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论北约东扩与亚太安全俞邃北约东扩是继续冷战思维和集团政治的畸形产物,体现了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利益扩张需要。北约东扩搅合欧洲,牵动亚太,带来以美日联盟为基轴的美国东线战略部署之策应,导致亚太地区形势和大国关系复杂化。俄罗斯抵制北约东扩,与亚太利益攸关;其...  相似文献   

2.
美国政府的亚太新战略实质上是为实现美国的世界战略目标和切身利益服务的一种长期战略。其原则是政治经济并举、经济利益优先。核心考虑是维持政治军事存在以保证美国安全和地区稳定;通过经济参与和拓展自由市场范围,以分享亚洲繁荣并促进美国繁荣;同时推进民主,最终确保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克林顿入主白宫后,把“经济安全”作为其对外政策三大支柱的头号支柱,又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亚太地区,但近两年来尤其是1994年初以来,其亚太经济政策遇到一系列困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把贸易上的主攻方向指向日本,但日本又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经济利益最多的国家;对中国,意识形态上的短期利益与经济交往上的长期利益迎头相撞;在“新太平洋共同体”的推行上,加剧矛盾与谋求扩大经济合作背道而驰;在谋求美国在太平洋经济战略利益时,也受到美国在西欧利益和欧洲盟国的牵制。上这种种困难,迫使美国政府对其亚太经济政策作出不同程度的调整,它对亚太地区今后的经济以展和经济关系的演变将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考虑到冷战后美国安全利益的新定位以及东亚地区对于美国的重要性,美国推出了“新东亚安全战略”。但此战略要具体发挥作用仍面临众多难以解决的矛盾。从与对东亚地区安全影响重大的国家的关系来说:(1)与日、韩:“协调”还是“领导”?(2)与东盟:“安全”还是“人权”?(3)与中国:“遏制”还是“交往”?(4)与俄国:“伙伴”还是“对手”?从此战略本身的目标和手段来说:(1)安全基础:“双边”还是“多边”?(2)战略目标:“支配作用”还是“美国利益”?总之,“新东亚安全战略”是冷战后美对其东亚战略的基本考虑,由于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其实现将面临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5.
“9·1 1事件”后 ,布什政府亚太安全战略的重点从防止中国成为挑战美国利益的潜在对手转变为将反恐作为最优先事务。当前布什政府亚太安全战略的 5项主要目标是 :促进和加深民主 ;增进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 ;反地区内的国际犯罪 ;促进开放市场。而地区稳定是作为贯穿这些目标的核心战略目标。布什政府将建立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作为实现地区稳定以及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美国将以导弹防御系统为纽带在亚太地区形成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多边防务”网络。这对亚太地区的战略稳定性和危机稳定性具有破坏作用 ,刺激亚太地区出现新一轮军备竞赛 ,给台独分子发出新的错误信号 ,增加台湾海峡爆发武装冲突的危险。中美两国应利用目前有利时机 ,构建中美长期战略稳定与合作关系框架。这有助于消除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对两国关系的负面影响。作为第一步 ,双方可就美国导弹防御计划进行实质性的战略对话。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印度加大了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战略合作,主要手段包括深化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经贸合作以及军事交流.印度加强与亚太国家战略合作的动因是复杂的,既有经济战略上的考虑,同时也有地缘政治上的战略安排.从近期来看,印度与亚太国家的战略合作可能会对中国以及中印关系造成一定影响.印度加强与亚太大国的合作可能意味着亚太地区战略格局发生深远变化.  相似文献   

7.
亚太安全理论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太地区国家众多,各国安全利益彼此交汇。各国安全利益关系的总和构成了地区安全利益结构体系并决定着地区的安全现状及未来走势。亚太地区安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考虑到这一地区独特的安全利益关系。亚太各国的安全利益关系决定了该地区的安全现状。从总体上看,当前亚太安全形势保持着和平与稳定,但是,区内依然存在着诸多威胁安全的因素,使未来地区安全走势具有某种不确定性。本文拟就亚太地区安全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提出几点看法。一、错综复杂的安全利益关系与亚太地区安全一个国家的内在需求是生存和发展,这也是这个国家要实…  相似文献   

8.
二战结束后,美国与日本签订了《旧金山和约》与《美日安保条约》,构建起“旧金山体制”,美日同盟关系由此确立。“旧金山体制”凸显了冷战思维,日本以不对等的身份参与了美国亚太地区的安全规范构建。冷战后期,美日同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同盟性质更加显著,日本的自主性不断增强。苏联解体后,美日同盟的最大挑战不复存在,但恐怖主义威胁、朝鲜核问题、中国军力增长等成为美日同盟面临的新挑战。安倍二次上台后,先后提出“自由与繁荣的印太”与“自由与开放的印太”概念,日本逐步形成自己的“印太构想”。与此同时,美国也从奥巴马时期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转向更为广泛的“印太战略”。在此背景下,美日同盟进一步强化,日本正在逐步摆脱战后的种种束缚,深化同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关系,由此形成了美国主导下的印太地区多边体系,其针对中国的意图更为明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进入21世纪时亚太地区将形成的格局。冷战后,影响、决定国际关系发展的首要因素不再是冷战时代的政治军事力量,而是经济实力。从现在的1995年到2000年,亚太地区将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经济上的亚太时代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由于内部经济增长的性质不同,速度不同,区域内的国力对比和经济格局都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中后期日本亚太外交的基本走势杨运忠冷战结束后,日本政府根据世界战略格局的深刻变化和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发展,进一步确立了"立足亚太"的基本战略方针,将整个外交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放在亚太地区。日本外交方针的重大变化,既适应了世界尤其是亚太...  相似文献   

