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子《道德经》一书暗含《庄子》书中一句"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本文围绕老子道、天、德这一线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提到老子,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子的自然之"道"。虽然老子的思想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目前对我们现在的世界、生活,以及个人生长还是影响颇深的。所以身处当代,我们仍不能摒弃"自然"的法则,继续遵循"道法自然"的规律才能更好的建设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以及创造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老子以其丰厚的思想理念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建构和延伸。本文欲采撷老子思想一角,从"道法自然"、"自然无为"、"天人合一"三个方面就"和谐共生"这一美学理念展开论述。"和谐共生"指向老子"道"的终极境界和归宿,对此做出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老子的思想精髓,而且对于我们审视当前的生态现状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老子是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大思想家。其政治思想对国家治理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老子思想中的政治思想虽然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但是也包含了民本要求。老子赋予道不同的意义和特性,其中主要有四方面的意义:形上之道、境界形态之道、治国之道和规律意义的道。这种落实到政治领域的治国之道便是以民为本,爱惜民力。  相似文献   

5.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十二个字,是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第一句话。对于"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甚是艰深。次序排列的三个"道"字,意义不同,或是存在少许的不同,都给该句增添了更多的解读空间。总之,它模糊不清,让人难以揣测:"到底这是什么意思,到底怎么一回事呢?"偏偏,《老子》中代表事物普遍规律的所谓"道",若自其中有所"得",就大约可说是"道德(得)"了。对"道德心"的一番议论,在前不久就出现了一个高潮。事情源于"南京一男子称扶摔倒老太反被告,被判赔4万"的案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老子的"道"出发,根据"反者道之动"的哲学辩证思想,揭示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并不是单纯地归复于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是再始更新地发展到人类社会更高的文明阶段。  相似文献   

7.
王栋梁 《现代交际》2010,(4):33-33,32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础范畴,虽然《道德经》仅有五千余言,但是老子在使用“道”时,其所指意义却并不相同。这引起了对道的多种解释,正因为如此,全面理解和把握道的本质意义,对于正确解读老子的思想具有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奕男 《现代妇女》2014,(1):216-216
《道德经》中质朴、无欲、谦退等思想无不体现在"水"的品性和精神上,因此老子以"水"载"道",让他所言之"道"更加具体化。《道德经》对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包容处下、柔弱胜刚强等品性的细致描述,并从中发掘或引申出一些有益的道理或原则。启发人们以水为镜,细细品味水的品性,水性和人性在此得到最完美的契合,从而论述了老子对人生价值哲学的追求。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理想的立身处世之道,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德经》是记述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最主要著作,在此书中老子以玄妙不可言、普遍规律性的"道"及落实到人生层面的"德"作为其政治哲学的本体依据,感怀古今,针砭时弊,独塑了"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政治哲学理念。老子通过这种政治理念,透显出了道家在处理人类社会矛盾时所感悟的智慧。这种崇尚自然,追求安宁境界的政治人生智慧为当今社会争名逐利的人生困境提供了解围的钥匙,有助于慰藉我们浮躁空虚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老子日: "道可道,非常道."大道无迹,真爱无痕.用爱触感学生的心灵,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关照和呵护,是灵魂对灵魂的吮吸和对话.上善若水,师爱无言,对学生的教育需要道法自然. 一、爱的"共情"是有效的 有一天,刘贺的母亲打电话给我:"孩子这几天情绪暴躁,在家里常常发脾气,有两次把自己关在屋里大喊大叫."她边说边哭,担心孩子精神出问题.  相似文献   

11.
虽然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美学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相隔二千多年,但西方美学范畴中的"存在"和中国美学范畴中的"道"在本质上有着相通性。本文从作为审美本体的"存在"和"道"在美学上的意义出发,探讨其在审美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进而总结出"存在"与"道"在美学思维上的相通:即通过解蔽被遮蔽在存在物中的"存在"而发现美的本质;通过以虚静的心境从实体之"有"走向"道"之无而发现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经》一书中包含大量哲学思想,其思想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方面,直至今日也仍广为流传。谈到老子,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无为""道生万物"思想之外,其他思想也在老子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缺一不可。这篇论文以《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福祸转化为切入点,结合生活实际,对老子思想中的矛盾转化观点进行简要探讨,从而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其思想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3.
许荣霞 《现代妇女》2014,(5):313-313
"道"不是居于哲学领域高不可攀的知识,但也不可随意根据字面意思和个人主见解读,例如"自然"、"无为"、"不争"等词意,要真正领会其本质。老子将自身在生活中的感悟和体会融汇到一个并不存在但却可以指导人生的"道"中,不是悲观厌世,更不是"无为",恰恰是让人"有为",更好地为,它教人道法自然;小可以喻大,近可以明远;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它的价值在于找到人的本真。  相似文献   

14.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道教中的很多神灵都与自然崇拜现象有关,比如四方神、五岳尊神、四渎龙神、北斗星君信仰等等,在道教发展过程中,众多道派不断兴替演变,它们因分派标准不同而称谓不同,且各个道派所尊崇的神灵也是各异,但随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北斗星信仰是始终贯穿道教发展的信仰,且北斗信仰在道派传承流变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言意观上承老子的"言不尽意"论,同时又在"道无"的本体论基础上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言意观,并且揭示出"言"背后隐藏的一些东西,从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言意关系网。本文试从庄子言意观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指出其意义可在。  相似文献   

16.
傑理 《老年世界》2014,(19):46-46
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伏羲一划开天,春秋时期,老子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介绍,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相似文献   

17.
赵智萍 《现代妇女》2013,(11):258-259
严君平所著《老子指归》中的美学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关于道和美的观点,在经历了西汉盛世的衰平末年,严君平的这一著作更明显的展示了道家美学的思想。道家关学思想的特点是其理论隐藏于道家哲学之中。这些所隐现的关学思想和审美意识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爱美之心和美育思想。《老子指归》认为美隐藏于道中,以无为追求“道”,在生命中体验“道”,它以道为关的,强调以虚静无为的审美方式体验生命所展现的最自然、最原始、最本真的生气之美。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政治哲学的治理方法论和形而上学本体论两个角度来阐述王弼老子注中"重本抑末"的思想。在王弼的《老子道德经集校释》中,老子以"崇本息末"四个字概述了老子政治哲学的思想,这种概述既反映了他对老子思想的宏观把控的归纳和总结。也是对王弼当时所处时代社会思潮的折射和反映。王弼用"崇本息末"四字来概括老子整个《道德经》思想,既体现出他对《老子》精神的理解,同时也渗透出深刻的时代关怀。  相似文献   

19.
吴忠富 《公关世界》2016,(21):116-123
老君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方约150公里处,是伏牛山脉的主峰,相传是道教始祖李耳(著名的"老子")的归隐修炼之地,北魏时在山中建庙纪念,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受到皇封,修建"铁顶老君庙",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颁赐老君山道经诏谕,封为"天下名山".  相似文献   

20.
老子《道德经》当中"婴儿"一词,包括了"孩"和"赤字"被提到了五次之多,从中可以看出"婴儿"被老子赋予了极为重要的意义。"婴儿"作为寄托老子思想的重要意象,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老子思想中所包含的处世、为人的人生哲理,这对我们在现今社会生活当中的处世、为人都有很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