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儒家“礼”文化基因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平飞 《天府新论》2005,(5):107-111
"礼"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象征.中华"礼"文化基因的遗传密码可以从礼之源、礼之本、礼之用等方面破解.欲究礼之源,可从字源字义、人性结构、社会生活三面切入;欲解礼之本,可从礼的人文性、秩序性、情感性和互主体性四点来阐发;欲明礼之用,可以统观全方位功能,也可细究政治、道德、方法功能等.  相似文献   

2.
礼是古代社会治理国家的根本规范和法则,是各个时期政府制定典章制度的根据.宋明理学家重礼并开创礼学的新时代,朱熹是其代表人物.退溪是朝鲜李朝朱子学大家,他主张礼有因有革,有常有变.礼在践履中从俗、从宜、从权,而逐渐韩民族化,也即创新的过程,其基点是"缘人情"而制礼.退溪与栗谷被后人称为性理学的"双璧".其礼学思想是以持身明理为要旨,事亲要孝,丧制当依文公家礼,祭礼以尽诚敬之情.栗谷门人金长生、金集父子对礼作了精深研究,使礼的韩民族化进程趋于完善,而礼义经世说是其思想特色,形成了李朝性理学的礼学派.礼学派实是性理学的践履派、实用派,其思想特点是民族性、创造性、时代性、仁情性,体现了退溪以后礼学家对于礼的解释学特点.  相似文献   

3.
礼教论     
吴天明 《学术论坛》2023,(6):106-115
礼是社会公认的集责任、权力、义务于一体的角色身份定位和全部行为规范的总称。广义的礼为全民之礼,规范全民,本质为人性,与动物本能相对而言,底线是利己不损人;狭义的礼为君子之礼,规范治国官员,本质为治国富民,与全民之礼相对而言,底线是利人利己。广义的礼学为民俗学、伦理学,狭义的礼学为治国富民之学。广义的礼教教育全民做人做事,为民俗学教育、伦理学教育;狭义的礼教教育官员治国富民,为国学教育。君子之礼来自全民而又高于全民,大大提高了全民的道德水平和规则意识。清末民国时期以“礼教”之名,将礼制、礼法、礼学、礼教等全部污名化,固然有解放思想、释放活力、结束帝制、创造共和的进步意义,但亦使社会行为失范。  相似文献   

4.
闫宁 《北方论丛》2015,(5):82-89
《宋书·礼志》编纂未依循常见于同时期礼书的“五礼”模式,其体例从总体分卷结构,乃至具体录礼次序来看,与《后汉书》中《礼仪志》《祭祀志》渊源极深。《后汉志》以是否属于神祀区分所收录礼仪性质,由此形成两志并列,同时礼仪、祭祀两分法背后尚隐含了仪注与礼论之别,关涉记录礼制的材料性质。《宋志》沿用《后汉志》所开创这两条重要编纂原则,其卷一卷二与卷三卷四分别对应《后汉书》《礼仪志》与《祭祀志》,又根据实际行礼情况的不同,对此体例做了较多改动,使其更趋完善,最终形成了前二卷侧重仪注形式的“经国诞章”、后二卷主要收录礼论形式的神祀之礼这一历代礼书编纂中极为独特的体例。  相似文献   

5.
丁进 《学术月刊》2012,(6):126-136
汉初礼学研习分化为礼义和容礼两派。徐生的容礼派与朝廷太常机构形成朝野互动,仕途目标为太常礼官大夫。高堂生完成了《礼经》十七篇的恢复和整理,初步形成了礼经家法传统。后仓撰成《曲台记》,推士礼而致天子,完成了礼经师法的创立。戴圣编《小戴礼记》四十九篇,从《礼古经》、《礼古文记》、《明堂阴阳》等文献中获取思想材料,创小戴礼家法。戴德编八十五篇《大戴礼记》,取材范围远超戴圣,显示了对天道、人性、历史和政治技术的浓厚兴趣,创大戴礼家法。庆普后学在东汉致力于国家礼典建设,将庆氏礼学发扬光大。郑玄对今、古文《礼经》文本进行校勘,择善而从,扬弃了各家法的缺陷,又利用《周官》解《礼经》,取得了空前的礼学成就,终结了两汉礼经学以师法和家法为标志的传统。  相似文献   

6.
张载通过对礼的理论建构,试图为重建社会秩序寻找依据。在起源上,他认为礼本于天,论证了礼的永恒性、合理性及其实践过程中应有的自觉性;在内容上,他推崇《周礼》,并据此描绘了一幅治世的理想图景;在本质上,他强调礼合内外,主张内外兼修的践礼方式;在实践上,他坚持以礼为教,体现出“为天下开太平”的儒者情怀。  相似文献   

