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学校教育对于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语言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被逐步建立起来.在当前云南边境地区特殊的社会形势下,有必要加强和调整跨境民族的学校教育,确立跨境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Phinney(1992)多群体民族认同量表和ValkKuar(2001)民族认同量表,以3905名云南跨境民族学生为对象,调查研究了跨境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问题。研究得出结论:(1)云南跨境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总体上都处于"比较认同"的水平;(2)云南跨境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都存在性别、地州、学历差异。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对于建构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正向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可以传播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有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少数民族进入公共领域.大众传媒对于建构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负向作用主要表现在:大众文化挤占了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渠道,如果没有必要的制度和法律约束,就会被分裂分子作为策划分裂活动的武器,其传播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造成冲击.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培养人们看新闻的习惯,通过多种节目形态传播主流价值观,加大地方媒体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力度,提高少数民族的媒介素养等方面来提高建构国家认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杨云  李晶  朱圆 《南方论刊》2014,(9):42-45
在跨境民族地区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到国家认同里,从意识上让更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本文针对跨境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分析跨境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形成,以及跨境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外生性、不稳定性、受国家政策影响等特点,基于跨境民族国家认同的启示,提出关注民生问题、制定相关政策、维护社会稳定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藏族大学生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西藏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藏族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国家稳定,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其自身成长成才,承担历史使命。藏族传统宗教文化、新媒体传播手段、民族分裂主义思潮都影响着藏族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为增强藏族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抵制民族分裂主义思潮的渗透,发挥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迁移作用,使藏族大学生自觉认同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6.
论云南跨境民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云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的分布和特点,揭示跨境民族的特征。作者认为,从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考虑,研究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的跨境民族,应着眼如下几个方面:①探讨跨境民族的族源和迁徙问题:②研究跨境民族的社会经济形态、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文化模式、宗教观念、价值体系和风俗习惯,探索哪些是整个民族都具有的“共性”,哪些是不同国度、不同条件下形成的“个性”,并进而展示跨境民族未来的发展趋势;③探索如何根据云南跨境民族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外同类民族的发展经验,制定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战略,加快他们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语言认同、民族身份认同、宗教认同和习俗认同四个方面对民考民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现状做了调查,发现他们对汉语的认同程度比较低;本民族身份认同感有所增强,国家认同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大学生一方面对本民族文化充满自豪感,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主流文化的认同趋势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8.
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跃 《学术探索》2009,(6):128-134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在云南沿边境地区逐渐兴起跨境民族子女跨国教育流动现象,跨境民族子女跨国教育打破了长期以来教育不出国门的束缚,出现云南沿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教育交流。对此,我们应加强国门基础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加强对跨境民族教育的全面研究,这对云南沿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文化建设和文化安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面对居住地主流文化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压抑与遮蔽,许多跨区域华人诗人采取了对抗性的写作姿态.在他们的诗歌中,他们通过再现式想象方式,揭示了居住地主流文化中塑造的中国形象的意识形态特性,表现了他们对故国家园的认同.这种认同,既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又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文化符号和文化精神.由此,跨区域华人诗歌在一代又一代诗人的辛勤拓展下,开始形成一个日趋广阔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0.
文化距离是各国不同文化特征的差异程度,它对跨境文化产业或公司人员的适应、跨境文化产业或贸易交易、跨境文化企业或公司进入模式的选择以及深层文化理论、价值观产生影响。地理空间的比邻、共同文化认同理念、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中国与东盟跨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和合作的基础。我国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与东盟跨境民族文化产业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