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五四运动催生了中国思想界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也形成了我国报刊业发展旺盛的时期。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实行专制统治,封禁一切不同政见的报刊,致使中国的政治思想界出现了令人窒息的沉闷局面,我国的报刊业受到了严重摧残,全国的报刊只剩了100余种,报刊业只是在松散地维持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给中国报刊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折时期,中国报刊业新的历史时期也由此开端。各种学会、报刊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各种思潮、流派竞相登台,交锋论战。形成了那时的…  相似文献   

2.
<正>清末民初,中国报刊业迅速发展,众多的商业报刊、机关刊物、同人杂志纷纷涌现。创办于1915年的《新青年》杂志,能够迅速崛起而执中国报刊业之牛耳,销量从一卷的包括送人在内的仅仅一千来册到2卷以后上升到每期一万五、六册,与其自我营销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2011年《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的曝光,一场对于报刊界的调查全面展开,由此开启了对英国现行的报刊业监管制度的改革。本文对于这次报刊业监管改革的原因、大致历程、改革的具体内容,其中存在的争议和博弈进行了描述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于英国报刊业监管改革的实质,以及对于我国的启示和借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孙之梅 《文史哲》2002,(3):159-164
南社成员在我国近代新闻报刊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905年以前,南社人崭露头角。在留日学生创办的报刊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国内以中国教育会为纽带,创办了一批有革命倾向的报刊,这些报刊大部分由南社人主办和编辑。1905年到1911年的革命高潮中,南社人成为革命派在新闻报刊界的主力军。革命派在日本创办24种报刊,其中南社人创办、编辑的9种;革命派在上海出版报刊15种,其中由南社编辑撰稿的11种。民国成立以后,南社成员汇聚于上海的新闻报刊业,一些报纸清一色由南社人编撰。南社成员在保卫革命果实、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和提高新闻报刊业水平诸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报刊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紧迫性一、我国报刊出版业在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方面,显得步子缓慢,情形仍不容乐观。我们强调报刊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是为了促进我国报刊业经济的高效化,壮大报刊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巩固和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报刊业功能,...  相似文献   

6.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郭士立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期刊。该刊内容丰富而庞杂,它将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介绍到中国,推动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不仅对先进的中国人士有着启蒙作用,而且有助于中国早日开启近代化,同时也为中国近代报刊业提供了先进的模式,对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学术期刊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报刊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蓬勃发展。1978年底,我国仅有报纸186种,期刊930余种,20年后的今天,各类报刊已发展到8135种,总发行量达23亿册。随着报刊业的迅速壮大,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报业间的兼并、集团化趋势已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报刊业作为一种产业,需要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以使报刊业走出困境,获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9.
蒋建国 《东岳论丛》2023,(5):90-103
抗战时期,中国新闻业受到极大摧残。报刊编辑、印刷、发行受到战乱的影响,出现了明显的退步。大量报刊被迫西迁,报刊地理分布发生很大改变。重庆成为战时报刊中心,西部地区报刊业发展较快。而上海、北平等大都市报刊业明显衰减,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积极创办各类报刊,尤其是各种油印报刊能深入基层官兵和乡村社会,发挥了抗战宣传的重要作用。而沦陷区报刊受到敌伪的干预,其负面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1975年整顿是在极其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进行的。邓小平堪称策略大家,他高明的策略思想,是整顿在短期内收到显著成效的重要原因。这次整顿,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我国报刊退出实践的历史演进及其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国报刊退出实践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初步尝试期(1949~1966年)、运行梗阻期(1966~1976年)、恢复完善期(1978-2005年)、常态化与机制化期(2005年至今)。梳理我国报刊退出实践,发现其中呈现出四大规律性现象:即从行政化手段主导,到行政化与市场化手段综合运用;法制逐渐健全;从被动清理、整顿到主动退出;退出逐渐走向机制化。我国报刊退出机制应符合报刊业实际,建立起政治主导的报刊退出机制与市场主导的报刊退出机制。同时报刊退出机制应是一个综合体系,包括退出标准、退出渠道、事后处理机制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2.
探寻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之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欣欣 《云梦学刊》2006,27(1):111-114
美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壮大方式,对中国动漫产业有着重要借鉴意义,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动漫产业,必须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才能在21世纪获得良好的发展,为国家的文化强盛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政府已把动漫作为重要发展的文化产业,中国动漫业成长空间十分广阔。但目前还存在动漫产业受到国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动漫产业中被边缘化等问题。重温经典,我国动漫产业很早就开始了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当前的中国动漫业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动漫产业中来,这是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一条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14.
西撒问题是世界地区热点之一,涉及到马格里布地区所有国家和力量,世界各大国以及重要的国际和区域性国际组织与机构都曾经和正在为西撒问题的解决而努力,从197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剪报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很重视西撒问题,现在中国官方外交公报也时有提及,本文拟介绍和分析西撒问题的缘起和目前态势及走向。  相似文献   

15.
图书是一种媒体。不管是对新闻业还是对出版业来说,都要正视图书的媒体属性,把图书当做一种与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并列的媒体看待。从传播学的视野中观察,图书的媒体特性主要体现为:它是一种信息载体,它具有一定的新闻性等。因此,改善媒体传播和进行新闻改革必须重视并依据现代图书的这种媒体特性。  相似文献   

16.
潘志华 《齐鲁学刊》2003,(6):140-144
中国古代的技术标准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很大,是在华夏独特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着鲜明的特点和分类,在农业、手工业、纺织印染业、中医药业、建筑工程等领域的技术标准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辉煌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刘艳娥 《云梦学刊》2014,(5):142-146
制度安排是诠释当今中国传媒体制改革发展深化的重点与切入口径。中国传媒发展及其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相互交嵌,传媒系统与传媒文化以及社会其他子系统和场域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关联。中国传媒的制度调整与体制创新不仅需要考虑传媒本身的行业特性,更要基于传媒发展演进的生态视角,考虑传媒生存形态、传播形态和运营形态等赖以形塑的宏观外部情景系统,以完成中国特色传媒制度框架的建构、修正与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专业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庆华 《云梦学刊》2007,28(6):154-156
识别并培育我国专业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推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培育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专业出版业的核心能力包含三个关键要素:新颖及时的专业信息、科学合理的营销模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正确定位细分市场,提高内容创新能力,推进产业集中度能够有效增强专业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大学出版社作为一支重要的出版队伍,为教育科研和各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对学术积淀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图书出版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出版社因为自身的局限,在发展中往往捉襟见肘。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借鉴4C营销理念,注重发行过程中的营销手段的运用是帮助大学出版社解决目前困境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田中阳 《云梦学刊》2006,27(5):8-14
20世纪的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末世的近代到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的历史过程,它的苦乐悲欢、成败得失,都通过报刊话语得到宣泄、得到表现,构成20世纪中国报刊话语“被历史言说”与“为历史言说”这样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一方面展现了20世纪中国处于空前转折与巨变时期所爆发的巨大能量,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中国报刊话语袭承中国传统文本为天下言说、载道传道、忧国忧民的可贵品格,同时也体现了它与历史的一种互动互应的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