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谈教学设计艺术的要诀时说过,一堂课要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作了如下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积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一个人积累的知识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的语文水平、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依据作者的书面语言,由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形式,理解文章中的字词、句段,进而辨别文章主旨,领会作者思想,赏析作者写作风格及表达技巧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但是,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我们扪心自问:学生有多少时间阅读?学生对阅读还有多少兴趣?学生能从阅读中找到快乐吗?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活动之一。阅读理解研究也是心理语言学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在研究阅读理解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模式对于阅读理解的影响十分显著。相互作用模式是近年来阅读理论研究的主旋律,阅读不仅是“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过程,而是两者相互作用加工的过程。阅读既是语言文字处理的过程,又是阅读者已有背景知识的处理过程,同时又是低层次和高层次相互作用过程。它使阅读理解的研究成为一个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阅读     
【考点指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是,有些人却担心阅读、积累的囫囵吞枣会影响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情感、语言等的理解和感悟。我以为大可不必顾虑这些。感悟,可以随着学生阅历的丰富而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学生这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老师,应该在这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中扮演着“引导”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如何进行有效阅读?不难发现,现在,很多老师会以一种简单化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摘录读书笔记。我们暂且称之为“阅读摘记”。语文老师,常给学生布置“摘录好词好句”的作业。边阅读边摘记一些优美的词句、片断、篇章,能够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提高语文素养,它确实让我们品尝语文园地里那淳美的芳香。然而,不难发现,关于阅读摘记,也存在着很多误区: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阅读”?《教育大辞典》上说:“阅读是从书面语言获取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中国大百科全书》上说:“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渎也足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综合。”《阅读学原理》上说:“阅读是读者从写的或印刷的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或情感信息的过程。”当代人阅读已经不局限于纸质媒体,所以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的阅读,是综合了传统阅读和现代学习技术(如数字化阅读等方式)的阅读。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学生语文素养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学生会在阅读积累中丰富知识,学习做人,学会表达,以量的积累促进质的飞跃。同时,学生养成了阅读积累的习惯后,能促进其自主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董遇曾经指出:“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杜甫也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多读书广积学的好处。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纭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这里仅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谈谈浅见。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小学生的作文常常出现语言平淡、内容单调、情感缺乏的毛病。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源”不足:阅读积累知识源不足,生活积累素材源不足,写作兴趣信心源不足。没有源头活水,文章自然就显得没有人情味。如何对症下药,使得药到病除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什么是阅读?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是一种极其个性化的行为。而这种“个性化”的行为所产生的效果一般来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就是读出了新意,超越了文章本身,探索和发现H{文巾没有说flI的答案。这就是创造性阅读,其特点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渎懂到发现书中和文章中的不足或不对之处,能提出新的看法,发表一种新的见解。我们要的就是这种创造性的阅读。  相似文献   

13.
郑艳霞 《新天地》2011,(12):205-205
学生积累阅读材料后要品味运用,体味是吸收材料的过程,运用是积累材料的目的,如果不品味运用,阅读便会劳而无得,因此应经常翻阅所积累的材料,反复品味理解,融会贯通,对其中的佳句名言还要熟读背诵。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以提高。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阅读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与水平,是引发阅读主体的阅读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存动因。它一方面唤醒阅读主体的阅读意识。  相似文献   

15.
人们在阅读时,一般遵循两种阅读方式:一是自上而下的交际性粗略阅读,即Top-down阅读;二是自下而上的知识性细致阅读,即Bottom-up阅读。两种阅读各有侧重,相互交替,相互作用,使读者达到最佳的阅读理解效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读者在阅读时往往会采用“词义理解”和“思想理解”二种策略,并经历“适应、主题与框架的构建和领会与理解”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学生的习作源于生活,重在积累,得益于练笔。小学语文中年级更应注重策略的运用,通过激发兴趣、洞察生活\阅读积累,丰富学生体验,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写出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语文”是一座大厦的话,那么,每天的阅读就是“砖瓦”,只有不断地添“砖”加“瓦”,才能建造“摩天大厦”。学习语文,没有捷径,无非是读书,积累,再读书,再积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理极其简单,书读多了,语言词汇积累多了,写文章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尤其是语感的培养,必须依赖大量而广泛的阅读。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地放到“精读”上有碍知识面的扩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准确抓住文章中心大意的综合概括能力。本文对蒙古族学生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培养和训练蒙古族学生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旨在帮助蒙古族学生学会在浏览群书的过程中捕获有用信息的速读本领。  相似文献   

20.
阅读过程是一种心理语言过程。本文试图通过著名心理语言学家古德曼氏和著名“交互作用理论”对阅读过程的分析来探求阅读过程的内在规律。并介绍了以“交互作用理论”为依据的整体阅读法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实用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