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写文学史”思潮自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学界和中国文坛均产生过深远影响.欧美学界关注文学史话语和书写机制的权力关系,中国学界重视历史文学的底层经验和书写策略.新旧形态的历史主义习惯将文学史观念襄挟在文学作品和社会语境之间,文化诗学批评则关注历史与当代之间的文学活动、作品与情景之间的活态历史,以及史学与诗学之间的理论生态.文学史体系之下存在的是经典形塑的文化史空间,重写文学史问题之下则是以往被遮蔽的活态历史和民间经验.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是文学时空的再现,其变动主要源于文学观念的改变;1980年代中后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出台本意是对过去政治意识形态干预文学史书写的反拨,它带来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历史转型与巨大飞跃,这在文学史书写中具重要历史意义;站在21世纪的今天,从时间的视角进一步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会发觉它照样建筑于意识形态之上,这是一个带矛盾、悖论的文学观念,它所深具的文学史书写的历史积极意义与消极性相伴相生.  相似文献   

3.
乌托邦的意愿不仅在空间上普遍存在,而且在时间上也持续不断.在西方哲学、文学和政治理论中,一直有一个想象最美好社会的丰富传统.鸟托邦是人在现世、在人间建造的理想社会,而不是关于灵魂与天国的幻想.儒家影响下的传统中国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中世纪欧洲的世俗文化模式.中国这种往古的乐园并非由原罪而丧失.也没有宗教的含义.中国虽然在西方传统之外提供了另一种乌托邦观念,但并未形成一个乌托邦文学的传统.乌托邦尽管有文学虚构的形式,更重要的特点却在于其寓意和内容.在政治理论和社会生活实践中,中国文化传统有许多因素具有乌托邦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萧红小说的“花瓣式”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萧红是继冰心、丁玲之后的又一位现代著名女作家,她坎坷的人生际通、鲜明的创作个性、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关注,尤以小说“花瓣式”结构的艺术特色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的发展史上独呈异彩。从传统的艺术观来看,小说是时间的艺术。早在18世纪,莱辛便在《拉奥孔》中论证:“时间上的先后承续属于诗人的领域”,“而空间则属于画家的领域”。传统艺术也证明了这一点。而现代小说运用时空交叉和时空倒置的方法,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时间顺序,展露了追求空间化效果的趋势。萧红两部主要的小说的结构就曾引起人们广泛…  相似文献   

5.
“伤痕文学”是“蚌病成珠”的结果,但“伤痕文学”之所以能在新时期之初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产生巨大的社会修辞效果,则不仅在于其描写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悲剧,更在于“伤痕文学”叙事中独特的时间取向和伤痕叙写的深层意义.“伤痕文学”在叙事中明确了当下的时间立场.透过当下人们心灵上的伤痕,“伤痕文学”取得了探究伤痕产生原因的权力——当然也就获得了批判造成当下伤痕的“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的支点.而”伤痕文学”中伤痕的叙写表现出其对暴力的公共政治生活的反思不是从历史的维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而仅仅表现为私人生活领域对暴力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拒斥.  相似文献   

6.
姜建 《江苏社会科学》2005,12(6):193-197
20世纪20年代,出于对文学自身本质和价值的理解,也出于对时代特征和时代任务的把握,开明派作家提出了“真诚”的文学观念。它修正了文学研究会“再现”说和创造社“表现”说各自的理论偏执,既体现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符合启蒙时代的社会吁求,也更能揭示文学的本体意义,从而实现了文学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统一。这种文学观念的独特内涵和价值在于,它从“立人”的角度,揭示了文学从作者到作品、从题材到风格、从创作到批评的内在关联和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7.
谢龙新 《江西社会科学》2023,(11):102-108+208
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卡西尔的“语言时空体”对巴赫金的“文学时空体”产生了绝对的影响,这种影响使“语言”和“文学”具有相同的发展路径和价值指向。“时空体”具有“为人”的价值向度。将人的“自由”作为价值预设,卡西尔和巴赫金使“语言”和“文学”达成了“同一性”。“时空体”场域嬗变的价值内涵为20世纪“解构主义”诸理论提供了一副“解构之后”的“解药”。  相似文献   

8.
西方20世纪前期的先锋派围绕城市空间进行了一系列艺术试验,从而开启了空间乌托邦理论建构的先河.无论是圣埃利亚的"未来主义城市",还是科比西埃的"明天的城市".作为先锋派借助城市空间表达其现代性体验的范本,都希望通过空间关系的激进变革来建构一个和谐美好的理想世界.这种立足于现代技术神话基础之上的空间乌托邦试验最终均归于失败,这一结果深刻揭示出现代性的悖论逻辑,也为当代城市空间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9.
“世纪末”在时间概念上特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转型期的西方文学此时产生两股审美潮流,分别是“复归自然”的原始主义和“逆反自然”的颓废主义。看似完全相反的两股潮流共同成为工商文明的批判者,两者的批判性很大程度上基于对科学主义时空观的重构。为适应资本增殖,科学主义意在塑造精确、可测、生产性的时空感。原始主义的批判性呈现为时间意识的空间化,颓废主义的批判性呈现为空间意识的时间化。“世纪末”的文学思潮催生了新的“时空”意识,为20世纪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质的世界观与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体现权力场逻辑的茅盾文学奖与体现文学场逻辑的“民间奖”的考察,来管窥新时期文学场建立过程中的复杂样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与“民间奖”相对,茅盾文学奖颁发的象征资本与其他资本的转化能力减弱,这表明,随着新时期以来文学场自主性原则的增强,政治资本在文学场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具有的与其他资本的转换能力被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