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在人首先成为意识的承担者,而后成为自我意识承担者的意义上讲,主体是意识活动的承担者。从大体上说,在表明人对世界的认识关系方面,没有比“主体”和“客体”更为广泛的哲学概念。列宁的著名学说,人的意识不仅在于反映世界,而且在于改造世界,给主体概念扩充了丰富的思想内容。人的意识对世界的反映是改造世界的必然前提。这种反映在结构和进化方面把人的意识同它的发展过程联系在一起。在一定意义上讲,反映是一切物质所固有的属性。而我们首先要阐述的是这种反映发展的一个阶  相似文献   

2.
确立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的意识,有助于学生情趣的激发,有助于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三大精神的培养.组织自主活动是培养主体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宪法文本中的权利义务主体经历了从人民到公民的嬗变。这一变化是一种主体性的回归,即从政治主体回归到法律主体。体现了社会变化发展与法律进步,既拓展了权利义务主体范围,又充实了权利义务内涵,实现了宪法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的统一。权利义务主体的整体性使得人人平等观念有了法理逻辑,同时也为主体的身份识别与保护提供了宪法基础。这一进步是历史性的,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阶段性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宪法至上的法治理念及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统帅地位。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愈来愈突出地表现出来,并因而成为人们热烈探讨和深入思考的一个“热门”课题。近年来,国内许多刊物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不少好的文章,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观点和见解。但是,要深化这一讨论,并取得新的进展,我以为必须超出单纯的认知本身,把问题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之内,这就是说,要把认识的主体性原则纳入主体的整个意识之中,作为意识主体这一整体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考虑,才能真正理解认识的主体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对于利益主体来讲,一般情况下,利益归属于谁,就由谁代表、谁行使;在某些情况下,利益却由利益归属主体以外的他人代表、他人行使。这就是实践中利益归属主体、利益代表主体和利益行使主体三者"一致"与"分离"的现象。利益归属主体、利益代表主体和利益行使主体三者的"分离"现象更是公共利益主体的常态。与此相适应,不管是个体利益还是公共利益,利益主体都可以划分为利益归属主体、利益代表主体、利益行使主体。这种分类法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可以运用到行政公益诉讼中检验检察机关、社会团体和特定公民的原告资格。  相似文献   

7.
译者穿梭作者与读者之间,寻求着各个主体之间的平衡,这种间性行为使翻译活动变得复杂而微妙。本文从翻译主体出发,论述翻译中译者与作者、读者之间复杂而微妙的间性关系,试图寻求各主体之间成功交流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坚执认识批判的无前提性原则 ,并且在此原则指导下他获得了绝对明证的纯粹意识领域。当他指明纯粹意识流中意向行为赋予感觉与料以意义而使意向对象呈现出来 ,“对象在直观中构造起自身”时 ,显然他的现象学是近代主体主义哲学的最高发展。然而 ,他克服主体—客体二元分立的现象学方法中却内在地包含着非主体主义精神。这种非主体主义精神从根本上说源于每一纯粹意识 (包括自身感知 )必然具有的当场境域性 ,而当场境域性思想又进一步引发了 2 0世纪生存论哲学。  相似文献   

9.
法律解释中的话语主体和主体话语的理性化是法律论证的当然前提。区分法律解释主体、法律解释中的话语主体和法律的话语主体三个概念,有助于把握法律解释中的话语主体问题。法律解释中的主体话语具有交往性、时限性、规则性、程序性、封闭性以及法律文本的决定性等特点。我国法律解释中的话语主体和主体话语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应实现话语主体的理性化、话语权利的现实化和话语交往的自治化等。  相似文献   

