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编村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弱肉强食的军阀混战年代 ,山西军阀阎锡山为了发展其军事实力 ,巩固其军阀统治。效仿日本的市町村制及军国主义统治模式 ,在山西实行区村制 ,真正把军阀政权下移到村一级 ,并把西方的民主思想和孙中山的民治主义嫁接到其军阀极权统治中 ,实行“以村为本”的政治建构和政治管理 ,最大限度地强化了军阀政府对农村社会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农地权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过去在以GDP增长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农地转用过程由政府主导、公司开发,农民虽然可以得到补偿,但从长远看,农民难以从土地增值中长期获益,因而会出现GDP增长与农民利益脱节的问题,最终导致少数资本同盟利益与广大农民利益的“拔河”。根据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属农村集体所有,政府征用农村土地应主要从事公益事业开发。政府转让给开发公司的是土地一定时期的使用权,而不是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转让前后差价很大,农民不能分享其中任何利益,这是导致利益“拔河”的关键。解决办法之一,是用法律确立和保障农民对土地租金的收益权。  相似文献   

3.
运用时间序列经济计量方法对1979--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实际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并在长期内稳定地存在着协同互动的均衡关系.实证结果肯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我国实际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并检验了国外劳动力转移理论.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关键途径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贡献率、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率、小学毕业升学率等9个变量来构建分析框架,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对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业贡献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学毕业升学率是影响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表现为农业贡献率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呈高度负相关;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小学毕业升学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小农生产方式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目前小农生产方式的现状是:农业生产经营处于小规模经营阶段,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没有改变;农业生产工具落后,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水利设施、农村道路交通及农村生活设施相当落后;农村社会化、农业组织化程度低,政府对农业的物质和财政支持力度小。导致目前小农生产方式存在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历史及体制上的、政策法规上的、市场经济在农村发育不健全方面的、政府经济手段有很大偏差以及农民心态方面等原因。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已超过农村劳动力总量的三分之一,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有所放慢。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一)2003年末已转移农村劳动力约1.7亿人。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2003年末,农村转移劳动力达16950万人(约1.7亿),比上年增加490万人,增长3%。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34.9%,比  相似文献   

7.
农村垃圾问题的凸现是与小农社会化过程结伴而行的。随着小农社会化的加深,农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的改变成为农村垃圾问题产生和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要解决农村垃圾问题,必须注重对农村和农民的研究,必须及时解决小农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防陷入城市垃圾处理方面“先污染后治理”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陕西省1978—2008年的统计数据,应用Chenery在研究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的测算方法,分析了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其对总量生产率和实际GDP增长率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较显著,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总量生产率的贡献和实际GDP增长率的贡献均逐步增加。提出了实行城乡居民的居住地管理制度、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及农民工工资水平、建立农户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农户宅基地流转制度、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制度等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阜阳市农村土地流转日益活跃,其原因是长期松散的小农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日益短缺;种养能手、创业能人需要流入土地;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植。目前阜阳市土地流转主要有租赁经营、合作社带动、技术承包、示范园区四种模式。阜阳市的土地流转催生了大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实现了集中连片种植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最后,提出了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的建议:成立土地流转中心,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健全农村保障体系;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0.
基于供需平衡的农民非农就业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问题。农民非农就业模式应着眼于实现政府、企业与农民三者的联动。政府应使产业结构合理化,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中小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增加非农就业需求农民应提高就业能力,向劳动力市场提供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1.
试析农民流动的原因和特点李文安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一个突出的方面就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在十多年时间内,一亿多农民流入一部分大中小城镇、流入不同类型的乡镇企业,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农村劳动力为什么会如此大规...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农村就业结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0~2011年江苏省农民收入和农村就业结构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分析江苏省农民收入和农村就业结构变化趋势,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农村就业结构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程度和农村就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及构成的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已成为其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工业就业主导型结构是江苏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向,成为决定农民增收的关键,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0%以上,且近年来其因子评价得分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农业就业主导型结构是江苏省农村就业的次要方面,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较小,且近年来其因子评价得分呈下降趋势.由此,江苏省要充分发挥经济发达、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在建设新农村、高水平小康社会进程中,通过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相似文献   

13.
社会化小农分析范式的提出,一方面是基于对中国农村研究本土化和主体性缺失的回应,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所导致的农村社会变革的回应。然而由于社会化小农在伦理关怀、政治关怀以及小农形态解释上存在的缺陷,使得这一分析范式在农村治理研究中存在争议。同时,社会化小农对于农村市场化进程中消费膨胀压力的过于掩饰,导致其与农村市场化逻辑的不断脱离。而对于私人生活变迁的过多关注也导致其研究的公共性的严重不足。相对而言,消费小农发展了社会化小农分析范式的优势,并能够还原农民的真实形态,同农村市场化进程本身相契合。伴随着农民由个体消费向公共消费的延伸,消费小农也不断从私人的生活领域走向公共的治理领域,消费小农同国家之间的互动也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4.
笔者认为,西欧中世纪城市经济对广大农村形成过两次冲击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在12至14世纪时,由于城市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品货币关系这样一种经济关系逐渐向农村渗透,由促使封建领主将劳役地租折算成货币地租为始,从而对农村的封建经济起着侵蚀和瓦解作用,引起了封建农奴制和封建庄园制的解体和崩溃,小农生产和小农家庭经济成了14、15世纪西欧农村的基本经济模式。文中以大量的材料,分析了农奴所交地租及负担其他杂役情况,折算成货币地租后对农民和领主所带来的利和弊  相似文献   

15.
福利保障机制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机制问题,学术界已进行了较广泛的探讨,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机制的基本内涵、制约因素与模式选择、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等,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总的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机制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不足,特别是符合长期实施计划经济制度的转型发展大国国情的理论研究成果偏少;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机制的内涵、内在结构、整体发展思路、原则、具体选择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整体落后于实践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实施方案的重现和经验概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保障机制问题的研究不足,还需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城乡劳动力自由转移困难、城镇就业饱和的局面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出发,运用协整模型和修正误差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均衡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中的非农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流出地带来了较大的影响:1.农村劳动力流动推动了县域内的农业机械化,加快了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2.劳务经济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3.劳动力流动提升了人力资本,孕育并诞生了一大批农民经纪人;4.流动让一个由"打工仔"建立起来的消费型城市快速发展;5.劳动力流动促进了地方公益事业的发展.但是自2005年以来,随着河南省农业税的全面减免、政府各项补贴的发放和逐渐增加,农民土地收益不断增加,减弱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意愿,这势必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为此,国家应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弱化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自愿、无忧地从农业和农村中永久性地转移出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进一步开展"阳光工程"培训,让农民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以增加流动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可能性和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社区逐步由街区制——国家行政全能主义治理模式,逐步转变为社区制——合作主义治理模式,主要表现为治理主体多元化.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原则对于“社区再造”同样适用,而且它为社区治理模式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改造战略与工具.  相似文献   

19.
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这既是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减少农民关键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我市农村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总量、分布密度均居全省首位。近几年来,我市各地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变潜在资源优势为增收主要渠道,实现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20.
农民农是郊区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它与郊区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本地农村人口大量非农就业密切相关,农民农一般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具有较强的专业分工并深受市场影响,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化都市小农。郊区农民农的存在反映了小农强大的生命力,也表明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育水平的不足,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育,决定了都市郊区农村农民农是成为农业产业工人,还是都市小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