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村落是旅游客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地区是我国传统村落较为集中的区域。通过在长沙、南昌进行传统村落旅游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当地居民传统村落的旅游偏好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传统村落的旅游客源市场是以18~40岁的中青年以及大专和本科学历人群为主;年龄越大,旅游意愿越低;行政机关、企业单位和学生的旅游意愿最强烈;云南、贵州成为中部地区居民传统村落旅游的首选目的地;亲友自驾游、个人自由行是传统村落旅游的重要出行方式;中部地区居民最喜欢品尝富有当地特色的传统美食,住宿最青睐家庭旅馆。提出了中部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建议,期望能为中部地区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拓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瑞  刘建中 《南都学坛》2008,28(2):45-48
吴垭石头村的传统村落文化具有建筑的乡土性、中原农耕文化传承的典型性、村落景观与自然景观协调性和传统村落文化要素的完整性等特点,因而使吴垭石头村成为认识和理解豫西南传统村落文化的标本。旅游开发是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开发中要遵循保护古村落建筑原生底本、景观完整性和利益分配公平原则,并采用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户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3.
[提要]作为中国社会小而精的完整“切片”,村落是涵括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复合体。村落多维空间是空间认知、环境感知、营建智慧的外化,也是社会关系、文化信仰、文化逻辑的实践场域。南岭走廊瑶族传统村落主要有山地型和平地型两种,本着尊重环境、敬天法祖的理念,瑶人构建了注重风水、景观、界域的物质空间,以公共空间、社老制、瑶老制等为纽带的社会空间,以祭社、安龙、盘王节等仪式空间为核心的精神空间。村落空间形态经历了游耕、定居、现代化三次依时间叙事的空间实践和演化,目前瑶族村落面临的空间重构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湖南隆回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是个保留着完整的原始景观格局的少数民族历史村落,但其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在村落环境与设施、民众参与经营与整体保护的大局观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从旅游开发适应性的角度提出历史村落保护需适度同旅游开发相适应并相得益彰,要合理整治与适度开发相结合,践行旅游收入反哺文化遗产保护,从而实现历史村落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位理论在村落景观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将生态位理论应用于村落景观的形成、构成、演化、发展等研究中,可得到以下结论:村落与生物界物种一样也有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位;村落景观在村落生态位的扩充与重叠的作用下,实现村落景观在地理层面的扩大和村落景观类型的丰富;生态位适宜度可以为村落景观的保护与传承提供评价依据;生态位重叠理论对村落旅游的差异发展和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6.
长鼓舞蹈文化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民间广泛流传的"芦笙长鼓舞"既使用长鼓又使用芦笙伴奏,且其所使用的长鼓比其他瑶族地区的要长、要大,在我国瑶族舞蹈史上较为罕见。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富川瑶族"芦笙长鼓舞"的艺术特征,旨在继承和发扬这一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瑶族文化旅游资源,为繁荣民族文化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7.
羌族传统村落的划分标准不同,按其主要职能可分为农牧型、旅游型和复合型,按其规模则有大型村落、中等村落、小型村落之分,按等级可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和普通羌族传统村落三种。结果显示:规模大、等级高的村落往往是以复合型与旅游型为主的国家级传统村落;规模与等级中等的村落多为省级传统村落;而规模小、等级低的村落则多是单纯以传统农业或牧业经营为主要生计的普通村落。实现对羌族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传承和利用,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更多普通羌族传统村落发展的思考与力度。  相似文献   

8.
生育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总结湘南瑶族村落妇女生育健康的发展历程,调查湘南瑶族村落妇女的生育健康状况,探讨影响湘南瑶族村落妇女生育健康的卫生服务因素,从而打破医学、生物学、卫生学等学科单一从生殖、性系统对妇女生育健康进行研究的局限,发现了当地瑶族村落妇女生育健康方面的变化;并居于卫生服务这一重要视角,尝试从公共卫生服务方面提高当地瑶族村落妇女的生育健康水平,注重当地瑶族妇女在生育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提出用妇女的知识和经验提升妇女的生育健康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即改善瑶族村落的医疗技术条件、改善当地计划生育服务、拓展村落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传统村落正在逐渐消失,随之消失的还有乡土文化景观和传统农耕文化基因。梳理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有关研究成果,以福州鼓岭宜夏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景观变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宜夏村的传统文化景观基因正随着农耕文化景观、聚落文化景观、人际交流文化景观、村落治理文化景观和人口文化景观的急剧演变而逐步流失;从休闲农业景观打造、聚落风貌整治、传统社区营造、历史记忆空间保护、鼓励村民回归等方面提出了鼓岭旅游度假区的旅游响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是认识和传承中华农业文明的根基,其健康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章引入农业遗产的研究视角和分类标准,结合中国传统村落的特征和认定标准,将传统村落划分为五个类别:传统建筑型、农业景观型、农业特产型、工商贸易型、民俗文化型。通过对江苏传统村落的调查,总结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并提出基于村落类型特点和相关政策的发展思路:突出传统风貌,助力传统建筑型和工商贸易型村落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景观型村落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特产型村落发展;重塑乡村文化,促进民俗文化型村落发展。  相似文献   

