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产目的是生产主导者的经济利益的反映 关于生产目的,马克思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但是,社会生产总是为特定的生产方式所统治,总是被限制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因而,社会生产目的总是受一定的生产关系所制约,而成为一定生产关系下的生产主导者(即生产资料占有者)的经济利益的反映。 经济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类自脱离动物界以后。就依靠生产来获取消费资料,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而构成了经济利益关系。在生产资料平等占有的情况下,由于每个人都是生产资…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种.机械学习是一种形式上死记硬背的学习,它只能使学生获得虚假的知识(假知).假知没有“活性”,既不能迁移,更不能运用.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真知).  相似文献   

3.
究竟什么是知识?我提议,把知识理解成一个双向的反馈过程。也就是说,把知识看成一个我们大脑的信息与自然界和社会环境的信息之间的反馈过程,我们观察后者,并试图对它们加以操作。知识恰恰不只是知识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是知识与掌握知识的人的关系。凡是不能实现的东西,就是一种观点,而不是知识。当然,知识本身也有造成谬误的危险。在天文学中就有业已得以贯彻的理论,而它们后来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可现实性与现实主义绝不是一回事。但是,知识却又意味着,我们相信能够知道的东西,一方面必须接受在没有我们的干预下仍然存在着的外部世界的检验,另一方面还必须受到我们的同时代人、我们的同事和与我们在一起的科学家们的试验。没有这个双向的反馈过程,就没有知识。  相似文献   

4.
玛丽的心     
芳华 《东西南北》2008,(10):28-29
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那座奇妙的玫瑰园,而忘了欣赏今天就开在窗口的玫瑰。玛丽就住在我们对面的街道,她是一个安静得甚至有些孤僻的人。她很少离开自己的房子,没有小孩,没有丈夫,甚至没有前来拜访的亲戚朋友。玛丽经常因为她丑陋的外表、肥胖的身形和矮小的身高而受到周围人的嘲笑。  相似文献   

5.
数学是科学的接生婆.没有数学,我们的文明还会停留在黑暗时代.可是就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而言,数学方面只学到中世纪的数学就停止了.这就短少了五百年左右的知识.这种情形,有点象学文学的人,还没有学到莎士比亚,就停止学下去一样.这有多大关系呢?关系很重大.数学已不仅仅是科学和技术的"语言",它已经闯入原来不懂数学的人们能应付裕如的一些领域,例如企业管理、社会科学、卫生安全等方面了.如  相似文献   

6.
现时代国际舞台上社会阶级力量的对抗空前激烈,全球性矛盾日益尖锐,科学技术革命不断深入.科学的价值定向问题,科学与社会理想的紧密联系问题,都一一暴露出来,因此,把真理看作认识活动所要达到的理想并进行深入分析,无论在认识论方面还是在社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寻求真理是一种创造真理体现了绝对要素和相对要素的统一.这种统一不可能是既定的和一成不变的.它表现为由不知到知的过渡形式,由不够充分不够透彻的知识向更加多面和更加深刻的知识过渡的形式.既然人不能一下子得到全部真理,  相似文献   

7.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靠的就是人的智慧创造,没有第一流的人才,就没有第一流的成果,也就没有第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来高度重视科研和管理两支队伍的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不断改善,科研队伍的学历层次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高尔基把文化称为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这确实是理解文化及其本质的出发点。至少,普遍的看法就是如此。但是,文化是复杂的、多层面的现象。因此,围绕“文化”概念进行经久不息的争论就不是偶然的了。关于文化的定义有许许多多,它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其中主要的本质就是知识的积累及其实际应用的统一。因此,为避免文化定义中的含糊不清,就必须区分,一方面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本身以及这一创造过程的客观成果;另一方面是对这些价值的掌握以及在生活、实践中善于运用它们。  相似文献   

