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英语和日语虽然不属于同一个语系,但动词的使用在这两种语言中都很重要。对两种语言中动词的主要用法进行了对比,指出了英语的实意动词和日语的自、他动词之间的主要相同之处和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2.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语系设有英语、意大利语2个本科专业和应用日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应用英语、英语教育5个专科专业;设有英语、意大利语、公共外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应用英语、应用日语和外籍教师管理8个教研室;16个语言实验室,价值290多万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外国语和本国语中外来语的关系入手,探讨了英语对日语在语音、语汇与语义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回顾英语借入日语的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从语义学阐明英语(外来语原语)与日语(本国语)之间的继承性和变异性,说明掌握英日语间这种嬗变规则对学好第二外语(日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利琴 《江淮论坛》2009,(3):183-188,159
现代汉语受英语外来词的影响,语言内部发生了变化,其表现形式是现代汉语出现的新的形态特征。研究表明,汉语构词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用法不符合汉语的句法规律,但与英语形态规律相吻合。本文从粘着词根、自由词根、词形借词、词缀借词等形态层面对现代汉语受到英语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如词语"万物流转"表达的一样,世界万物时刻发生着变化。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或者平常与日本人交流的时候,经常痛感词语的变化,特别是日语外来语,变化十分明显。由于日语在结构上完全不同于欧美的语言,因此,  相似文献   

6.
大学日语听力教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听力属于语言双方的被动行为。经过初级阶段的听力训练 ,很多学生仍会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听力水平感到困惑。本文提出了大学生在日语听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语言知识、语境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对日语听力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 ,以提高日语听力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日本人经常以含蓄模糊的表达方式向对方传递信息,其真正用意,往往都隐藏于其语言背后的文化规则之中。同时含蓄表达的内涵与余味也体现于语言的话外音处。本论文以凹型文化为视点,对日语中的含蓄表达及其在教学中的导入进行了分析。同时,无论是日本古典文献及物语,还是现代日语中,都可以领略到含蓄表达的妙处。在日语教学中适宜地解析其含蓄表达及其蕴藏的凹型文化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日语语言表达,理解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Kachru的英语世界化理论的基础上 ,本文主要研究英语作为全球性语言在世界各国的变化和发展的特点 ,指出世界英语是在多元文化和语言环境中发展并变化着的语言 ,并形成了各种带有不同地域色彩的语言变体。英语不再为所谓的“标准英语”使用者所独有 ,而是属于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世界各国的使用者。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6,(9):108-113
廷代尔的圣经翻译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他是14世纪威克里夫之后的首位《圣经》英语译者,是历史上第一位将希腊语和希伯来语《圣经》原文翻译成英语之人,也是采用印刷术出版英语《圣经》第一人,开创了《圣经》英译的新篇章。他的译本成为16世纪、17世纪诸多圣经英语译本的蓝本,内容和风格被继承和发扬。其译本所用语言奠定了现代英语语言的基础,影响了英语语言的风格,随之也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廷代尔译本在英国民众中普及了圣经知识、传播了改革思想,对英国宗教改革乃至民族国家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传统的以语言教育为基础的日语教育,已转变为以语言为基础的多元化综合性跨文化教学。本文在探索新的日语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分析在日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发展我国日语教育提出开创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日本宗教是从日俄战争开始在中国东北地区传播的,此后近50年间,日本宗教在中国东北地区协助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上军事上的侵略扩张,极力配合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殖民地的“皇民化政策”,开展“海外开教”活动,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随着日本军事侵略而传来的日本宗教有神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类派别,由于带有明确的侵略目的,强迫中国民众改变传统观念信仰,使中国人民的宗教感情受到极大的伤害,因而,无法真正融合于中国文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日本战败,日本宗教也在东北地区荡然无存。了解东北沦陷时期的日本宗教,探讨当时的社会网络和鲜为人知的历史轨迹,以及日伪政权的宗教政策与宗教行为,有助于我国对东北殖民地文化的这段历史的了解,并且能够进一步揭示日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警示后人。  相似文献   

