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名称意义的因果理论引发了因果论与描述论的"战争"。一些描述论的辩护者主张专名与相对于模态算子取宽辖域的摹状词同义。克里普克的回应诉诸关于严格性的哲学直观,但过于简单。因果论辩护者索姆斯对此的驳论以对作为语义理论的描述论早期形态基本点的理解为基础,因而其"基本论证"是能够成立的;但该论证仅限于逻辑语义分析,未能充分展示宽辖域分析的哲学价值。从哲学角度看,宽辖域分析诉诸摹状词的从物使用,视之为用以确定相关联的名称指称的手段,这既与克里普克以对象为出发点构造可能世界的思路相合,也与克里普克明确区分摹状词"提供意义"和"确定指称"两种功能的观点本质相通。专名与摹状词在语义功能上存在严格与否的分别。  相似文献   

2.
索姆斯针对宽辖域分析和严格化的摹状词解释对克里普克的模态论证所做的辩护并不成功,其原因是他的辩护犯有错误:在已经假定名称‘n’在语义上等于相对于模态词取宽辖域的摹状词‘the x:Fx’之后,或者在假定名称‘n’被定义为与一个严格化的摹状词‘the x:actually Fx’[即n=(the x:actually Fx)]之后,他仍然把‘n’和‘the x:Fx’或‘the x:ac-tually Fx’处理成有不同的模态辖域,并认为人们可以对分别由‘n’或相应的摹状词指称的那个个体持有不同的信念。对于主张名称和相应的摹状词严格同义和共指的描述论者来说,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所以,索姆斯对模态论证的辩护失败了。  相似文献   

3.
罗素以现代逻辑工具分析限定摹状词,提出了摹状词理论。后从斯特劳森开始,经唐纳兰和克里普克,到20世纪80年代将情境语义学思想运用于分析限定摹状词,使得该项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在这中间,克里普克的研究独具特色:一,他是站在“语用学转向”的制高点上研究摹状词的;二,他虽然对名称的摹状词理论进行了批判,却捍卫和发展了摹状词理论。而在这些方面,国内学界还存在忽视或混淆。  相似文献   

4.
意义的指称论的研究以语词特别是名称的意义(涵义与指称)研究为中心,最早从穆勒开始,经历了"弗雷格-罗素"的专名理论、维特根斯坦和塞尔的簇摹状词理论,以及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的历史因果指称理论等阶段。这个主题的研究形成两大基本流派:专名的摹状理论和专名的因果指称理论。二者对"专名有无涵义"这个问题分别做了肯定与否定的回答。基于此,拟在这两大流派思想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建设性的整合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 ,克里普克的因果指称理论是不完全的。 ( 1)在确定专名指称时 ,如果不借助于摹状词 ,当面对“共用专名”的情形时 ,传递专名指称的因果链会出现混乱 ,从而混淆专名的指称。 ( 2 )不了解专名的涵义 ,不借助于摹状词 ,仅依靠指称的借进 ,并不表明能真正确定指称 ,知道一个专名与能正确的确定专名指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克里普克所代表的直接指称理论因空名问题而受到质疑。《空名与虚构实体》一文着重论述的是克里普克对虚构专名这种空专名的基本观点。通过文献解读可以为直接指称理论做出辩护,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在直接指称理论框架下,虚构专名不同于一般专名:第一,虚构专名有含义,其实质为一簇特定的摹状词;第二,虚构专名有指称,其指称对象是一种特定类型的抽象实体;第三,若以现实世界为视点,含有虚构专名的语句假装表达命题。  相似文献   

7.
克里普克的因果指称理论认为 ,在确定专名指称的过程中 ,不需借助于摹状词 ,也不必了解专名的涵义。因为专名是固定指示词 ,专名指称的确定能通过因果链条一环一环的传播开来。本文认为 ,克里普克的因果指称理论是不完全的  相似文献   

