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凌同志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冯梦龙,数年来屡有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畸人·情种·七品官》,是他辛苦劳动的结晶。王凌同志不是板起脸孔谈学术,而是以富有感情的笔调和通俗易懂的文字来撰写学术论文。比如论文集题为《畸人·情种·七品官》,不仅文字新鲜活泼,而且简明精炼地概括了冯梦龙生平、思想和文学上的主要特征,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行文中,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条件,扬长避短,不作长篇宏论和烦琐考证,而是以短小精悍、洗炼畅达为特色,并在内容上以立意新颖,见解独到见长。象《冯梦龙研究应该有一个大的突破》这篇文章,作者针对冯梦龙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而相关研究却十分薄弱的现  相似文献   

2.
“云雨”与原始生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溯源在中国古代诗文中“云雨”是有特殊含义的。明清小说中“云雨”直接是男女交媾的同义语,并不是一般的比喻。例如:“二人相挽就寝,云雨之事,其美满更不必言。”(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在唐宋诗词中“云雨”表示男女合欢更多地是以用典的形式出现:“空床展转重追想,云雨梦,任攲枕难继。”(宋·柳永《婆罗门令》)“料得襄王惆怅极,更无云雨到阳台。”(唐·刘言史《赠童尼》)“才会云雨须别去,语惭不及琵琶槽。”(唐·方干  相似文献   

3.
拙作《冯梦龙与侯慧卿——冯梦龙生平及思想探幽之一》中,详细分析了冯梦龙与名妓侯慧卿相恋和分离的原因,以及此事对冯梦龙的影响,认为这是他一生重大的转折点。根据现有材料还可以证明,冯梦龙与侯慧卿分离并“遂绝青楼之好”后,不久又应湖北友人的邀请赴麻城讲学,由此开始了后半生创作的高峰期。因此,麻城之行,对冯梦龙一生的影响也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的笛一道曙光,历代学者对其推崇备至,誉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但对其中表现出来的享乐思想却评价极低,认为是“没落阶级典型的腐朽哲学”,是“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社科院编《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5.
应璩诗论略     
应璩(190——252),字休琏,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人。其祖应奉,字世叔,“才敏,善讽诵”,世称“应世叔读书,五行俱下”(《三国志·魏志》卷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裴注引华峤《后汉书》,“后”字原脱,据《隋书·经籍志》补);从父应劭,字仲瑗,博学多识,撰有《风俗通》、《汉书集解》等书,为世推重;其兄应(王易)(?——217),字德琏,“学优以得文”(《文心雕龙·才略》),建安七子之一;其子应贞(?——269),字吉甫,“善谈论,以才学称”(《晋书·文苑传》);汝南应氏,真可谓“世济文雅”(张溥《应德琏·休琏集题辞》)了。关于应璩的生平,本传(附见于《魏志·王粲传》下)极为简略,但从裴松之所引《文章叙录》中,我们可得一梗概:  相似文献   

6.
三国时期的诗人大都爱好赋,善写赋,创作出不少传世之作。曹植自述:“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前录自序》)《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也说曹植“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王粲、徐干是当时颇有名望的赋家,他们的许多赋作受到称誉,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  相似文献   

7.
《学术研究》1985年第五期刊出了《反封建启蒙思想家冯梦龙》一文,我读了后,深受教益。在冯梦龙研究中,评冯为著名文学家者多,论冯为卓越思想家者少,因而,此文将会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唯其如此,文中错误亦当指出,为免讹讹相传。其一,作者说:冯梦龙于《古今谭概·序》中谈到曾同梅之熉组织过“古亭社”。查《古今谭概·序》之署名为“古亭社弟梅之熉惠连述”。按句读当为“古亭社弟”,非“古亭社”。据《清一统志》载:北周及唐尝于麻城置亭州。“古亭”当即“古亭州”之省,也就是指麻城。至于梅氏自称“社弟”,则因“冯为同社长兄”(钱谦益《赠冯二丈犹龙七十六寿诗》)之故。其二,  相似文献   

