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秦汉以来宁夏区域农牧业经济开发活动是与自然环境变迁互为进退的。人类活动的强度、活动范围的广度、活动内容的深度都折射出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以秦汉以来宁夏区域农牧经济开发与自然环境变迁互动关系为主线,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演变的内在规律与机制,目的在于深化认识新时期宁夏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扶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扶贫是我国扶贫攻坚进入精准扶贫新时代所推进的一项重大扶贫举措。基于贫困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多面的客观现象,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角研究生态贫困的形成,将生态贫困界定为特定时空情境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地”维度上的剥夺及其制约“人”“业”维度的发展或导致彼此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和状态,进而提出生态扶贫的机理与路径。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是一个特殊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正确认识西部地区人地关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十分必要.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是因地制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人地关系按研究范畴不同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 ,人地关系的协调始终是人地关系发展的核心。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内涵是谋求人与地的和谐共生。人地协调论是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理论 ,它对选择与确定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模式 ,制定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标体系 ,形成人类对土地开发利用行为的有效约束机制 ,加强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调控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1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由最初的天命论,到环境决定论,或然论,然后又是征服自然论,直到本世纪60年代,面对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人们才开始重视与自己生存环境的协调,主张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和谐的人地关系协调论就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在人地关系协调论的基础上,于80年代以来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理论,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环境大会上,得到全球共识。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在1985年5月召开的  相似文献   

6.
共生理论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学、建筑学等学科中。其理论体系对于应用的学科建立新的更为科学的理论框架具有很大的作用。以黑龙江省尚志市为例,将共生理论引入城市规划中。根据共生理论构建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中小城市空间的"共生系统",并对系统中的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界面进行整合分析,提出中小城市空间发展对策。为今后制定城市空间发展规划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人地关系演化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关系演化到高级阶段的发展模式。并针对当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金融一体化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金融一体化理论研究,应该以金融学和地理学为共同载体,并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系统科学中汲取营养[1](P62-68).只有植根于"区域",创立独特的"空间"视角,既坚定地理思维,也坚持系统科学,才能完成金融一体化理论的建构.金融一体化理论的建构过程也是"空间"与"金融资源"、"金融产业"、"金融地域运动"、"金融效率"、"金融地域系统"、"金融开放"等有机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是研究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地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场所,人能够对地理环境进行认识、利用、改变和保护,使之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且随着社会发展,人地关系也在不断变化。本文通过对比中国人地关系和交通运输发展演进历史发现,中国的交通运输是伴随人地关系变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传统农业生产时期,交通运输是基于解决城市(区域)发展水平提高后,自身生产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在机器大工业生产时期,人地关系发生了变化,矿产、土地等资源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的主要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空间分异及消费空间聚集,使得资源供需在空间上形成矛盾,现代交通运输正是在缓解和解决此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从出版情况、参与学科、不同尺度、不同技术等角度介绍了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概况,指出在定量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忽视区域内部差异、数据的实时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目前分析结果有时难以令人满意等.设计了从人地关系视角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思路.最后指出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应结合有关技术3S技术、建模技术、网格技术等.  相似文献   

11.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所在,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先进文化。在沿海开发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竞争新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作用和历史意义。而要培育和打响富有沿海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须在强化生态意识、深入规划研究、创建生态城市、发掘历史遗产、发展生态旅游、建立长效机制诸方面有新举措、新作为,以此推动沿海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态家园。  相似文献   

12.
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技术路线的研究,是联系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现实的纽带。目前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度量方法和评价模型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选取系统学研究角度,探讨综合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并结合研究结论对中国三大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进行了示例研究。  相似文献   

13.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依据灰色系统理论研究变量序列之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人力资本的跨部门、跨区域流动,是市场经济中的普遍现象,人力资本的区域流动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实证人力资本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的影响效应。实证研究证明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积极影响,我们应该提倡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来进一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省际建设用地单要素效率评价与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要素效率理论作基础,用1999-2008年全国分省数据,测度不同省份建设用地单要素效率,且对单要素效率的空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全国各省建设用地单要素效率平均值是0.5009,总体水平不高;从东部至西部,建设用地单要素效率递减;1999-2008年间东中西三大地区建设用地单要素效率均处在上升态势,上升幅度分别是:0.0405、0.0298和0.0253.研究认为1999 -2008年我国建设用地供给调控政策无论在东部还是中西部皆取得一定绩效,但东部地区调控效果显著好于中西部;应以建设用地单要素效率作依据,结合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状况、经济发展阶段和区域功能定位实施差别化的建设用地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5.
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了土地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提出土地资源的类型、结构和丰度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危机催生了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这场生态危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人类自我变革。人类过去那些传统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模式都必须进行变革,要建立一个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人类新文明,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与任务是:①唤醒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树立新的生态文明与价值观念;②确立与贯彻人与自然或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③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对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探讨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及其原则,提出了以建立生态经济价值观为基础的技术进步和结构变迁、文化和制度建设、生态农亚设计、群众参与与政府行为等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各方面 ,是一个复杂的生态 -社会 -经济大系统。该系统的运行是在内、外在动力共同作用下进行的 ,并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内在动力主要由协调的人地关系和合理的区域经济结构两方面组成 ;外在动力主要包括市场经济杠杆、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人类在土地利用活动中,出现了种种不合理的现象。人类对土地利用和改造的过程,既是一种自然活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要树立良好的土地利用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土地利用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伦理学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益的关系、生态、经济、社会的效益关系,以及教育引导和科学管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