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汽车保险是财产保险公司的主要险种之一,为了更好的提升财产保险公司的效益,就要处理好汽车保险客户与保险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实时掌握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留住汽车保险客户、提高续保率是提高汽车保险承保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财产保险公司实施市场占有率的重要策略之一.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在保险公司运作中所产生的作用是明显的.对不同类别的客户进行合理取舍是保险公司对汽车保险客户管理的必要环节,也是提高承保效益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随着手机短信日益火暴,用短信骗话费、假中奖、发谣言、散黄毒、诈钱财等的事情也多了。6月6日,河南省消协向社会发布紧急消费警示:手机消费者慎防短信息欺诈陷阱,同时,还向消费者揭露了五大短信息欺诈的骗术。  相似文献   

3.
《新学术》2007,(5)
"有破产就有破产欺诈",近年来,"假破产,真逃债"的破产欺诈现象大行其道,已严重扰乱了公平的市场秩序,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达到揭示破产欺诈产生的原因,并对破产欺诈现象提出防范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骗子、骗术与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类别。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骗文化缺少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本文从骗的文字意义谈起,既将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看待,更将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予以考察。骗,既同人类机智密切相关,又同人们的社会历史活动紧紧相连,它有多种文化表现和意蕴。骗子,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它由流氓无产者组成,专门以行骗为职业,以骗术为谋生手段,以贪利取财为目的,从事被主流社会所指责和鄙视的社会活动。由于骗术有很宽的适用面,因此,对骗术进行评判,主要应从骗术的承担主体及其实践来看,不能一概而简单地运用道德尺度,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它更适用于价值判断。骗文化自成形态,内涵丰富,它既与若干种类的黑色文化有联系,更与诚文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无论是研究中国文化演变,还是探讨中国社会变迁,都应对中国骗文化予以观照,细加琢磨。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进程中重新犯罪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犯罪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难以解决的社会难题。在重新犯罪现象背后隐藏着生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体系,该原因体系脱离不开整个社会犯罪的原因体系,是社会犯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重新犯罪也是社会犯罪的特殊形态,它的产生又有不同于社会犯罪的特殊原因,及时洞察、分析重新犯罪的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对积极预防和有效控制重新犯罪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的变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必然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物质利益观念、竞争观念、开拓观念、时效观念、公正观念等将要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普遍地建立起来。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还要不要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这是伦理道德生活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在市场经济和道德特别是和集体主义道德的关系上,常常有一种误解,似乎发展市场经济和讲道德特别是讲集体主义道德是格格不入的。甚至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欺诈骗  相似文献   

7.
保险公司理赔过程中时常遭受惜赔责难,文章对2000~2011年258个健康、意外保险理赔诉讼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惜赔179例,惜赔率69.38%,其中拒赔126例,拒赂率70.39%,减赔53例,减赔率29.61%;无论惜赔率还是拒赔率,均是国有控股公司低于股份制公司,省会城市公司低于中小城市公司,东部地区公司低于中西部地区公司,地市分公司低于区县支公司;拒赔组保险金额和保险费均值,均远大于减赔组,对高保险金额、高保险费拒赔概率更大,对低保险金额、低保险费减赔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8.
张海英 《江汉论坛》2006,(6):141-142
骗,作为人性中一个十分隐秘而普遍的现象,历来受到人们的憎恨与唾骂;骗术也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话题,可以说,自从有了人与人的交往,也就有了骗术的产生,它对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无时不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因此,对我国历史上各种骗术做一次全面细致的考察,特别是对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影响予以深入的理论反思,尤为重要。由张艳国、任放、刘保昌合著的《骗子的历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一书,从骗子的社会角色构成、骗子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传统骗术及其文化透视等角度,揭示了骗子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种种社会文化根源及影响,给人以耳目…  相似文献   

