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现属抚州),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的首领。作为文学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创作实践上,他能诗善文,留下了为数丰富的作品和著述,其中不少成为烩炙人口的名篇。特别在散文写作上更自成一体,成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文学理论上,他也卓有建树,与同时代的思想家李觏(江西南城人1009——1059年)等人,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以其新学为思想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出身一个寒素的地主家庭。他为人刚直不阿,有“矫世变俗之志,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从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的目的出发所提出的青苗、农田水利方田均税、免役、保  相似文献   

3.
陆游(公元1125年——1210年),字务观,别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是我国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十二月,五十四岁的陆游得旨除朝请郎(正七品)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而来到抚州,翌年十一月,陆游又得旨命诣行在所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而离开抚州。这样,陆游在抚州正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一生(1036—1101)是曲折和复杂的。从王安石变法开始(1069年)到晚年被赦北归(1101年)为止,三十多年来他一直被卷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有时遭受新党的打击,有时受到旧党的排挤;早年被贬黄州,晚年又再贬岭南。在政治上,他总少有适意的时候,以“一肚皮不合时宜”渡过了漫长的一生。要了解苏轼迁徙流离的一生,首先就必须了解他对变法的态度,因为这一政治事件的开端关系到他以后一生的政治生涯,导致了他不幸的结局。因此,我们首先就必须谈谈变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出生在一个地位不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自幼接受儒教传统教育的熏陶,对当时地方官吏腐败,民不聊生的困苦生活,有切身的感受,使他很早怀有“欲与稷契遐相希”的抱负。1042年(22岁)考中进士,开始官场生涯,曾在扬州、鄞县(即宁波)、舒州、常州、江宁等处做地方官二十多年,他的改革时政思想就是在这时逐渐形成并系统化的。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1873—1929)出生于广东新会,十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是康有为的得意门生,曾担任过上海《时务报》的主笔。梁启超以他犀利的笔锋直刺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先后在《时务报》发表了多部宣传维新思想的文章,从而成为当时全国闻名的维新思想宣传家。 梁启超主张变法图强。他在《变法通论》一文里写道:“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上下千岁,无时不变。”他说从税制到军制,各种制度都在不断变化,既使清朝入关后的历法、文字、刑法等都有所变化,尤其到了今天“大地既道,万国蒸蒸”的情况下,要争取变法的主动权,只有积极变法图强,才能保国保种,否则就会亡国灭种。他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他反对洋务派只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的荒谬做法。  相似文献   

7.
张元济(1866——1959年),字筱斋,号菊生,浙江省海盐县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刑部主事,1896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戊戍变法期间,张元济拥护变法主张,积极参加变法运动.张元济从事教育改革的主要实践活动,是创办并主持通艺学堂.他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他的教育救国思想.  相似文献   

8.
徐学敏 《老友》2014,(9):16-16
正1964年,时任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部长的王铁,先来抚州地区搞社会主义教育,随后被省委任命为抚州地委书记。地委办公室在给王铁安排住房时,提出把原地委书记住的一栋二层楼房给他住。他到实地查看之后说,他搬家来抚州,身边只带了两个读初中的孩子,楼上几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的人才思想,在我国古代人才学上是一个高峰。他既继承前人人才观的精华,形成了完整的人才思想体系,而且在观点上有他独到的见解。他把政治上的变法,教育改革和人才思想熔于一炉,这就使他的人才思想高出一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以及那一时代所赋于的实践意义。从王宰石的人才思想中,不仅可以更深地领会他的整个教育思想,而且由于它渗透在他的变法之中,也就构成了研究王安石变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当翻开1959年我在抚州机械厂工作的日记,其中有一篇题为《崔专员在我厂当工人》的纪实,使我感慨万千。中共抚州地委书记、行署专员、长征干部崔传芸同志于1959年6月1日来到抚州机械厂参加劳动。当时我任该厂秘书科长。那天,我跟随党委书记许国平同志带领崔专员来到金工车间,安排他跟随车工欧阳龙姬参加为时一个月的劳动。崔专员来到车间,以普  相似文献   

11.
商鞅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生活于我国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大变革的战国时期。他顺应历史潮流,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辅佐秦孝公厉行变法,摧毁旧的奴隶制,建立新的封建制,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他的辉煌业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历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商鞅的变法主张是以他的历史观为理论依据的。在先秦诸子中,商鞅的历史观包含有比较多的合理因素,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思想光辉,在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留下了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抚州地区的土地,水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资源对匮乏,由于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非常低,抚州地区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及生活废弃物,人口的激增,资源的消耗,已极大地制约 了抚州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自然环境,使人口,资源与环境相携共进。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一生40余年的仕宦生涯基本上是在北宋中晚期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复杂而又激烈的党派斗争中度过的。由于他在熙宁变法和元祐更化时期所持的政治态度,使他既无法见容于变法派,也未能见容于反变法派,并以此被谗罹祸,两遭贬黜。苏轼之所以走上一条悲剧性的政治道路,同他与王安石之间的个人关系以及由此导致的熙宁初年对王安石变法所采取的激烈反对态度都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全集》第10卷第152页注2)他在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宰相)后进行变法,对封建国家的财政、经济、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在客观上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王安石变法是在地主阶级内部的斗争中进行的一次改良活动。它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大地主保守势力的反对,王安石因受打击而两次罢相,宋哲宗继位以后,司马光被起用为宰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晚年与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退居金陵,表面上远离了朝廷的变法活动,实际上,他著书立说,为变法制造舆论、寻找理论根据;他致书吕惠卿,维护变法派内部的团结;他接待苏轼,希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改变苏轼对变法派人物的看法。他时时关心变法,处处维护变法,为变法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似文献   

16.
张敏 《老友》2021,(4):31-32
他,年已86岁,走起路来显得有些颤颤巍巍,羸弱不堪,可多年来却积极为粮油储藏事业发展建言献策,为广大老同志编撰健康养生书,被称为抚州粮油系统的"铠甲卫士"。他,就是江西省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抚州地区第一批拔尖人才、原抚州地区粮食局副局长万拯群。  相似文献   

17.
试论章惇     
章惇,字子厚(1035~1105年),建州浦城(今福建建宁)人,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他博学善文,敏识过人,曾积极支持王安石变法。变法失败后,遭到贬斥。绍圣、元符年间出任宰相,继续改革弊政。旧史家把他列入“奸臣传”,与蔡京、秦桧等量齐观。今天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评价章惇,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曾公亮作为北宋政坛上的三朝元老,影响力极大。早年即有变革之心的他,在王安石变法中不但大力举荐王安石主持变法大局,而且在变法过程中还给予王安石相当程度地支持,这对变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变法的深入,他与王安石在变法认识上的分歧日渐严重,加之其它方面的原因,最终他不得不从正面退出变法舞台,没能成为所谓坚定的变法派。  相似文献   

19.
抚州方言是赣方言的代表性方言之一,有中古语音活化石的美誉。文章以抚州市郊钟岭为调查点,归纳出抚州方言19个声母(不含轻声)、67个韵母和7个单字调;探析了抚州方言声韵调的基本特点;从声、韵、调三方面对抚州方言与中古音系进行了比较,归纳了中古音系各声纽、韵摄和声调在抚州方言中的今读规律,发现抚州方言仍保留了很多唐宋时期语音特征。  相似文献   

20.
熙宁官制改革是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关系到变法的成败,同时又开启了元丰官制改革的前奏,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而王安石则倡导和主持了这次改革,但他改革的不彻底性及其设想与实践的偏差导致了这次官制改革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