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经济学中,权利一般可以被当作一种带有支配性质的行为,即支配他人和生产要素的行为。通过对他人和生产要素的现实支配,权利成为自我维护和实现经济所取得的手段。财产是人们拥有的,对人们有用的对象,是人们赖以进行经济活动并彼此结成一定关系的客体。财产本身是独立于主体的客观存在,本身并不体现什么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  相似文献   

2.
法律构造法人财产的本意 ,是构造主体支配客体的某种格局。在本质上 ,法人财产只表现为一种权利 ,这就是共同所有权 ;只有一个权利主体 ,就是出资者。主体首先以共同所有权形式支配法人财产。共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才产生出法人财产权。构成某一个法人的法人财产 ,不表现为这个法人自身的所有权 ,因而不存在法人所有权范畴  相似文献   

3.
<正> “生命”两个字象满天的星子播撒在沈从文作品的字里行间.“生命”意识灌注流溢,使沈从文作品升华到一种美的哲学境界.因此,揭示“生命”的哲学内涵,就成了把握沈从文的关键.一切哲学问题的实质是价值问题.整体世界由主体和客体构成,哲学的任务就是要说明主体和客体是怎样结合在世界的统一中的.而价值,正是联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范畴.价值乃至价值观念并不是哲学家发明的,它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并推动社会发展,哲学家的发现使人类获得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获得加剧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冲突,也加速了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商标法在先权利保护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产权是由许多子权利构成的权利体系 ,由于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权利客体的交叉重合、知识产权的分散立法模式等原因 ,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易于发生权利冲突。作为知识产权子权利之一种 ,注册商标专用权与著作权等其他在先知识产权和其他民事权利冲突的现象也大量存在。应当从在先权利与权利冲内涵入手 ,深入探讨有关知识产权的理论依据 ,寻求解决在先权利与注册商标专用权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类型,NFT属于民法和刑法共同保护的对象。NFT民事权利性质的确立,为刑事法益的识别提供内在依据与外在边界。在民事权利性质的讨论中,新型权利说的分离视角导致NFT的权利内容和边界不明;债权说将NFT作为网络技术服务合同的客体,但NFT与债权客体在管领支配、转让规则与救济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信息化时代的物权客体不局限于有体物,权利人对NFT具有排他性支配力,属于物权的客体。NFT具有经济价值性和事实上的支配可能性,属于刑法保护的财产性利益。NFT是数据的功能性体现,非法获取NFT的行为未侵害数据安全法益,不构成数据犯罪。NFT是知识产权的价值载体,区别于知识产权犯罪的客体。非法获取NFT的行为排除原权限,建立新支配状态,符合财产性利益盗窃的构造。  相似文献   

6.
对权利进行倾斜性配置是保护弱势主体一方利益、彰显法的实质正义价值的惯用性方法。就公司而言,存在着小股东、员工等相关弱势主体,保护他们的既有与预期利益是维系公司效率化运营的前提性条件。然而,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公司是与市场相对应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科层制下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所支撑的是一种区别于平等主体之间市场交易关系的以"权威—服从"为特质的团结性关系,而权利倾斜性配置只能针对平等主体之间具有利益博弈性与对抗性的交易关系。因此,在公司中进行权利的倾斜性配置不应是保护弱势主体的应然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动物是所有权的客体而非主体,对所有权的承认包含着对于主体支配物之状态的一种价值判断.只有通过对物的占有和所有,主体的人格才得以受到法律的保护.动物作为所有权的客体,其本质就是被主体控制、支配的对象,对动物从占有到所有的法律变迁,就是将动物作为人的手段在法律上的承认和强化.  相似文献   

8.
阿多诺不赞成一切对人和自然的统治和支配,同时他也反对一切主体支配客体的事物。他推崇的理想的关系是一种全新的主客体之间的伙伴关系,即"那种没有支配而只有差异相互渗透的独特状态",这种全新的伙伴关系被称之为"星丛",他把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一切条件和因素都形成一种自然的星丛式的关联。在分析阿多诺"星丛"式思维的基础上,可以借助于"星丛"式思维更加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人们提出事实真理、价值真理等新概念,对于加深真理问题的认识无疑是有益的。这些新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论究竟是什么关系,拟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浅见。什么是真理?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以及绝大多数同志的看法,把真理定义为“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首先,真理是一种认识,是一种反映,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它体现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因此,真理同人们的认识有关,真理是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所以,只有主体或客体一方都不能构成真理,都是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相背离的。只有主体而没有被反映的客体,那么,这种认  相似文献   

10.
当前对"环境权入宪"的研究存在着"肯定/否定"的二元对立立场,有必要对宪法环境权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与分析。从法律解释的视角出发,可对宪法环境权进行深入的规范分析。在规范模式上,宪法环境权并非主体对客体加以绝对支配的权利,而是主体在良好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在规范属性上,宪法环境权表现为一种兼具规则和原则性质的"规则——原则模型";在规范构造上,宪法环境权包括权利主体、权利相对人、权利客体三方面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借助"公权利/私权利"的分析框架,对环境权在规范意义上的不同面向展开分析,可初步得到环境权的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