8.
罗素运用现代分析哲学的手段对名称进行了阐释,提出了名称的摹状词理论.这一理论是富有成果的,但它只提供了静态的分析,同时,专名的摹状词理论使个体消失了,只剩下一个个的符号.克里普克则引进了可能世界概念,从社会历史角度对名称理论重新进行了界定,引进了认知主体,但他却取消了名称的意义.本文认为,由于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平权性,可能世界的成果不能以牺牲现实世界的合理性为代价,所以,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是对名称理论更为合理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克里普克个体指称理论的疑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个体指称的实践中,通过建立专名与摹状词的对应链来实现有效指称,这是一种基本方式。对简单专名作索引解码,实际上就是寻找与其相应的摹状词以建立对应链。要辨认对象就要刻画对象,要刻画对象不用摹状词是不可能的。在克里普克所谓的命名仪式和命名传递链中也不可能完全排斥摹状词。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难以解决“共用专名”的顽症。为解决“共用专名”引起的指称含混性,人们通常在专名前加上修饰语,以显现专名所指对象的特征或专名的涵义。这种内涵显示法是对专名指称明晰化处理的有效方法。作为指示词,专名与摹状词都是特指词,在特定的可能世界中具有外延唯一性。他关于专名与摹状词区别的论证并非完美无缺。他在作同一替换中,混淆了不同的可能“世界”,从而在其理论中出现了逻辑矛盾。以往的专名-摹状词理论实质上只是现实世界个体指称理论,这是一种同世界个体指称理论,有别于可能世界个体指称理论。可能世界个体指称理论的构建,不必以葬送现实世界个体指称理论的有效性为代价,修正后的专名摹状词理论仍会在其相应的论域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专名有没有涵义和如何指称的问题,塞尔提出了摹状词理论,认为专名不仅有指称而且有涵义。而克里普克则坚持历史因果理论,坚持专名只有指称没有涵义。文章通过分析比较这两种观点,发现这两种理论之所以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对专名涵义和指称的理解有所不同, 因此,与其说二者是对立的,不如说是互补。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专名与摹状词的关系,摹状词理论的要点是,专名的含义等同于摹状词或摹状词簇,摹状词指称专名的所指;相反,因果命名理论认为专名仅有所指没有含义.摹状词理论和因果命名理论都存在着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困难.以专名的推广和传播为突破点,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上来考察,可以对这两种理论的各自困难以及摹状词与专名之间的关系有个较好说明.  相似文献   

12.
涵义如何确定所指,一直是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界和逻辑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摹状词论”认为,名称所指是由描写或反映其词汇涵义的摹状词确定的。“语境论”认为,语境是确定名称所指的决定因素。这两派理论都有其合理因素,也有其缺陷。就此问题,我们应当借鉴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论”把握三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论专名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从弗雷格到克里普克的关于专名的意义理论,分析了“摹状词理论”与“历史因果理论”的合理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将可能世界的观念引入“簇摹状词理论”,对专名的内涵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专名在某一可能世界中的内涵等同于描述对象在那一世界中的属性特征的摹状词的总和。本文充分考虑了专名内涵的相对性,以及在指称实践中的灵活性,不把专名的内涵看成凝固的、永恒的,认为它随着可能世界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4.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取消了摹状词的指称功能,只保留专名的指称功能,由此罗素从柏拉图和梅农的共相实在论转向殊相实在论.在罗素把亲知作为专名的重要特征之后,他把普通专名当作缩略的摹状词,只保留自我中心指示词的专名地位,并由此转向主观经验论甚至唯我论.斯特劳森从日常语言学派的立场出发,批评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从而坚守殊相实在论的阵地.蒯因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存在是约束变项的值”,由此进入多元实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传统的名字理论出发,对历史上关于专名是否有含义的争论作了评述.主张专名无含义者面临着无法解决的难题,其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主张专名有含义者建立的摹状词理论虽然解决了这些难题,但其理论仍有不足之处,笔者坚持专名有含义的观点,认为摹状词理论经过不断发展而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专名──摹状词关系问题是意义──指称理论的重要议题。专名和摹状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在个体指称的实践中,一个基本的方式就是通过建立专名与摹状词的对应链来实现有效指称。对简单专名作索引解码实际上就是要寻找与其对应的摹状词以建立对应链。要辨认对象就要刻画对象,要刻画对象就要使用摹状词。个体对象的专名与相应摹状词的关系是一对多与一对一的关系,即个体对象的专名对应若干摹状词,而一个摹状词只对应一个个体对象的专名。  相似文献   

17.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专名意义的理论对逻辑学和语言哲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介绍、评论 ,分析了罗素摹状词理论的缺点与不足 ,最后得出摹状词是有意义的 ,专名和摹状词都既有含义又有所指  相似文献   

18.
罗素在《论指谓》中系统提出了关于限定摹状词的思想,后经逐步充实形成被称为"哲学范本"的摹状词理论。但克里普克却在纪念摹状词理论提出100周年之际提出,《论指谓》"好像基本没有被认真阅读过,或者从根本上就被错误地理解了",从而对其成就与问题重新进行了评估。本文试图就克里普克关于限定摹状词的思想进行系统评析,以期进一步准确把握摹状词理论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当代哲学、逻辑学与语言学三大领域的共同课题——名称理论作一探索,旨在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运用语言的逻辑分析手段,评析西方两种主要的名称理论,即以罗素为代表的“摹状词理论”及由克里普克所倡导的“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文章着重探讨有关专名与通名的指称、意义与内涵等关键性问题,并鉴于国内某些学者的观点,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语言意义是一切语言哲学学说的中心。换而言之,意义问题得到了哲学家极大的关注。以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为代表的专名描述性理论认为专名没有涵义,其涵义体现在摹状词或簇摹状词上;克里普克、普特南等人深刻地批判了描述性理论,认为专名经过因果链的传播,在语境的限制下,通过映射体现出专名的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