8.
我们读《论语》时,往往要参考司马迁的《史记》。因为《论语》的性质原属“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汉书·艺文志》)。这些言论记载下来了,可是他的话是在什么场合和形势之下讲的,几乎都没有告诉我们。这方面我们可以靠《史记》作些考证。拭举一例: 《论语·卫灵公》说: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马。” 《论语》里只有这样简单  相似文献   

9.
在《三言》众多的故事中,迄今为止,被大家公认为冯梦龙自己创作的作品,仅有《老门生三世报恩》(《警世通言》卷十八)一篇。但是,对这篇作品,历来各版的《古代白话小说选》不曾入选;小说史一般对它也似不屑于一提,更有一些研究者,甚至简单地将其判为“鼓励人民顽固地追求科举功名”的糟粕。笔者认为,冯梦龙的这篇作品与其反映的社会生活真实程度有重新探讨的必要。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网罗人才,巩固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于洪武二年(1369)下谕令:“京师虽有大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校。”于是,“天下府州县卫所皆建儒学。”在京师则设有国子监,“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入国学者谓之监生。”当时,一般知识分子,都要由儒学“国子监”一步步走入仕途。到了洪武三年(1370),又开设科目取士。“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以上引言皆见《明史·选举志》)这样一来,大多数读书  相似文献   

10.
翻开中国诗歌理论史,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以降,《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诗以言志”之说,《礼记·乐记》亦称“诗言其志也”。最透辟的是《毛诗序》中的一段话:“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将诗定在“言志”这根标尺上,说明我国诗歌自《诗经》伊始,就十分注重强调诗人情  相似文献   

11.
释《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倚市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述了当时社会经济活动中,贫穷之人要想富裕起来的一条经验,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这条经验,尽管只有寥寥数语,但是影响很大,在后世的论著中常有引证。不过,对其中的“倚市门”一词的解释却大不一样,相去甚远。一种释意是指经营商业。《中文大辞典·人部》“倚市门”条的释文云:“谓商人之业也。”并引用了《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这段文字,以及《史记会注考证》、《书言故事·商贾类》中的有关文字作为依据。现今有关论著亦有类似译释。…  相似文献   

12.
冯梦龙(1574—1646),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是我国著名的通俗文学作家、诗人、戏曲家、历史家、民间文学收集和研究家。他著述甚丰,共有五十多种,其中以他编著的《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统称《三言》最为有名。过去有人认为《三言》只是冯梦龙编集宋元明话本成书,并不确切。准确地说,《三言》是由冯梦龙编著而成,其中的作品都经过了冯梦龙的整理、加工和再创造。这里有以下几种不同情况。一种情况是由冯梦龙独立创作而成,如《老门生三世报恩》。一种情况是冯梦龙在原作的基础上作了彻底改写,如《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对《柳耆  相似文献   

13.
谄主以邪 ,坠主不义。 (臣术篇 P36 )按 :谄读为陷。《荀子·修身篇》 :“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注 :“谄之言陷也 ,谓以佞言陷之。”此文谄与坠对举同义 ,正当读为陷。《春秋繁露·五行相胜篇》“导主以邪 ,陷主不义”是本书所本 ,虽然“陷”在下句 ,但可确知谄当读陷。《书钞》引谄作谗 ,未得其义而妄改 ,不可信从。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 (同上 P50 )按 :当于“君”字逗 ,尽 ,《荀子·臣道篇》作进 ,古字通。《汉语大字典》 :“尽 ,通进。”举《吕氏春秋》、《史记》二例 ,《庄子·齐物论》 :“其行尽如驰。”台湾学者严灵峰《庄…  相似文献   

