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王朔画像“好好的一个男孩,端端正正地坐着,活脱脱一副大头娃娃脸,眼睛很晴朗很单纯的样子,看不出一点狡诈和无赖,实在与想象中的‘痞’不相符,顿时有些失望。不知怎的就想起有些道貌岸然、正儿八经的作品,而那作者,倒是十足的流氓小人——文如其人这句话,让王朔又推翻了一次。”——张抗抗《玩的不是文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了王朔创作的历程,以及他在每个阶段的创作特点。同时还论述了王朔受欢迎的原因,及王朔特有的风格现象。通过本文让我们加深对王朔的了解,以及对其创作风格独特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王朔毫无疑问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重要人物,他在当时的影响确实是无人能及。可以说,今天中国大众文化的许多方面的基础其实是王朔带来的文化风尚打下的。当年他的小说是冲击原有文学规范的重要作品,而从《渴望》开始的电视剧的创作更是首开先河,变成了今天电视剧市场运作的开端。但2000年以来,王朔似乎已经淡出了公众的视野,沉寂了好几年,有点象徐静蕾的电影《我和爸爸》中的那个当年纵横江湖的“顽主”,变成了沉默寡言的“居家男人”。而这几年却也是中国的大众文化风起云涌,开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的几年。王朔似乎在文化风暴眼的外边静静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这让我们感慨人生的变化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王朔过着大隐隐于市的日子。人们经常在文坛斗争的风口浪尖上热切盼望着他出来画个圈,指条道,发表一下最新评论。但是王朔面对日益高涨的呼声依然故我,把自己深深隐藏在北京的寓所里,不为流言所动。因此,有老练观察家指出,王朔的这一做法是在效仿美国同行塞林格,终生逃避名声,因此名声更加响亮,影响更为深远。但是,我们相信王朔会毫不留情地否定这一言论。正当人们把对王朔的希望寄托在一次次把文化事件成功转化为娱乐事件的后辈韩寒身上时,王朔  相似文献   

5.
《伴侣(A版)》2011,(3):67-67
正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都无所谓、没有耻辱、没有荣誉感——这样的人就叫做"橡皮人"。"橡皮人"一词出自王朔1986年发表的一篇小说《橡皮  相似文献   

6.
前半生一直为自己搭梯子我很小便与王朔鬼混在一起.因而比起通过其作品结缘的人少了一层神秘。此人在我们那帮人中无论从哪方面说都属二流。五官端正却染有脂粉气,头又特别大;人虽机灵却多是小聪明.永远只是敲边鼓扮个花旦唱不了青衣;衣食  相似文献   

7.
西西在作品中努力的进行实验性的跨媒介叙述,其中电影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极大地影响了其文学的创作。挖掘并梳理其有代表性的作品,探究语言话语与视觉叙述如何巧妙融合,共同叙述;探究文字文本如何引用并改写视觉叙述。这样做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把握西西的个人风格特征,理解西西独特的创作意旨。  相似文献   

8.
沙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创作出了许多极具川西北风情的出色的悲剧型小说。这些小说的篇幅都不长,内容也不复杂,但却有着丰富的悲剧意蕴,蕴含着"不绝的哀意"。本文将在仔细分析沙汀的悲剧型小说文本的前提下,阐述作品的悲剧性内涵和悲剧意蕴,并试图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其悲剧型小说的艺术手法和叙述方式的分析,来说明作品蕴含"不绝的哀意"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张璐 《职业》2015,(7):15
《胭脂扣》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李碧华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其同名电影的上映而名声大噪。叙事结构如同支撑一座高层建筑的主梁,我们看不到它,但它却决定了作品的轮廓和特点,因此研究一部作品的叙事结构,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的了解这部作品。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叙事艺术及电影改编艺术方面的研究,从叙述主体、叙述的时间结构、叙述语言三方面入手,对李碧华的《胭脂扣》及其同名电影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风景》不仅是方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写实小说的奠基之作。这篇小说从"亡灵"的视角,勾勒了一幅河南棚户子一家贫苦人生活的"风景"。本文将在前人对这部作品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贫瘠、亲情的淡漠、心灵的变异和人性的扭曲以及看客的的叙述视角四个方面论述一下《风景》中的"家"。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的众多小说中,创作者渐渐地把"罪财"这一观念作为叙述的主体引入到小说当中,故事情节围绕着被罪恶化的"钱财"展开想象,刻画出一段段悲喜交加、形式各异的不同类型的作品。其中多以是非之财为切入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或是为了钱财二字心生异念,谱写出世态炎凉、冷暖自知的现实写照;再或是受传统宗教文化的熏染,为财运增添了一些命运色彩的小说。  相似文献   

12.
孟利 《现代妇女》2014,(1):29-30
在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中,叙述方式依然变幻多段、角度独特,其中的人物众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形象饱满、鲜活,虽说作品中上演主角的大都是男性,女性的形象却是比较模糊,命运大都凄苦,作家的此种叙事方式虽有传统"男尊女卑"之嫌疑,但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一部分女性的生存状态的确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为参照,试图分析华裔女性作家的独特写作策略从而是如何塑造出一个个鲜活而又动人的女性形象的。分别从女性叙述视角、独特的叙述方式、叙述时间的混杂性、魔化了的中国故事四方面探讨华裔女性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相似文献   

14.
香港言情小说作家张小娴的作品里,具有鲜明的都市色彩与独特的叙述风格,其字里行间更弥漫着浓重的现世之感。  相似文献   

15.
《我想知道为什么》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描写了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揭示出天真的孩子在接触社会和成人世界的幻灭感。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解读这部作品的叙述手法阐释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反射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电视剧《德伯家的苔丝》以托马斯·哈代的同名作品为素材改编而成,厚实地利用电视剧自身的优势,叙述了苔丝悲惨的一生。该剧对叙述空间精妙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叙事效果,使观众深切地理解了该剧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运用电视叙事学相关理论,对电视剧《德伯家的苔丝》的叙述空间进行探讨,以分析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播音主持是一门极其讲究语言艺术的工作,对于文体不同的播音主持作品,只有运用恰当多样的声音造型,才能够充分表现作品语言的形象美,与受众产生心灵的共鸣。文章从叙述型和抒情型播音主持作品入手,对有声语言表现要求作以简要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重读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三部曲"后发现,作家在直接或间接消解时间和因果关系中使叙述值无限增大,空间维度上的文学叙述变成了文化的叙述.显然,空间化的叙述,既是一种叙述手段,更是一种叙述策略.这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世界异质文明对话均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用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探讨科马克·麦卡锡如何在长篇小说《穿越》中通过叙述结构和视角的陌生化来展示故事,揭示作品主题,增强审美效果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作权法明确将魔术作品纳入保护范围。在立法中,魔术作品的定义是"通过形体动作和技巧表现"。在司法实践中,将魔术作品界定为"魔术中呈现给观众的形体动作、姿势的表达"。如上定义有明显的不完善之处,不利于保护魔术作品,实现立法者的初衷。通过辩证分析当前定义,从两个方面补充完善魔术作品的定义,尝试为魔术作品的立法保护和司法实践提供一定的建议。魔术作品应是"运用一定魔术技巧,呈现给观众的形体动作、姿势的表达,实现一定魔术效果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