7.
人们通常因《老子》第三十八章的内容,将老子视作反礼的代表人物。但是,礼有形式与内容(即礼之文与礼之质)两个层次。从《老子》文本看,老子所反对的是礼的形式,而不是礼的内容。他重视“质真若渝”的礼之质,拒斥生活中的种种装饰、种种疯狂。他对“因名而知止”的交往理性的强调,对“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礼学精神的阐发,都表明了他的思想与礼学之间有着深刻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张载首先从宇宙本体的角度为礼的存在寻求理论依据,认为礼源于太虚、天。从礼的实施主体的维度对礼的形上依据作了追寻。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提倡克己复礼,主张变化气质以克服人性的偏差,从而永保天地之性。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不断教育与学习以反礼,并主张以礼治国,以礼化俗,从而使社会井然有序,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张载认为,实现礼治的重要途径就是学,在教学中以礼为重。  相似文献   

9.
论荀子礼学的深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是荀学的核心观念,荀子对礼的深度结构作了多方面的论述。从人间层面看,当礼作为社会秩序的依据时,它的深度结构体现的是社会交往理性;从形上层面看,作为根源性的不易之理的礼,是一种“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客观原则在宇宙万物之中的显现。苟子对礼的超越性的论证,重新确立了礼在人间的权威。与礼的深度结构相对应,礼的表层结构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王船山礼学思想在学术界多有关注,但其遵礼实践的逻辑展开在学术界缺乏探讨。船山遵礼之道的逻辑开显表现为如下几个层次:即作为遵礼之礼的"礼"彰显为人道而为人之独;作为遵礼之理的"理"贯通于气、礼之间,并与人息息相关;"礼"与"理"贯通:彰显了遵礼的必要理由而最终得以逻辑展开。船山遵礼之理的逻辑展开,实质上彰显了礼、气、理之间的相互贯通与度越,背后实质上凸显了船山遵礼实践的必要理由。  相似文献   

11.
适度生育的理念带来生育行为上的重大变革。生育控制在有效控制人口的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伦理争议。适度生育,要坚持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为了明确生育主体的生育责任,必须外在控制与内在引导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今天,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提高人口素质遏制人类退化继而达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进行绿色生育的研究,推广绿色生育工程,就是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人口再生产过程施加影响、规避出生缺陷的风险发生,使其"产品"为高素质的、聪明的、高智慧的健康人口,这是一个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源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是我们"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计划生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归宿.它将对社会和家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儒家的政治哲学,《贞观政要》之官德以人性、人格和人文三重伦理向度为其形成的内外机制。其中,人性论和人格论构成官德的内在生成机制;由君德决定的人文政治伦理环境形成官德生成的外在动力机制。这一官德生成思想既具传统儒家政治伦理的德性主义与理想主义之共性;鉴于贞观政治之特殊性,又具有实践性与普遍性等特点,从而赋予贞观官德以独特的历史魅力和现实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2000-2010年间妇女生育率进行了估算,考察与分析了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与前景。研究表明:中国妇女生育率早已降至1.5左右的极低水平,生育率过低不是中国的福音,如果任其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将不堪设想。重新审视中国面临的人口形势与人口问题,调整现行生育政策是避免中国未来出现严重人口危机的必然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社会,礼源于祭祀,天命秩序构成礼制秩序合法性的终极根源。春秋以降,天命陨落,周礼出现严重的合法性危机。孔子以“仁”释“礼”,开启了从人道的角度为礼寻求内在合法性基础的先河。孟子则进一步将礼安顿在内在心性之中,将“心”作为礼的合法性基础。孔孟的理论取向注定他们更多地强调礼的自觉性而忽视礼的权威性。荀子则通过“群——分——礼”的逻辑推演,为礼构建了外在的社会生活和经验层面的合法性基础,使礼更具现实性和强制性,但同时也暗藏了忽视人的主体精神、过度强调道德他律的片面性,最终使其思想沦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的适龄人口减少将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利用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契机探索转型之路将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高等教育单一和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已不可持续,要采取优化教育供给、提高教育支出、深化教育改革、建立退出机制等措施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切实关注并加以有效落实的重要内容。理工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况的调查,认为目前理工专业学生存在着地理知识兴趣浓郁,历史知识相对贫乏;语言文字热情较高,文字功底明显不足;文学作品阅读不足,艺术素养止步不前等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人文教育保证体系,挖掘高校与地方人文资源,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做强第二课堂,从而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促进人文教育思想的自觉养成,真正把人文素质养成变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8.
个体道德作为道德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于调整主我与客我之间矛盾 ,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缓解人的精神压力 ,平衡人的矛盾心态 ,维护人的心理健康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个体道德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其产生须具备如下条件 :只有从理论上阐述清楚个体道德产生的条件、研究对象等一系列问题才能科学地指导个体道德实践 ,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傅山生于万历三十五年,即丁未年(1607年),这可由5个内证、2个旁证来证明。关于其生月与生日,以往学者均以为是阴历六月十九。但万历三十五年有两个六月,即一个六月,一个闰六月,前人忽视了这个问题。经考证,傅山当生于万历三十五年闰六月十九日,即阳历1607年8月11日。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三亚市城市名片“美丽三亚、浪漫天涯”,其寓意深刻,既表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又蕴含源远流长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