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杨向艳 《探求》2004,(6):64-66
张萱(1558-1641),明后期广东著名的官员和学者。其现存的史著《西园闻见录》是明代后期著名的野史,蕴涵着重要的史学成就。本文旨在对此书的史学成就进行总结,揭示其蕴涵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朱熹评价史著有两条标准:一是看史著阐述义理是否得当,二是看史著记载是否符合史实。他认为两条标准缺一不可,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史学的经世致用作用。这是朱熹理学思想在史学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明代的论史风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廉敏 《学习与探索》2007,(2):214-218
史论是中国古代史学中的一种体裁。它由先前附缀于史书的论赞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史学门类,一直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而在明代,史论似乎突然间喷涌而出,成为学界公认的一个独特的史学现象。本文拟从"明代史论"的提出、明人对史论的态度以及后人对明代史论的评价三个角度,通过切实丰富的史料,来增进对明代史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通纪》:一部富有时代光泽的史著钱茂伟《通纪》是明嘉靖时代著名史家陈建(1497-1567)撰作的一部明史专著,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明代通史著作。它产生于危机四伏的嘉靖中叶,并以救危面目出现。凡面对时代现实,并给予时代现实以深刻回答的史著,不仅于当时...  相似文献   

5.
明人阅读、接受《山海经》的历史情况,具备提炼问题并进行断代研究的学术价值.《山海经》文本在明代得以广泛传播,明人进入阅读《山海经》的普及化时代;《山海经》的学术价值在明代得以重新树立,通过"夏鼎说"等问题的申说、论争,明人彰显出治《山海经》之学的高度自信.明代的阅读风气与学术流变互为表里,更易了人们接受《山海经》的传统认知,以"古文奇书"为接受预期的认知形态,尤其是对"奇"的标举,促生出诸如"史部""子部"的属性转变等学术问题.明人接受《山海经》的历史全景,描绘出"明人"这一学术群体在学术史上的独特性情与地位.  相似文献   

6.
叶辉 《唐都学刊》2000,16(4):76-79
《草堂诗余》是一部南宋人编辑的词总集,它繁盛流行于明代,对明代词坛影响深远。本文从多方面介绍了《草堂诗余》在明代的繁盛流行情况,并从明人对词的音乐体性及抒情特质两方面入手,探讨了明人广泛接受《草堂诗余》的积极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 谚云,“学以致用”,所以古代经生讲求治道、治术,以求致国家于郅治之世,学者治史也重实效,经邦治世,以冀富国强兵。先世学者、言之详备,而明人顾炎武为了经世致用,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相桴鼓,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特重地理形势、兵防、边疆、物产、农业、水利、工业、赋役、天灾人祸,启示有政。又到京畿“纪政事,察民隐”,以考察见闻写成《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他记自然环境天时地利,推明人类  相似文献   

8.
《谭史斋论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10月出版 ,以下简称《论稿》)一书是葛志毅教授继《先秦两汉的制度与文化》之后结集出版的又一部史学论文集 ,本书共收录文章 2 8篇 ,约 30万字。《论稿》一书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 ,包括作者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考辨以及对学术思想、史学文化的论析评说诸方面 ;其所涉及的时间亦较长 ,对上古社会直至民国初年的史事和学术发展均有论述、考证 ,故作者在“后记”中曾自谓本书“内容稍显庞杂”。其实不然 ,此乃是作者的自谦之辞 ,本书所收录的 2 8篇文章正反映了作者所笃信的治古史亦须治学术史的…  相似文献   

9.
论19世纪中国史学变革之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史学变革趋势,主要谈的是史学分期和走向问题。探讨19世纪中国史学的分期,主要目的是为了探寻与揭示19世纪中国史学变革的始末原委及其规律,也就是要展现19世纪中国史学变革的阶段性及其特点。欲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构成史学变革之三个最核心的方面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0.
浙江史学在历史上引人注目,乃在于它有著名的浙东学派的存在。浙东学派出名的时期是南宋和前清,元明时期声望弱些。浙西史学和浙东史学相比,总的说来要逊色的多。但明代中期尤其是嘉靖以后一段时间,浙东史学却不及浙西史学,浙江史学的发展重心是在浙西三府,而不是浙东八府。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和明代文化发展的地域特点有关,明代文化的发展中心在北是北直隶,在南是长江下游,即南直隶及苏、松、杭、嘉、湖五府。长江下游地区是当时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而浙东则在这个文化区的外围,相对说来落后一些。所以,明嘉靖以后,浙江史学的发展中心,也自然而然地移到了浙西。朱仲玉先生曾作《明代浙  相似文献   