11.
王键 《日本研究》2007,(4):48-5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根据《波茨坦公告》将台湾归还给了中国。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为标志,整个世界进入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时期。50年代初,日本政府秉承美国的意志,与退入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建立了“外交关系”。至1972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同时日台“断交”,日台关系由“官方”转为“民间”。至冷战结束,日台经济关系日趋密切,政治关系也逐渐升温。整个冷战时期,日台关系跌宕起伏,有升有降。日本维系日台关系的最大因素是其国家利益,其对台政策的取舍主要是受美国对台战略的影响,同时也受中日关系博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深刻介入 ,使美国因素成为中国最终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在台湾问题上 ,美国积极推行其“战略模糊”的双轨政策 ,旨在使海峡两岸都摸不透美国的底牌 ,以防止台海地区爆发军事冲突 ,损害美国的国家战略利益与民主价值观念。然而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却存在着致命的脆弱性。本文从美国与台湾地区的关系、美国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关系、以及台海局势发展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关系等方面 ,分析了美国台海政策自身蕴涵着的难以逾越的两难后果 ,证明美国的台海政策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相似文献   

13.
冷战期间美国印度洋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应对苏联,冷战后美国成为印度洋的主导力量,开始在印度洋地区进行军事前沿部署。近年来,随着印度洋战略地位的提高,美国提出了“印度-太平洋”概念,并强化其在印度洋的战略利益:保持主导地位、保护海上交通线安全、控制战略要冲等。美国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因素的驱使下,通过军事部署和制度安排在印度洋取得霸权地位,但与英国相比,美国的印度洋霸权是“弱势”霸权。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 ,美国安全战略在战略理念、威胁界定以及战略目标和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与之相对应的美国对台海的战略关注也从冷战结束初期的“价值关注”转为“安全关注”。这次战略关注的变化 ,与保守派势力影响的上升、冷战后全球范围内力量的失衡以及对中国崛起的忧虑等因素是分不开的。作为目前唯一深深卷入台海问题的超级大国 ,美国安全战略的调整和对台战略关注的变化无疑将会对台海问题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东亚是美国霸权的主要支撑点。冷战期间,美国霸权的东亚布局出现了美日关系由主从同盟关系向平等伙伴关系演变、美中关系由对抗演变为非正式联合抗苏、美国筹划通过多边制度建设融入东亚经济等变化。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从经济和安全两个层面重构其霸权结构。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布局以安全双边合作为主要模式,辅以经济多边主义,并强调安全双边主义与经济多边主义的相辅相成。美国东亚战略布局的调整既给东亚诸国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也带来了震荡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诸多方面继承苏联超级大国的地位,安全战略有其特点。旨在重振大国雄风,确保原苏联地区势力范围,竭力防止北约东扩。恢复元气前“绵里藏针”,基本上守而不攻,至多守中有攻。安全战略的调整,体现综合国力,适应形势变化;注重当前,着眼长远;重视地缘因素,突出大国关系。表现为从对西方“一边倒”转向外交全方位;在平等基础上与西方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加强独联体经济、军事安全一体化。中国处于俄安全与外交战略亚太方向之重要位置。地缘因素对中俄关系存在双重影响。目前两国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发展顺利,潜力巨大,彼此得益,并将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国柱 《求是学刊》2014,41(6):170-175
<正>在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东南亚地区具有非常重要和独特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东南亚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更为关键的是,在以中国为主要目标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东南亚就如同冷战时期的"中间地带"——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被美国视为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最主要场所。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意识形态领域,东南亚地区都为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提供了最大的挥洒空间,而维护美国在东南亚的主导(领导)地位,则构成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  相似文献   

18.
变化中的美国与东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后冷战时代以来,东盟与美国的关系一直处在调整过程中,由于东亚经济的飞速增长,以及日、中经济地位的迅速提高,美国从其全球政治经济战略利益考虑,日益重视其对东盟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尽管近几年来,由于美国奉行霸权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美国和东盟政治经济矛盾也时有激化,但从双方政治、经济利益出发,这种政治经济关系仍将会在波折中得到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的美国缺乏一项明确的长期外交战略。美国外交决策的彷徨犹豫和前后矛盾,固然有世界战略格局变化等方面的国际原因,但本文强调的是其国内根源。美国总统和国会的外交决断能力减弱,参与外交决策的政府机关和影响决策的利益集团越来越多,造成了决策机制的混乱。主张经济优先、安全优先或人权考虑的观点相互抵触,反映了外交思想的混乱。同时,美国国内价值观念、种族关系、社会关注点。国民凝聚力的变化,也对外交思想产生了冲击。然而根据美国政治观念、现实利益以及全球政治变化,本文仍对美国外交的未来走向做出了一些基本估计。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应付变化了的形势,在即将来临的ZI世纪世界新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日本对其安全战略进行了调整。新安全战略从内容到性质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该战略由三大支柱构成,维持。加强日美安全体制是其核心,要害是日美合霸亚太地区。一、迈向新世纪的安全战略(一)新安全战略的提出冷战结束之后,日本与世界其他大国一样基于变化了的世界格局,开始对其安全战略进行调整。日本是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未来的走向、新时期取何种安全战略,均与地区乃至世界稳定密切相关,自然引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