12.
日语用语有很大的性别差异。从多个方面对日语中男女用语差别进行分析、归类和解释,并找出其具体特点和社会成因。目的是在教授日语过程中让学生对男女用语有所注意,最终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日本的社会与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关系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日本对中国的崛起深感威胁。这种对中国的偏见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心理角度对日本“中国威胁论”进行剖析,认为这种论调主要体现了危机意识、保守主义、机会主义、依赖主义和实用主义等日本人的心理习惯思维。要改变这一思维实属不易。但我们可以反过来利用日本人的心理习惯思维去消弭“中国威胁论”的消极影响,这对我们从深层次把握日本外交政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日本人的“中国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深入探讨日本人的"中国观",对于如何将中日关系引向健康、合理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两千多年的中日关系史中,日本人的"中国观"发生了多次变迁.纵观日本人的"中国观",是以日本国内环境变化为基础,并结合外部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它以"实力主义"、"现实主义"、"国家利益优先"原则为其价值取向.深入剖析日本人的"中国观",对于在新世纪深入了解和研究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虹 《西部论坛》2012,(6):58-66
金融危机后全球安全资产减少,使日本国债地位相对改善,成为世界金融市场的避险工具之一。但由于日本长期政府债务净额占GDP之比居高不下,国债信用已经受到损毁,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从日本国内资金循环特征看,日本企业转变为储蓄大户的原因不是企业的盈利增加,而是由于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压力使投资意愿降低,因此,日本政府只有不断增发国债来弥补筹资主体的缺位;日本国债期限结构的短期化和日益增长的利息负担使其面临的市场利率风险加大;同时,日本中央银行购买国债规模膨胀,不断冲击财政纪律的约束,财政赤字货币化风险隐藏其中。长期来看,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资产去泡沫化的过程也正是国债泡沫化的过程。在日本财政改革前景未见定论,企业的投资需求尚未恢复的前提下,日本国债的可持续性存在巨大风险。  相似文献   

16.
日本汽车产业的崛起与日本政府的保护与扶植密切相关,而这种保护扶植的重要手段就是产业政策。事实上,日本汽车产业政策也是动态发展的,伴随着经济形势以及产业环境的发展变化,日本政府也在不断调整产业政策的方针、内容。然而,在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产业政策也表现出其局限性,而企业创新却有效地弥补了这种不足。因此,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成为日本汽车产业获得成功的两大支柱。  相似文献   

17.
汉字传入日本,使大和民族文明开化,汉文化融化为大和民族之魂.儒释道文化,化为了日本民族精神.日本军国主义是儒家文化养育的大和民族的"基因变异",是把儒学多跨出一步,转为荒谬,是对文明的扼杀;反省历史,复兴儒家文化的辉煌,仍是大和民族的自豪.  相似文献   

18.
论日本的山茶花文化及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山茶花文化对于日本人民和社会,已成为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的文化理念,是日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作用于日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同时也反映了日本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文化特性,折射着日本国民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以及豁达的生死观等精神层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山茶花文化及审美意识又各有所异。因此,了解日本的山茶花文化,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19.
日本现存南京大屠杀史料概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兆奇 《社会科学》2006,13(9):5-44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有一种论调,认为东京审判是“胜者的审判”,日军在二次大战中的行为被歪曲丑化了;而在所有对日军的不实指控中,“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最大的谎言。由于日方文献在战后遭到了大规模焚毁,而日本又有人不承认事发当时中国和西方文献的客观性,使得这一观点对海外不知情的第三者,尤其是日本民众至今仍有影响。本文通过对日本烬余的相关史料,特别是日本右翼也不得不认可的公私文献的辨析和梳理,基本廓清了日本虚构派布下的迷雾,证明以屠杀为代表的日军在南京的各种暴行,即使仅据日方文献也完全可以证明。同时,本文也概述了历史进程不同于“概念”的曲折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词汇量的多少决定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对词汇记忆的数量和对词汇的理解深度不仅决定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影响了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思维的纵深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日语教学中,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的词汇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非常重要。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试图总结出一些日语词汇的教学与记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