11.
《求是学刊》2015,(4):158-164
明代郭大有所撰《评史心见》是一部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史论著作。这部书在方法论上有三个特色值得关注,一是撰述旨趣注重评论"可以为鉴者"与"不可以为鉴者"的史事;二是以"扶纲常、振风化"为论史目标;三是主张评史当观"时"、"势"与"天命人心"。《评史心见》中存在不少相互矛盾之处,究其原因,是作者评史时过于强调理学式的道德评价,忽视了事实评价。郭大有的史论是明代前中期正统史论的代表之一,对其研究可以增进对明代史学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2.
褚新国 《唐都学刊》2005,21(4):125-129
在塔西佗复杂的一生中,图密善暴政统治对他及其史学创作影响最为深远;作为一个直接的现实性背景因素,这种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塔西佗历史研究的价值取向和撰史旨趣;在此基础上通过考察塔西佗撰史目的及其史学职能,可以窥探这种经历究竟是怎样地、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史学实践.  相似文献   

13.
封建传统史学的没落与通俗史学的兴盛——明代史学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史学至两宋达到极盛,名家辈出,名著众多,在著作体裁、记述内容和史学思想上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到明代,在中国封建制度进入晚期阶段的同时,以“庙堂史学”为基本形式的封建传统史学也开始了它的没落时期。引发这种没落的直接原因,是封建专制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北宋时期社会现实尤其是人们的精神风貌出发,揭示了《新五代史》撰著的现实需求及撰史的动机,分析了该史书的创新贡献与影响,对今天的史学发展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关于昆腔传入北京的时间问题 ,各家戏剧史著向无定说。本文据对明代有关文献的分析 ,提出昆腔至迟在嘉靖初传入北京的看法 ,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这一戏剧史问题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16.
陈其泰教授长期从事史学研究,已撰有《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清代公羊学》、《再建丰碑——班固和(汉书)》、《梁启超评传》等书。最近又出版了《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增订版)、《史学与民族精神》(均由学苑出版社1999年出版)两部新著。这两部著作突出地反映了作者在史学研究领域转换视角,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史学进行深层次的开掘和现代的审视,并取得了极具价值的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7.
施丁 《求是学刊》2001,28(3):92-103
钱大昕是清朝乾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的"实事求是"史学,不只是历史考证方法,还有重要的史学思想,包含史以传信、考辨求实、记述从实、议论切实、师古之是诸多方面,总之是求"实"求"是",要求记事撰史成为信史.这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大特点及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8.
刘党库 《唐都学刊》2012,28(5):12-15
以王宏撰两次理学答论为主要线索,以理学范畴的逻辑先后为次序,分别从本体论和工夫论两方面加以探讨,可以发现王宏撰理学思想之真趣。王宏撰理学之本体论属理本论。就理气关系而言,他认为“理气本一”,反对“理能生气”说。工夫论方面,着重探讨了王宏撰的“格物”论。其“格物”坚持朱子“即物穷理”说,反对“格去物欲”说。王宏撰是明代关学学人中既坚持朱子而又修正朱子的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19.
庞乃明 《求是学刊》2005,32(3):109-116
明末来华的欧洲传教士利玛窦是明代中国人认识欧洲的重要媒介。明人通过利玛窦的中文著译、访谈辩论、书信往来、物品馈赠与展览、修养学识展示以及宗教布道等方式获得欧洲信息,初步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欧洲认识。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利玛窦传递的欧洲信息真实与虚幻同在,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甚至误导了明人之对欧认识,对此应该给予一分为二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0.
雷磊 《阅江学刊》2010,(5):85-91
明代词学观念的发展和《草堂诗余》的传播是一个互动的关系,相辅相成,甚至互为因果。以《草堂诗余》的传刻为线索考察明代词学观念的演变,可以理出一个较为完整而清晰的发展轨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整个明代词学观念发展的状况,有利于理解明代词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但是,明代词学观念同《草堂诗余》相纠缠,也存在严重的局限,影响明人对宋词的全面认识和对词体本质的深入理解。拘于《草堂诗余》是明词不兴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