9.
移动电话正在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电脑。它集通信功能、计算能力、可移动性和个性化于一身,并可以与其用户形影不离。除了实用性的功能之外,移动电话还成为人们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随着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其服务能力的期望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就发生了冲突。随着新产品的涌现,移动技术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总是相伴而生。海德格尔(Heidegger)认为,通信技术在消除了距离感的同时也消除了亲近感,它并没有拉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只是创造了一种独立于地理距离的、使人们在同一时间内既是天涯咫尺又是咫尺天涯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有其确定性即绝对性,又有其不确定性即相对性。这是实践标准自身所具有的不可分割的两重性,是我们把握实践标准的两种界限,这就是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的辩证法。本文仅就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确切含义,形成实践标准辩证性质的客观依据,以及把握实践标准辩证法的认识论意义进行初步地探讨。(一)所谓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含有这样三层意思:其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相似文献   

11.
高中政治课现行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第三课讲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时,提出要注意反对两种错误:一是否认事物运动的绝对性,片面夸大相对静止,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一是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否认静止的存在,否认事物质的稳定性,把世界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举例  相似文献   

12.
索洛维约夫没有把人的存在看做生理和心理现象,而看做这些现象背后的完整的精神主体.人对超越的追求,对永恒的愿望,表明了人的生命本质不在于其自然表现,而在于其理念内容,这一理念内容就是具有绝对性的真善美的观念.因此,人的生命本身不在于其外部的自然过程,而在于在这一过程中其所追求和实现的生命理念.这一思想与东正教人论的动态性、生成性特点具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一、意象作为符号创造符号、运用符号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活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创造文化。文化由符号组成,并通过符号得以广泛而久远的传播。因此没有符号也就没有文化、没有历史,也没有人类的今天。卡西尔说:“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①符号使人类从对自然的完全依赖中解放出来,从对自然实在的迷茫、混沌与蒙昧中摆脱出来,重建了一个真正人化的世界,使人类获得对于宇宙本体的更大自由。符号使人类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进而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14.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世纪,现代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明史上从来就有两类知识。一类是物质生产方面的知识,如渔、猎、农、牧、百工、技艺。这些都与人类的物质生活直接有关。另一类则是属于精神方面的,如道德、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学、历史等等。这方面的知识都与社会和人的精神生活有关。虽然这些知识是自古就有的,但是它们成为科学则是近几百年的事。J.贝尔纳认为  相似文献   

16.
当毛毛虫以为世界结束的时候,它就变成了蝴蝶。我从小到大,她就一直在与人吵架。她没有男人,一个人养我,却不去工作,每天都在与邻居打麻将。记忆中,放学回家总是看到她与邻居在吵架。她似乎总在表现她的凶悍。  相似文献   

17.
提高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增长水平,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在于工业实收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国家资本偏高,个人资本绝对性偏低,单位个人资本效率是单位国家资本的五倍。法人资本的多层代理也是造成黑龙江省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之一。对此,应妥善解决委托代理失灵问题,大力促进民营资本的发展,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18.
从《围城》看钱钟书艺术创作的审美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事文学作品面对的是人的世界,因而必然以人物性格为中心或以主体自我创造的表现为中心。那么,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艺术传达的方式上就往往能窥见作者艺术创造的审美追求及作品的审美品格。本文拟就《围城》人物形象的创造与艺术传达的方式及作者的学识、人格、气质、精神境界对其艺术创造的影响等方面的探讨揭示钱钟书艺术创造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9.
《社会》1987,(3)
《文史知识》1987年第2期刊登了吴组缃先生“漫谈文化传统”一文,现摘要如下: 人类的文明,就是文化的积累。人同动物的区别在哪里?最主要的就是人类可以积累知识、传授知识,而动物没有这个本领。创新和继承不可分割。继承,必须创新;创新,必须有所继承。丢开了继承,抛开了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你连米能吃都不晓得,而这个道理自古以来人们就明白。苏联建国初期,“拉普派”全盘否定过去的文化,号称要创建无产阶级的文化,后来受到了批判。我们的十年动乱也有“拉普派”的势头,全盘否定过去的一切,这是完全错误的。传统是客观存在的,从各个历  相似文献   

20.
新世界秩序问题几乎是和人类文明同时产生的。古代学者就常常提出和探讨这一课题,包括古希腊和中国在内的世界几个主要文明发源地都有这方面的文献记载。理论贡献最大的可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哲学家创立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政治结构的认识论。柏拉图幻想着一个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人与人关系融洽美满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见解则是承认社会阶级的存在和由此产生的冲突和紧张,同时认识到人类知识在达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