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有《中国知青史》的刘小萌博士新近又推出了《中国知青口述史》(以下简称《知青口述》)。该书50多万字,是从他采访过的数十位对象中择取了13位知青的口述编纂而成。从类型上看,作者尽量想使它具  相似文献   

2.
彝族是生活在仪式中的民族,火把节是凉山彝族的一个重要的节日,它无处不有着彝族人的宗教信仰的烙印。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从这节日的名称上就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宗教气息。  相似文献   

3.
刘亚秋 《社会学研究》2023,(1):116-137+228
口述史内容涉及事件史和生命史。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事件史的口述研究较为充分,但事实上生命史才是口述史研究的底蕴,它也是口述史具备人文性特点的根本原因所在。所谓人文性是指立足于个人并关注个人与社会间关系的知识。口述史人文性更聚焦于生命史,对由细节堆积起来的人生史报以极大耐心和敬意;人文口述史在尊重基本历史事实的前提下,甚至不会忽视口述者有意或无意的“谎言”,而以社会建构视角来探查这一存在的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族传统手工艺也相应的受到了极大冲击,彝族漆器也不例外,因此,保护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迫在眉睫。本文以彝族漆器为研究对象,从人类学的视角、以田野调查为主要方法来揭示彝族漆器所蕴藏的艺术文化特性,有助于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便于人们更好的去了解彝族漆器。  相似文献   

5.
口述历史作为史学的一种研究方法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但在语言学史研究中成果甚少。本文拟基于张宜2012年出版的《历史的旁白——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口述实录》中学者对于口述研究的态度以及口述研究和人物传记对比,旨在探究语言学史口述研究的优势,并对其理论价值以及现实意义进行总结。使更多学者关注到口述历史,更直观领略其价值。  相似文献   

6.
《女性天地》2010,(8):59-59
广西隆林山高水深,有苗、彝、仡佬、壮、汉等五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和灿烂辉煌的民俗文化世代相传,保存完整,每到8月盛夏,彝族“火把节”更是吸引了各方游客到此欢庆。  相似文献   

7.
“千万只的火把照亮你的脸,让我看清楚你的容颜,哦,我最亲我最爱的大凉山……”一首彝人制造的《走出大凉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吸引到有千万只火把在燃烧的彝族火把节上。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少数民族文化国际推介与传播的重要性愈显突出。在彝族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对外宣传翻译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媒介作用。然而,由于彝族文化具有非凡的独特性和地域性,与西方语言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彝族文化翻译策略选择与质量保证的难度,因此,翻译策略选择与译文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彝族文化推介与传播的效果。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提出了针对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的具体翻译策略,以期为研究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的同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眼前的李春波,象我多次从电视中见到的那样,戴着帽子和眼镜,有些文质彬彬;他身着石磨蓝牛仔裤、白色的美国篮球“公牛队”T 恤衫,洋溢出青春的风采。歌如其人,李春波很朴实。7月28日,为给’94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助兴,李春波远道赶来西昌,向喜爱他的观众献上了  相似文献   

10.
郑重 《公关世界》2023,(3):80-81
口述历史教学在红色文化学习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红色文化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口述历史教学运用于红色文化学习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要让高校学生通过实践学好红色文化,起到资政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彝族母语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当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文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语境,各种强势语言文化持续而强大的冲击和影响,彝族母语文化开始在变异和被冷落,许多已经面临濒危。对于如何拯救母语文化,本文从彝族母语文化面临的现状分析,从彝族母语文化的信仰和心理,遵循文化规律本身以及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与协调问题入手,提出走以文化的方式解决文化,还文化给文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咦——郁——抑——压——呀——”2007年8月6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是我国彝族的“火把节”,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晚会上,一对彝家姐弟高亢圆润的海菜腔在空中回荡,仿佛天籁之音,征服了现场所有观众,掌声、叫好声将晚会推向高潮。这对姐弟,姐姐叫李怀秀,弟弟叫李怀福,是CCTV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首个单项金奖得主。  相似文献   

13.
彝族的姓名是彝族语言运用中体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舍了丰富的彝族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中分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彝族人名命名的习俗的概说;第二部分是介绍彝族人名的构成,即本名和尊名;第三部分是彝族人命名方式的归类。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央视纪录频道的开播,中国纪录片频道正在酝酿着一个新的发展契机。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机遇面前,中国电视纪录片专业化频道发展趋势如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本文以我国主要的纪录片频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我国纪录片专业化频道的发展现状,揭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中国电视纪录片专业化频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国历史人文风貌的文化瑰宝,近年来非遗文化价值不断提高,科技水平的发展和非遗传承环境的变化促使档案行业关注非遗建档工作中非遗传承人的重要性以及建设非遗口述档案管理流程。本文以昆曲口述档案为例,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采集和管理工作的开展方法,同时围绕口述档案管理前期、中期和后期,提出相关建议,为更好开发利用非遗口述档案服务。  相似文献   

16.
<正>神话一部分产生于现实生活,而地区性神话更多地体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地区性神话与中国传统神话模式大体一致,而地区性神话就像神话百花园中的一朵朵鲜花,有着自己特有的芳香和色泽。对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两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发生变化的同时,文化也受地区的限制进而形成各种文化,神话也是文化发展的一部分,神话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或新生或衍生。都体现着当地民俗,文化价值取向。研究地区性文化对民俗、口述史、地区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补充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出于对口述史研究的兴趣,我们一下子就被《中国工人访谈录》的标题吸引住了。这是一部由“口述访谈”而形成的关于工人生活的书,更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剧本。《二十四城记:中国工人访谈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的作者贾樟柯就是那位享誉世界的中国第六代导演。从《小武》、《站台》,  相似文献   

18.
彝族同胞特别注重头饰的装扮。多彩的彝族头饰流传数千年至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头饰文化。"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头饰"、“汉人顾脚,彝人顾尖”成为他们对传统头饰文化最好的诠释。彝族形态各异的头饰很多都缘于他们古朴的图腾或动植物崇拜。  相似文献   

19.
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芝加哥学派与伯明翰学派两个时期,进入了后亚文化时代。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逐渐告别了抵抗/收编的二元对立,青年亚文化研究已融入了新媒体、消费文化以及全球化等语境。引入"地方"的概念到亚文化研究中,通过对网络纪录片《城市之光2.0》的文本分析以及被拍摄对象的深度访谈,发现亚文化的风格不可避免地会吸收地方文化,融合地方文化的亚文化实践会催生出青年群体的地方认同,而这些地方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以及地方文化产业之间存在互构与辩证勾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的伊洛乡是彝族漆器的发源地。彝族漆器造型敦实古朴、纹饰绚丽多彩,色调鲜艳夺目,是彝族文化艺术的珍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