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是区别不同民族的重要特征。云南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下,云南民族文化流失严重,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和民族性受到冲击。新时期,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关系,注重民族文化的多元化,推动民族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关系到我国在未来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无疑 ,发展经济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 ,但现代化的本质并不意味着只是经济的发展 ,因为经济是一种社会的文化的基础 ,它关联到社会整体中的各种因素和组织 ,所以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建设。一对于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来讲 ,先进文化的生成最终只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 ,并经过独特的创造性转化过程而生长起来。基于此 ,重视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西部文化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西部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
西部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的丽江,在古老的东巴文化、浓郁的商业文化和多元的古城文化的滋养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产业集群现象.这一集群现象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影响着当地社会文化的变迁.因此,对丽江民族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与当地社会文化互动关系的分析对促进西部民族文化产业集群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有51个民族聚居在西部,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都拥有各自悠久的历史文化,从而形成了西部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西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风俗民情等方面。关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进行,即: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整合和变革速度;民族文化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5.
中国消费文化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消费文化的发展演化与时代同步,体现着民族心理特质和群体生活方式,是民族文化之一脉。黜奢崇俭,囿于宗亲,行为趋同,是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显著特征,对我国消费者价值理念和购物行为具有重要双面影响。深入考察传统消费文化的保守与变异,准确把握其历史及现状,方能创建中国现代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坦 《学术界》2004,(2):16-27
本文以西部开发为典型个案 ,研究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问题。作者提出“区域民族经济”概念 ,发展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分析以往发展模式之缺憾 ,强调必须注重区域与民族发展非均衡的差异与代价。本文通过对我国秦汉以来漫长的西部开发史尤其是 1 949年以来三次大开发高潮的重点分析 ,提出联系民族区域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还试图探索具体实施方略的可行路径 ,诸如将西部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直接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等 ,以探讨在大开发进程中民族经济文化的整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红水河流域是广西土著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红水河文化”具有区域性、民族性、继承性、复合性及历史性的特点。研究红水河文化是实践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 ,是迎接我国入世后给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需要 ,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措施 ,也是实施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为此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坚持批判、继承、弘扬的鲜明的研究态度 ,坚持立足现实、重在建设、繁荣文化的研究方向 ,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处着力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姜明 《阴山学刊》2004,17(6):41-45
实施西部大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不仅要从资金、政策等物质层面上加大力度,而且要从文化层面上入手,大力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明珠  杨涛  张扬 《学术探索》2012,(3):100-106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是一个社会重要的文化标识之一。在服饰的形成及功能演化中,服饰风格与该民族所属的历史文化系统及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联系与交互,从而表现出其服饰的独特性,进而成为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标识。花腰傣是我国傣族中的一个特殊族群,至今保留有较为明显的古民族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其服饰文化的内涵分析,认为花腰傣独特服饰的形成与其尚古、崇尚自然及接纳外源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当今社会的稳定及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新疆南疆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融合的内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部大开发和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多元文化的融合必定会遇到文化之间的冲突、认同以及文化融合的方向问题,这就要以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文化自觉"为理念,实现多样性基础上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李翔海 《河北学刊》2008,28(3):32-37
"以西释中"的诠释范式不仅不能充分凸显中国文化自身的特质,而且包含了贬抑乃至扭曲中国文化的可能性,因而是不合理的,其将西方现代文化看作是人类文化之"共法"的理论前提也是不能成立的。为适应"集中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智慧以解决地球村所面临之共同困限"的时代要求,中国文化的基本诠释范式应当转向"以中释中"。为此,要在人类文化殊相之一的层面回归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二者均作为人类文化殊相之一而存在,并在人类文化之一般精神的统领下开展平等对话;要切实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要继续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西方文化;要凸显"双向互动,层级累进"的方法意识,逐渐推进"以中释中"诠释范式的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12.
严复对传统虽有批判,但并未背弃,对近代西方文化虽曾大力宣传,却一直是选择性的接受;“西学”与“中学”在严复头脑中始终不断“交融互释”着。严复晚年重估中西文化,是在致力于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点,质疑西方科技文化的局限,是对早年中西文化观的补正。这与其说是一种倒退,还不如说是一种更加成熟的表现,是在更高层面上理解和把握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13.
西方思潮的冲击是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中体西用、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是近现代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回应模式,其共同症结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自信。今天中国的文化主体性建设,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在广泛吸收西方、中国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从时代出发,综合创新,建立一种既具有中国鲜明特色又对世界具有引领功能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4.
郑大华 《齐鲁学刊》2006,4(2):24-29
抗战时期钱穆的文化复兴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反对清末以来一些“革新派”的史学家和思想家以西方文化为评价标准,不加分析地把中西历史文化传统与性格的不同,看成是先进(西方)与落后(中国)的区别,把自秦以来二千年的中国历史都说成是“中古时代”或“封建时代”的历史,否认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甚至自我菲薄,把中国历史文化说得一无是处,而主张对中国历史文化要有“温情与敬意”;二是对中国文化特殊性的阐释,在考察中国文化赖以产生的独特环境的基础上,就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在政治、经济、人生观念和宗教等方面的不同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中国文化演进过程的四期说;三是对文化复兴之道路的探索,主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来接纳或吸取西方的科学。  相似文献   

15.
翻译必称"信、达、雅",这一理论导致中国的翻译一直停留在字、词、句的斟酌对应层面上,完全忽略了读者的感受与认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理论在中国逐渐获得一席之地,这也为译者对原作进行适当改写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狼图腾》的翻译为例,译者对原作的改写使得该作品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及蒙古文化迅速被西方世界接受,为中国的文学输出开辟了另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中和”是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核心范畴,铸就了中华民族乐感文化精神。“中和”作为哲学范畴,与西方现代理性的发展殊途同归,二者都强调多元主体性及其间的平等存在样态,都强调主体间的对话交流与共在关系。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同性与共在关系,打破了西方理性史书写的欧洲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与男性中心主义。因此,中国文化自身具备的现代化质素,可以而且应该与西方文化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对话与交流,从而对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及其文化存在的应然状态提供学理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本土心理学在新世纪的发展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即从对西方或外国心理学的模仿和复制中解脱出来,使之植根于中国本土心理文化的传统和挖掘中国本土心理文化的资源。新心性心理学就是一种来自于当代心理学演变和根源于本土心理文化的创新努力,试图开辟中国心理学新世纪发展的道路。新心性心理学的基本主张有三个核心内容:“心理文化”是对心理学本土传统的新挖掘;“心理生活”是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新理解;“心理环境”是对心理学环境因素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败落及中国学人对西方文化认识的深入,使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在20世纪20~30年代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近代以来的文化自卑转向文化自觉——即文化的自知、自省和自我超越的意识。主要表现在对民族文化的价值重估与主体地位的坚持,在文化“会通观”指导下构建现代中国文化的实践探索等方面。其结果是奠定了现代中国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蒋嵘涛 《云梦学刊》2004,25(2):91-93
教育本身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变革,同时,教育对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又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拟从广义文化的角度,探讨中国文化的变迁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影响。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封建社会崇尚“人治”、“德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近代教育目标着力社会急需的技术人才培养;在当今,文化的多元性和全球相互影响,大学教育初步形成重视能力、提高素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大学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迈进中教育目标也呈现出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理解与西方人对中国交际文化的误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跨文化理解过程中文化误读难以避免。西方人对中国交际文化常产生误读,误读的根源在于西方人用他者的眼光观察中国交际文化,并用西方文化的标准对中国交际文化进行重构。这种误读可以看成一种异解,成为重新认识中西交际文化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