14.
我院 2 7名学生的文章以及老师李永鹏的论文《“3·3·3”学具操作与心理学教学改革》被 2 0 0 1年 4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3·3·3”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收录。国家级出版社一次收录这么多学生的文章 ,在我院还不多见。2 7名学生分别来自外语系 (文科类 )、化学系 (理科类 )、艺术系 (艺术类 )。他们和同学们在一年级学习公共必修课心理学期间 ,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教师李永鹏的指导下 ,运用了教育科学理论“物化”的工具———“3·3·3”学具进行身心训练 ,并积极参与心理学教学改革。这些文章反映了他们在学术上的收获 :1 训…  相似文献   

15.
《人文杂志》1986年第三期发表了周嘉向同志为刘邦“平反”的文章,题为“为刘邦辩一言——读《史记·项羽本纪》”(以下简称《辩》)。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七言诗形成于何时?在现存诗篇中,哪一首才是最完整而又最早的七言诗?历来的文学史家对此都有极其浓厚的研究兴趣。清人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七言在五言之前》一文中说,“《荀子·成相》,荆轲送别,其七言之始乎?至汉而《大风》、《瓠子》见于帝制,柏梁联韵,一时称盛,而五言靡闻。”闻人达亦主此说,认为“至武帝《秋风》、《柏梁》,其体大备”(《古诗笺·凡例》)。既然武帝时已是七言诗“称盛”和“大备”的时期,毋庸置论,七言诗在这时是应该早已形成了。  相似文献   

17.
一周恩来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周恩来总理生平大事记·前言》以下简称《大事记》是“五·四”青年运动的领袖之一。在他的青年时代诗作中,字字闪烁着革命青年的锋芒,句句显露着“五·四”精神的光华;内容博大渊深,感情强烈豪放,表达了“五·四”青年的革命思想,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博大胸襟。本文试就其青年时代诗作的革命思想与精湛艺术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搜神记·三王墓》:“莫邪子名赤比,后壮。”徐震堮《汉魏六朝小说选》断句为“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以后许多选本都因袭了这一错误。(如吴组湘等《历代小说选》、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他们释比为“及”、“比及”、“及至”、“等到”等,对此,予窃有疑焉。首先,训比为“及”、“比及”、“及至”、“等到”等均通,但楑之前后文义,似无急切等待之意;且“比后”接连,行文不免累赘;何以名赤,义亦未详。总之,这样断句,释意总觉滞碍。其次,《孝子传》云:“眉间赤,名赤鼻。”(《太平御览》卷三四三引)《列异志·三王冢》云:“妻后生男,名赤鼻,具以告之。”鲁迅历史小说《铸剑》主人公作“眉间尺”,盖额阔鼻赤,是为异像。比与鼻音同,这是《孝子传》、《列异志》、《搜神记》三书记录同一民间事时所出现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容肇祖的《冯梦龙的生平及其著述》(岭南学报第二卷第二期)和谢巍的《冯梦龙著述考补》(《文献》第十四辑),以及易名的补正等(见《文献》第二十四期)文章都对冯梦龙的全部著述进行了考补,近来笔者复得二则冯梦龙著述佚篇。《纲鉴统一》三十九卷论题二卷,作者署名:古吴冯梦龙犹龙父辑,男焴参阅。  相似文献   

20.
论冯梦龙的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有些属于冯的搜集,有些是冯梦龙本人的创作,即使是搜集,也包含着冯的某种加工、制作),所以能以较好的思想、艺术成就,成为明代短篇白话的高峰,开拓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新的天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作为编撰基础的冯梦龙的文学观。 如果从中国小说理论史的角度考察问题,先于冯梦龙的李贽,在评点《水浒传》的过程中比较充分地提到了中国小说的理论问题。李贽的理论给予后代以很大的影响,不仅小说评点的形式影响了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而且许多重大小说理论见解影响了冯梦龙,例如对小说产生的社会原因的论述,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叙》中指出,《水浒》的作者“虽生元日,实愤宋事”。由于“宗室不竞,冠屦倒施”,遂成就了《水浒》这样的“发愤”之作。这样论述小说的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