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晓平 《天府新论》2014,(4):108-113
制度与行动关系是社会学制度研究的重要议题,社会学中的一般行动理论与实践行动理论分别构成了社会学早期制度研究和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微观社会学基础。社会学早期制度研究特别强调制度中的规范与价值观要素,制度通过个体人格系统对调节性规范或规则体系的内化来对行动发生作用,在制度与行动关系问题上,行动者遵循的是"话语理性"。相反,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将认知因素上升至核心地位,制度凭借制度环境中生成的合法性机制通过行动者的制度认知、意义建构对行动选择产生影响,在制度与行动的关系问题上行动者遵循的是"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2.
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个体行为驱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旧制度主义将个体行为驱动简化为理性选择和规则遵循两类,二者之间存在非此即彼、不可调和的困境。用认知—行为框架来分析具体情境下的个体行为,将个体行为划分为规则支配行为和目标驱动行为两类,消弭了新旧制度主义在个体行为驱动上的分歧,统摄新旧制度主义的个体基本假定,从而更好地回答个体行为何以可能这一疑问,是认知制度主义在理解个体行为驱动上的一个理论进展。  相似文献   

3.
理性选择理论和制度主义理论是经济社会学的两种重要理论视角.在关于家庭行为的分析中,贝克尔坚持以效用最大化、偏好稳定、市场均衡等基本假设为基础的方法论个人主义,运用成本-收益的实证分析揭示了家庭内个体理性选择行为.然而,在制度主义理论看来,贝克尔的理性选择分析忽视了宏大的外在制度性因素以及理性来源的社会性建构,不能有效说明家庭行为.因此,应从社会学制度主义立场出发,基于中国当代社会现实,提出家庭制度主义分析下的另一种景象.其中,国家、市场、文化、社会观念等制度共同影响和塑造了家庭行为.  相似文献   

4.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分析"范式",在美国政治学界中占主导地位,而在我国政治学界的研究和运用则刚刚起步.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系统考察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方法论特征,并反思其深层次本体论、认识论基础,最后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方法论评析的视角思考其在我国政治学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理性选择理论作为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在社会学中的应用面临一系列的理论困境和难题.诸如个体行动与集体行动、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理性计算与感性冲动等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前辈学者已作了有益探讨,然而理论普遍主义与情境特殊主义之间的矛盾却为相关研究所忽视.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理性选择置于宏观与微观情境交织互构的文化制度背景下,提出理性的嵌入性与选择的文化性这两条重要路径,并结合中国文化情境分析理性选择理论的本土化问题,有助于解决理性选择理论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分析短路”问题,实现理性选择理论在中国社会学研究中的调试、修正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制度变迁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随机动态博弈理论,阐明了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经由有限理性个体的选择行为作用于制度变迁过程的机理,从而在理论上阐明了制度环境中个体行为的规则遵循与理性选择之间的关系,并论证了转型经济中制度变迁的多向性(或多重均衡性),以及秩序对于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在高等教育改革、新管理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大学教师"科研至上"行为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性的世界景观。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视角来分析,目前中国大学教师所表现出的"科研至上"行为并不能单纯地被解释为教师个体行为,而是具有制度化和结构性的特点,有着广泛深厚的合法性基础和特定的制度逻辑。其中大学教师的聘任、晋升、激励、评估及声誉制度等影响并决定着教师的行为选择与发展策略。在大学教育范式变革的时代,关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范式转型,需要考虑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重构大学教师发展制度。  相似文献   

