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高利贷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经济现象 ,对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但是 ,高利贷也维持了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运转 ,尽管这种运转十分滞涩和残酷无情。从较长的时段看 ,高利贷猖獗不仅意味农村贫困化 ,而且也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货币资本需求 ,并且小农借高利贷经营副业也获得了相应的比较利益。从全社会看 ,高利贷还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小农经济是高利贷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 ,高利贷对社会经济的破坏作用是表层的 ,在社会经济衰落过程中 ,高利贷只会起到加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个探索性研究,本论文尝试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现照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调研报告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论述,找出切实解决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高利贷猖獗和鸦片泛滥构成旧中国病态社会的两大重要问题,这在民国时期的甘宁青农村表现尤为显著.研究表明,高利贷贯穿鸦片种植、征收、交换和吸食等的全过程,双方存在着密切的历史联系:鸦片生产为高利贷剥削提供了机遇,高利贷成为农民因鸦片问题而遭受重重剥削的重要环节;鸦片因高利贷的助长而更加泛滥,高利贷借助于鸦片而尤为猖獗.高利贷猖獗和鸦片泛滥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并与一些社会现象发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从而带来了甘宁青农村灾荒频仍、军阀暴政、农村破产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进而成为民国时期甘宁青社会落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与城市失能老人相比,农村失能老人的失能程度较低但失能的经济影响更大,物质性需求低但社会性需求高。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中由于孝道不彰、家庭半解体化以及机构养老面临困境等原因,导致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面临较严重问题。解决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问题,应围绕家庭做文章,重树孝道传统,抑制家庭的空巢化趋势,完善失能老人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家庭有意愿、有能力承担起照料农村失能老人的重担。  相似文献   

5.
张学兵 《学术论坛》2012,35(5):119-122,143
受正规金融缺位、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微观金融需求特点、社会文化地理等因素的影响,非正规金融在西部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西部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融资规模大、生活性融资占主导地位、组织机构不完善、市场运行混乱、高利贷盛行、在突发事件中作用巨大等特点。必须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合理引导西部非正规金融发展,以促进西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书廷 《江汉论坛》2007,8(2):73-75
南京国民党政府"资金归农"的一阵喧嚣远未给衰败的中国农村带来"复兴"的希望.不但信用合作社在当时农村金融中的地位微不足道,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而且在银行资本和农村土劣操纵下的合作放款也没有完全脱出高利贷的窠臼,不健全的合作社放款反而有助长高利贷更趋活跃之势.但总体来讲,这一时期由国民党政府及中外团体、人士共同促成的中国农村合作运动的高潮,对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虽不能从根本上解放农民,振兴农村经济,但还是部分地、暂时地起到了缓冲社会矛盾的作用.在死水般的中国农村,漾起了几圈由千百年的个体生产走向近代化的互助合作的改革微澜,并且为日后中国的合作运动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和深思的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民间高利贷盛行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资金流向、农民负担及土地分配不均等方面,分析了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民间高利贷盛行的原因。并对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背景作了较全面考述。  相似文献   

8.
湖北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区。然而,首义之区的农村却没有因此发生根本变动。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湖北农村百业萧条,疮痍满目,农民群众仍然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核心。辛亥革命丝毫没有触动这个所有制。在北洋军阀统治下,“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女性戒毒群体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无法有效满足女性戒毒群体物质以及精神层面的社会福利服务需求.完善社会保护机制,扩大和加强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建设,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农村NGO对黑龙江省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不过,由于乡村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农村NGO自身的不完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尚未理顺等原因又决定了农村NGO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造成农村社会不稳定.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职能,拓展农村NGO发展空间;加强导向,大力扶持培育农村NGO建设;完善法律,保障农村NGO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