以法治为基础的良序社会结构,在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的共生与张力中维持平衡,从而构建正义而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及其公益政治学评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群主义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最新发展,它在批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产生,并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相对峙的局面。有人说,70年代政治哲学的主题是新自由主义者的正义,80年代则是社群主义者的社群。在90年代,正义和社群同时成为政治哲学的主题。社群主义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在理论范式上都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明显的对照。本文集中考察了社群主义的政治哲学,包括权利观、公益观和国家观。限于篇幅,对于社群主义政治观的理论前提伦理观和哲学观略而未论  相似文献   

6.
夏纪森 《社会科学》2013,(7):133-142
社群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分歧的焦点在于对个人与社群关系的解释。新自由主义强调了道德的自主性,社群主义者强调了社群的价值;儒家一方面强调个人具有价值自觉的能力,价值之源在心性之中,而非社会化的产物;另一方面,良知、良能可以在社会的过程中有进一步的发展。儒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西方学术界俨然形成了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同时对立的两大主流思潮.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在方法论、价值观以及目的论上存在着比较突出的对立和分歧.比较而言,自由主义以个人为起点,重视权利,以实现正义为目标;而社群主义以社群为起点,重视美德,以实现公益(善)为目的.  相似文献   

8.
蔡耀杰 《理论界》2010,(11):38-40
社群主义是在批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与新自由主义构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两大主要话题。本文将在阐述社群主义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剖析"社群"的概念及类型,并重点结合当下中国的特殊语境,浅议社群主义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西方学术界俨然形成了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同时对立的两大主流思潮。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在方法论、价值观以及目的论上存在着比较突出的对立和分歧。比较而言,自由主义以个人为起点,重视权利,以实现正义为目标;而社群主义以社群为起点,重视美德,以实现公益(善)为目的。  相似文献   

10.
西方国家的少数族群权利运动以及社群主义多元文化论对自由主义忽视文化差异的批评,构成了金里卡多元文化自由主义理论产生的背景。文化成员身份作为基本善是金里卡多元文化自由主义的逻辑起点。从这一逻辑起点出发,结合自由主义的平等理念,金里卡为少数族群的差异权利提供了道德证成。金里卡将差异文化纳入自由主义议题,调和了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自由主义与多元文化、自由主义与集体权利之间的冲突,提升了自由主义理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1.
吴铜虎 《晋阳学刊》2009,(6):104-108
我们常说“儿童是未来的希望”,那是把“儿童”当作一个“客体”来认识,以主体的视角来看待客体。如果超越“主一客”关系,让他们置于共同的视界之中,让所谓的“主体”成为“在场者”,那么对“儿童”的认识会更接近于本真。鲁迅就是以“在场”的形式,来塑造儿童的形象、叙说儿童的命运,他们有些“毫无价值地死亡”,有些成了“毫无意义的看客”,有些成了“无意识的杀人者”。以“在场者”的视角来看,这些“儿童”身上无法存在“希望”。鲁迅在叙说儿童命运的同时,儿童也在言说着鲁迅的绝望。但鲁迅的伟大之处在于:说出了“绝望”,却在“反抗着绝望”。  相似文献   

12.
郑祯玉 《云梦学刊》2010,31(1):44-50
余光中以“高洁的烈士”与“不朽的汨罗江神”写屈原;以“神话中的大鹏鸟”与“江神”(长江之神)看苏轼;并从文学不朽的角度,以屈原、苏轼传世的名句,加以点染转化,为二人塑造形象。不管这些诗句原先所指陈者为何,如今余光中都用这些隽言名句,拍合到屈原、苏轼的身上来,这种巧妙的神合,在在显出余氏的匠心。  相似文献   

13.
创新纪检监察体制,建立"特约纪检员"制度、"特约监督员"制度、"特约信息员"制度,赋予"特约三员"全新的职责,整合纪检资源,实现纪检资源区域统筹,发挥社会资源对预防腐败的监督作用,缓解国企纪检资源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合村并组运动,村委会出现了“无钱理事、无人理事”的新局面,由此形成了村民自治内在的“成长的烦恼”与“发展的困境”。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解决之道中,社区自治是一种有益的形式。在村委会工作陷入困境的当下,进行农村微观组织再造,成立社区并探索适合于各地的模式,实行社区自治,具有推广性价值,有利于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相似文献   

15.
流行音乐中的“中国风”具有广泛的大众认知度。“中国风”歌曲的歌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它总是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传情达意,可以利用其来教授修辞手法,其中的很多妙语警句伴着曲中的主旋律,易记、易用,是写作中积累好句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风”歌词不仅能让留学生领略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的历史,还能带领他们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古诗词,培养他们阅读古典诗文的能力;另外,“中国风”歌曲还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刺激形式,使留学生在欣赏音乐旋律的同时,毫无压力地提高听力技能。  相似文献   

16.
周瑞英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4):67-68,59
本文探究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级英语课堂学生“值日报告”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李向农  周克花 《云梦学刊》2010,31(6):138-140
"蛮"和"顶"是常宁话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程度副词,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加以考察可以看出:两者虽都为程度副词,"蛮"的使用频率远高于"顶";"蛮"几乎可以与所有形式的词语相结合,而"顶"的适用范围则窄多了。  相似文献   

18.
安德鲁.马维尔的诗歌《致他羞涩的情人》以常见的"及时行乐"为主题,但较之先前的同类诗作依然独具魅力,让人倍感清新。这与诗作中比比皆是的"偏离"现象密不可分。正是这些"偏离"吸引着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思索诗人的用意,从而更深层次地挖掘诗作的含义。本文尝试通过分析诗作中的"偏离"现象来阐释《致他羞涩的情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传统民本思想深刻影响了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对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政治形态的稳定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古代思想家的民本思想其工具本位的价值取向及道德本位的实现途径,是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缺陷。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超越、提升了传统民本思想,使其实现了从"英雄创造历史"到"人民创造历史"、从"民贵君轻"到"人民民主"",从"为政以德"到"依法治官和以德治官相结合"的现代政治文明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黄丽云 《云梦学刊》2010,31(4):54-60
具有悠久历史的华夏龙舟文化,已成为政权象征的一种代名词,同时亦是屈原崇拜的原型。龙舟竞渡即屈原崇拜的象征,也是帝制专政主义的威仪象征。龙舟竞渡即政权符号的龙舟文化。今日屈原崇拜不仅名闻国际,且延伸至世界各角落。同样,龙舟文化的影响亦遍布世界各地,龙舟竞渡亦见地域差异现象。当今世界,龙舟竞渡已从祭祀哀悼屈原渐渐演变成一种体育竞技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