9.
欺诈行为与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的衰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南生 《江汉论坛》2006,3(10):62-69
欺诈行为是近代乡村手工业中广泛存在的丑恶现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在全面梳理史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欺诈行为产生的根源及其所造成的危害,文章认为寻求短期利益动机的驱使、残酷的市场竞争与商人的过度剥削、有效管理的缺失是欺诈行为产生的显性原因,社会转型时期诚信意识的弱化与少数商人道德的败坏是其文化上的隐性根源。欺诈行为是造成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衰变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汤啸天 《云梦学刊》2003,24(3):17-19
依法理,投稿人向出版者提供的抄袭剽窃之作一旦骗得发表,除对著作权人的知识产权构成侵犯外,同时对出版者也是合同欺诈行为。对此类根本违约行为,出版人有权追究抄袭剽窃者合同违约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1.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个问题既有社会原因、教育者的原因、家庭教育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的、经济的、观念的根源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2.
当前,作为社会保障"最后一道安全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运行中出现了"福利欺诈"问题,问题形成的深层原因,包括低保对象瞄准率不高、福利叠加的负刺激、低保欺诈成本低等。消解福利欺诈的路径应从转变社会救助制度理念和方式入手,进行理念转型和制度优化。  相似文献   

13.
在民族地区 ,特别是在曾经实行过部落制度的藏族地区 ,贯彻、执行国家的某些法律、法规时常常遇到一些干扰和困难 ,尤其突出的是杀人、伤害案件中“赔命价”、“赔血价”等部落习惯法的复旧现象比较突出 ,使国家的某些法律、法规得不到完全贯彻 ,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和应有的尊严。如何对待这个问题 ?不少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领导都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 ,总的思想是 :这是一个复杂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社会问题 ,不能就事论事、孤立看待 ,应该把它放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从纵横两个历史层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才能深中肯…  相似文献   

14.
牟新 《理论界》2006,(10):81-82
本文针对农村离婚案件中离婚损害赔偿率低,应赔而不赔的现象进行了分析,经过分析发现当事人举证意识及举证能力、基层法官的裁判思维特性和现行法律条文的一些缺陷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故为切实保障农村地区妇女权益,应从加强法律宣传、增强法律意识、改进现有法律条文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而我国经济活动中拖欠、欺诈、逃债等等现象十分严重,社会可谓处于信用危机之中。作者认为该现象产生与我国早期立法忽视对债权人利益保护有直接关系。恢复信用,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必须从立法上高度重视对债权人利益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6.
骗子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古往今来,中国骗子的行为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从总体上说,中国骗行方式的体相是骗行虽然有个体行为,但以群体行为为主;骗行忽起忽落,骤兴骤散;骗行以骗术为表,以陷阱为里,以坑人利己为目的.认识中国骗行方式,对于研究骗文化,以及它同诚文化的关系,乃至它同中国文化的关系,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黑社会犯罪是社会文明发展中诸多消极矛盾的综合产物 ,它不是一个孤立简单的社会现象 ,而是由诸多彼此联系而又相互作用的因素综合互动所产生的特殊复杂的社会现象。根据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 ,运用犯罪综合动因论来考察黑社会组织犯罪 ,才能揭示出产生黑社会组织犯罪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构。(一 )黑社会组织犯罪的社会原因  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 ,黑社会犯罪作为一种高级的、有理性的犯罪形式 ,它的社会原因主要有 :1、现代化进程中的负面效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犯罪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代价。因而经济发展和犯罪增加的对应关…  相似文献   

18.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被学术界形象地称为“假一赔二”。这一提法形象生动 ,通俗易懂 ,既贴近立法者的本意 ,又符合广大消费者的认知心理 ,同时也为广大消费者同假货和欺诈行为作斗争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供了简便易行、深入浅出的理论武器 ,是经济法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紧紧围绕《消法》第四十九条 ,结合《合同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的有关规定 ,全面阐述了“假一赔二”的前提、要件构成、性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袁欣  陆莹 《理论界》2004,(5):197-197
在投保行为中,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投保之前的逆向选择问题和投保之后的道德风险问题,情节严重的构成保险欺诈。因此,克服不对称信息对我国保险市场的负面影响是我国保险市场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云 《学术探索》2004,(10):56-59
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侵害对方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和自由权的侵权行为。引发家庭暴力的原因主要有历史原因、经济原因、法律原因、观念和心理原因等。对规制家庭暴力应建立预警系统 ,创设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救助机制 ,大力提高女性成员的主体意识、平权意识 ,采用充分发挥社会传媒和舆论的监督作用 ,通过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强化政府职能、强化社会支持功能等途径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