8.
新制度主义是在对行为主义理论方法加以批判的基础上重新将制度引入政治学研究的。新制度主义中的诸流派在制度内涵、研究层面、研究角度和对本体论的认识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其中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三个主要流派从不同研究维度入手,揭示人类行为及其与制度间的互动关系,在对政治现象的解释上各有特色。这三个流派在发展中既有所不同,又显现出融合的趋势,使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研究思路进一步拓宽,从而推动了政治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理性选择理论的形式缺失与感性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少杰 《学术论坛》2006,(3):123-128
人的选择行为不仅可以由理性思维支配,而且也可以由感性意识支配,并且后者有更基础的支配作用。韦伯强调了从意识形式上评价选择行为的合理性;西蒙在韦伯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性选择的条件限制问题,并建立了有限的过程理性理论,进一步明确了从意识形式研究理性选择的必要性与意义。但是韦伯和西蒙都忽视了选择行为中的感性意识形式,因而他们对选择行为的分析都具有片面性。凡勃伦和波兰尼等人论述了经济行为中的感性意识及其重要作用,为研究感性意识支配的感性选择行为做出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考察人类的选择行为,应当区分个体和群体的理性和非理性选择,而界定理性或非理性选择,应当以主体是否进行理性思考和发挥认知为判断依据。文章在梗概比较主流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选择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解析个体的风险态度,对个体选择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大数定律”解说了金融市场和非金融市场中的群体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11.
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理论体系.本文对新制度主义的三个主要派别--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制度主义的理论意义及其缺陷作了一般评析.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述评--政治学研究的社会学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为代表的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社会人”的假设基础之上。个人的政治行动受到制度的规定和制约,不完全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个人的偏好不是既定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能够影响和塑造个人的性格、偏好以及行为方式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能够创造共同的文化和价值,培养公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3.
赵丽 《理论界》2009,(1):195-196
理性历史制度主义是理性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的"合成物".这一理论主要应用于欧盟内的制度互动研究.它侧重于解释欧盟制度框架内的非正式制度的产生和演变,从而为全面地理解欧盟内的制度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建立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理性选择、偏好稳定、完全信息的内在假定与选择自由、价格充分弹性、纯经济预算约束、零流动约束的外在假定,利用外在的预算约束与内在的偏好这种二分法的研究范式建立起来的新古典理性选择模型拥有了其无与伦比的简约美,然而却以牺牲了其对真实世界的解释力为代价。我们在概述理性选择模型的分析逻辑基础上,对其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质疑,进而在探讨偏好、制度与选择三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理性选择模型进行了修正,并尝试构建了一般化的理性行为者模型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主旨在于说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决定投资者选择行为的不确定性。文章在梗概分析理性选择和非理性选择的基础上,指出金融市场中的主体选择行为是理性选择与非理性选择的杂然并存;继之,文章分别对个体和集群的选择行为进行了探讨,认为随着人们对信息和环境等不确定因素的认知变化,个体选择行为的理性和非理性选择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金融市场中的集群行为在这种变化的影响下会经常表现为非理性选择;最后,文章概要地分析了个体选择行为由理性向非理性的转变情形。  相似文献   

16.
张军  王邦虎 《江淮论坛》2010,(3):147-152
制度与行动者的关系是制度学派开展研究无法逾越的核心议题。文章主要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梳理了老制度主义社会学关于制度与行动者之间关系的主要观点,审视了新制度主义在制度与行动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对老制度主义的承继与超越,并由此认为: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与行动者关系的阐释更加精致与完善,不仅拓展了理论研究的视野,也增加了现实的解释力,为新制度主义研究的完善与拓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针对我国正处在制度变迁之下这一背景,文章在现实中考察了制度和行动者的关系,以求为转型时期我国如何设计更合理的社会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感性选择和理性选择是经济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两种选择行为方式。感性选择在中国社会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久远的历史根源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 ,理性选择行为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但是 ,理性选择必须通过感性选择才能发挥实际作用 ,应当探索两者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的机制 ,实现理性选择的感性化和感性选择的理性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分别从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制度理性及社会理性四个角度对影响农民工参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因素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生存理性与经济理性是农民工参与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农民工的收入状况、生活水平、家庭支出状况、需要供养人数等因素对他们的制度选择意愿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而农民工的职业身份、社会交往状况、住房状况等社会理性也对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意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权力问题是研究社会秩序时的一个重要问题。从韦伯到科尔曼,再到布迪厄、福柯,社会学理论中关于权力的研究经历了一场微观基础的转变。从最初纯粹理性人的假定,到后现代理论中对行动者感性选择的回归,当代的社会学权力理论超越了权力的理性假设。权力也由最初的抽象权力,扩展为具体、真实、可感的权力。  相似文献   

20.
石丽 《江海学刊》2014,(2):102-109
宗教社会学的两大理论传统分别是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结构/制度范式和以韦伯为代表的诠释学范式。在这两种理论取向的导引下,又分别发展出了世俗化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但无论在哪种理论中,作为文化语境和社会结构中的宗教信仰"行动者"常常被忽视。事实上,作为信仰的主体和实体,宗教信仰者总是受到已有文化、权力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出于对社会关系的建构需要以及多重权威认同取向而采取相应的宗教信仰行动。而群体的信仰行动会直接导致一种规范和价值体系的生成,进而导致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如果这种价值体系和社会关系与社会一般性规范和秩序相适应则会产生新的社会整合,否则,则只能作为一种社会团结方式而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