10.
笛卡尔在“第二沉思”中确立了第一人称单数我思自我的主体地位,开启了近现代西方哲学探讨主体与人称关系问题的序幕。保罗·利科的《作为他者的自身》以语言哲学研究为开篇,包含了语用学和语义学两条进路,人称问题则始终贯穿于整个研究之中。在语用学进路上,话语表达的主体在其言语中自称为“我”,并以此预设了对话中的“你”“我—你”的极性将第三人称“他”排除在外;在语义学进路上,“人”则作为基本殊相成为了我们所谈论的“他”,主体由各种谓词界定,“我”和“你”甚至无需出现。面对人称问题,语用学和语义学展现出了全然不同的态度,这也造成了两者对待主体有着不同的态度。利科的新主体理论采取“迂回”方式,致力于促成上述两条进路的交互融合,尝试在作为话语主体的“我”与作为基本殊相的“人”的交汇处,在“我—你—他”的融合处给出关于“谁”的问题的合适答案。为此,利科不仅要在语言层面上阐明主体应当如何被认识,还应从语言角度回答“作为他者的自身”如何可能的问题。利科的语言哲学研究对其阐发新的主体理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并始终与其回应主体疑难的目标相呼应。因此,聚焦作为他者的自身而非自我,并从主体与人称关系入手探究新主体理论,利科自身解释学中的语言哲学研究不仅为探讨自身与他者关系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路径,还为沟通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的主体理论做出了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合伙、联营两种投资人的不同类型及其行使的不同权利,承担的不同义务、责任,来分析其性质和存在的社会动因,提示其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对比合伙企业与联营企业中的无限责任主体和有限责任主体的实际责任异同,来明确他们在不同的企业经济发展阶段和特定历史时期的作用。总结出这类经济活动中对主体的权利义务采用约定原则的普遍趋势及其意义,提出注意约定原则的运用、发展,为我国经济立法工作服务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主体、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出发,继而分析了宏观调控主体与行政主体的异同点,并从部门法的调整对象、价值取向、法权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法律关系主体理论进行了深刻地反思。  相似文献   

13.
艺术感觉之所以与一般感觉不同,是由于有着作家主体意识活动的主动参预,因而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作家在进行艺术感觉时,必然是充分调动自身的各种体验,使之协调活动,从而产生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艺术感觉。本文就对创作主体来说最重要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审美体验来谈其与艺术感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主体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法律概念,在格维尔茨的权利结构要素中,位列第一的就是权利的主体。同样,对于和平权而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和平权的主体问题。文章认为,和平权的主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主体是个人,这是和平权的基本而首要的主体;第二层次的主体是民族、人类这些人的共同体。而和平权的义务主体只能是国家。  相似文献   

15.
产权主体与会计主体之间是一个相交的逻辑关系.二者共同相交于企业这一经济实体的组织范畴上,但在规范的侧重上有所不同,即产权主体侧重于规范该实体的社会经济关系方面,而会计主体侧重于规范该实体的社会经济活动本身及其价值核算方面.它们只能相互结合、互为补充,而不能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探索文艺的本质的同时,还应该考察文艺主体的本质。本文以马克思关于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基本方式的理论学说为立论依据,力求阐明:从本质上看,文艺主体是一种实践—精神主体。 1 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产生现实的主体与客体,尚未发生相互作用关系的人与自然,还停留在可能的主体与客体阶段。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主体与客体的存在范畴和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范畴。对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存在,人是主体存在,自然是客体存在,这是  相似文献   

17.
18.
在我国的国防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国防教育主体"狭窄化"和"模糊化"两大误区,必须从理论上加以辨析。虽然在汉语体系中"主体"具有多学科意涵,但从国防教育学的学科角度理解,国防教育主体的研究范畴是一个广义的"国家"概念;国防教育主体具有"主体多层次性,利益多元性和多元利益矛盾性等特征"。厘清国防教育主体概念及其特征,有利于在国防教育实践中,为落实各层次主体的权责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提供处置途径,进而为国防教育的全民普及和深入开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普遍性的高度审视,编辑主体即为最一般意义上的、具有共性特征和普遍概括性的编辑集合体,即社会主体;能以此抽象出各类媒体中从事各种编辑活动的人的本质特征,从而提升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编辑主体属性与编辑活动原理。编辑主体论不是编辑个体论,不是编辑群体论,也不能替代编辑本体论。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主体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实施模式。主体教育的最根本特征是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包括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两方面),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实施主体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要确立新的教育功能观、质量观、方法观、学生观和教师观。主体教育的另一个关键是明确目标体系。统计表明,主体精神包括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独立性六个方面,主体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自我调节、环境适应能力。主体教育还要求教育方法上的一系列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