11.
鉴于当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活化被认为是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双重目标的重要途径。整体活化是维持传统村落作为生产生活综合性空间的必然选择,是延续农耕文明整体性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与化解可持续发展中诸多矛盾的有效手段。传统村落活化应着眼于村民、农业、经济、旅游、景观、文化、机制等七个维度,构建具有高度整合性、综合性和关联性的整体活化体系。通过七个维度的活化,培育内生动力,维系"农性"本质,夯实物质基础,突显文化魅力,营建宜居环境,提升经济价值,完善治理机制,使传统村落焕发新的活力,全面恢复生产生活活动,继续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  相似文献   

12.
与"旅游凝视"强调游客在旅游业中的重要角色相区别,景观理论将研究视角重新聚焦到旅游景观本身,从观看者与观看对象之间的关系出发,使研究能够检验旅游、认同和意义之间存在的复杂交集,景观视角还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旅游的社会和文化过程。本研究通过田野调研获取的定性材料,对位于汉、藏、羌交接地区多元文化交融的嘉绒藏族村落在旅游开发驱动下的景观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一方面政府从不同空间中择取族群文化密切度高的文化事项,通过"景观制造"而形成符号化表征,并展示于村落景区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生活在村落景区中的村民借用生产者使用的景观幻像,在旅游业引导下进行景观的再造,并诱致族群身份的重构。  相似文献   

13.
禁风节是广西临桂县宛田乡瑶族独特的节日,成因与瑶族"飘洋过海"的苦难迁徙历史记忆、对风的自然崇拜和遭受风灾的现实根源有关。其从瑶族禁忌到多民族共同参与的会期和节日的历史演变是不同群体文化互动的结果,体现出族群迁徙流动对区域文化建构的影响。禁风节的生成是南岭走廊上民族关系和文化形态演变的一个缩影,也是人类学关于"流动"研究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4.
闽东北传统聚落景观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传承性,景观特征明显,本文以寿宁县西浦村为例进行研究。文章探讨了西浦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背景,在对西浦村聚落特点、村落选址、人文文脉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西浦村的桥梁景观、古礼制建筑景观、古民居景观之美。研究认为:其以宗祠为中心的聚族而居的景观特点是闽东北血缘村落的宗族结构关系的典...  相似文献   

15.
贵州瑶族绕家支系是指以麻江县龙山镇河坝村和都匀市匀东镇绕河村为主要聚居区的称为"绕家"的这部分居民,这两地也是瑶族绕家支系生产生活的中心区域。这里拥有较好的社区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在2013年和2014年被住建部、文化部和财政部认定为中国传统村落。从学术上对其传统社区自然生态和文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探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保护基本思路论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传统村落迅速改变、消失的现实,传统村落保护受到了学界和政府的重视。采用比较分析法对我国当前传统村落保护的基本思路进行梳理,结果发现:着眼于民居、文物性建筑的保护思路因为不能照顾传统村落居住者的利益而无以为继;以旅游开发促进保护的思路表面上对推动传统村落保护效果显著,但长期看却存在诸多弊端,其核心缺陷仍然是未能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村庄整治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最为需要的公共设施,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保护思路。由于传统村落具有历史文化遗产与现实人居环境的双重属性,传统村落的居住者是传统村落的所有者,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必须服务于居住者的利益,并以此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正逐渐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新趋势。一些传统村落欲借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之势,大兴文化旅游之实。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政府、地方和本土居民只重视产业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创意与传统村落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造成了创意产业与村落传统文化的割裂,破坏了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环境。文章以贵州务川县龙潭古寨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解析创意与传统村落旅游融合发展逻辑机理的基础上,审视和反思古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提出加强文化原真性保护、培育创意人才、提升产品文化内涵、缔造全景产业链,进而促进古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是我国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和有力见证。集散在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区的众多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信息,传承了宝贵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太行山地区传统村落的生存和保护现状的深入调查发现,传统村落保护正面临着保护资金不足、保护主体缺失、村庄活力衰减等一系列问题。从发展旅游角度提出了打造太行山传统村落文化带、分组团打造特色传统村落、完善旅游产业链、加强非遗保护和数字化平台建设等对太行山区域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晴 《今日南国》2013,(4):52-52
到桂林旅游,一般人们只知道漓江、阳朔、龙胜梯田等景点,殊不知在桂林的东北部,还有一个风景及人文历史都相当独特的千家峒景区。这里原生态景观和瑶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构筑成历史文化传统与自然山水田园相融合的世外桃源.让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20.
瑶族习惯法目前对处理瑶族聚居区的村落和家庭事务还起着法律难以代替的作用,作为一种习惯法,它与国家的制定法存在一定的冲突,但从发展前景来看,国家对瑶族习惯法还有让其发展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