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乌克兰的一些城市(如:尼柯包尔、米里托包尔、基尔契)附近的草原上,常可见到人工丘陵——大型古墓。这是游居于黑海沿岸的古代民族斯基泰人的坟墓。斯基泰人信仰阴世,他们认为人死后又进入另一世界,照样要衣食住行。死人的墓中要葬进他生前的用品及金银珠宝,一般是武器、珠宝和金碗、银碗。另外还要修筑惊人高大的坟丘、高达20米左右。科学家发掘这些古墓,研究古代文化和斯基泰人的生活情况,获得了很大成果。约在2,800年前,武装的斯基泰部族从中亚侵入  相似文献   

2.
成珞 《世界民族》2003,(4):72-76
古代 ,在广袤的欧亚大草原上活跃着许多剽悍的骑马的民族 ,他们来自东方 ,能征善战 ,一路向西挺进 ,侵扰农耕民族 ,抢劫财富 ,占领土地 ;他们之间也互相征战 ,争夺水草丰美的草场、财富和霸权。这些民族中最大的、分布范围最广的就是斯基泰人 (Scythian)。斯基泰人 ,又译作西徐亚人或是斯奇提亚人 ,这是希腊人对他们的称呼 ,而他们根据国王的名字自称为斯科洛托伊人 (Skythai)。在大约公元前两千纪早期 ,他们就已定居在欧亚大草原中部的北方 ,公元前 8世纪末开始向西迁徙 ,进入小亚细亚半岛。他们参与了亚述、米底的争霸 ,因而从公元前 7世…  相似文献   

3.
澳门的“土生葡人”是澳门族群中最具特色的成分,其与澳门的历史关系最为密切,在澳门的族群地位最为独特。本文用族群的相关理论阐释澳门土生葡人的族群认同,既可以反映该族群的认同特征,又能体现族群认同理论的解释力。土生葡人的文化特征是其族群认同的基础要素,但土生葡人的族群认同更多地具有主观心理性。即使那些纯华裔血统的人,有的也自我认同为土生葡人,这是一种脱离了文化渊源的主观选择。族群认同与族群文化是互相关联的一对概念,二者在不同的场景下相互关联的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4.
蔗园人是汉族平话人的一部分,主要是由中原一带迁入广西境内的,由于这一族群特殊的迁徙历史,使得迁入后的这些汉族族群与当地民族、族群相比有了自己的特点,在笔者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笔者总结了蔗园人的主要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5.
族群认同的变迁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位于广西西南部边境村落的傣人和侬人,从历史上两族群之间界线明晰到今天的"傣侬不分",其族群意识的变迁深深烙上了现代国家话语的痕迹。同时,族群特有的内在文化认知作为一种排异的力量始终在发生作用。本文着力呈现国家语境下傣人和侬人的关系及演变,深入探讨现代民族国家如何通过自身的话语表述将不同文化特质的族群个体纳入到统一的政治和经济体之中,而当地的族群成员又是如何接受或拒绝这些表述的。  相似文献   

6.
云南空格人调查--以曼坝约村空格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刚 《民族研究》2003,(2):44-50
本文主要介绍生活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空格人(亦称呼人).空格人是中国尚未被确定为民族的一个族群,仅有1500人左右.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该州景洪市勐养镇曼坝约村的空格人为例,着重介绍了空格人的经济生活、社会习俗与观念以及其生存环境的变化.笔者所做的调查研究可以增加人们对这一族群的了解,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沈坚 《世界民族》2003,8(1):48-56
色雷斯人 (Thracians)麇集于巴尔干半岛东部一带 ,是活跃在古代欧洲世界的一个人口繁多的混合型民族集团 ,其形成时间极早 ,从公元前 2 0 0 0纪末至前 1 0 0 0纪前期起 ,始渐为外人所识。色雷斯人与其毗邻的希腊人 (Greeks)、马其顿人 (Macedonians)、伊利里亚人 (Illyrians)、斯基泰人 (Scythians,也称西徐亚人 )、萨尔马特人 (Sarmatians)和克尔特人 (Celts ,也称凯尔特人 )等族群一样 ,同属庞大的印欧语系民族 ,在古代即彼此间交往频仍 ,互有吸纳。笔者不揣谫陋 ,拟据所见相…  相似文献   

8.
苗族是发端于我国并逐步分布到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一个跨境族群,尤其是操川滇黔方言的"Hmong"人族群,在距今不到200年时间里零星地分布到了中南半岛各国;通过对该跨境族群的特征和表现所作的概括,分析了族群记忆在族群内部自我认同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使该族群最终走向心理认同上的聚合.  相似文献   

9.
平话人是汉族一个古老的族群,平话是汉族一支独特的方言.对平话人的研究语言学方面的成果较多,人类学方面的研究已经起步.对平话人的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将改写汉族在华南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0.
广西南宁市郊的"扬美古镇"是一个汉族平话人聚居的村落,民国期间曾是繁华一时的商埠.由于祖籍地的不同想象以及语言、经济生活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地人的族群认同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多重向度性.文章试图通过对扬美人族群认同现象的田野考察,分析其族群认同的特点及成因,进而探讨族群认同的实在意义.  相似文献   

11.
哈扎拉人是阿富汗第三大民族,具有蒙古血统,信奉伊斯兰教,属什叶派,由于在民族和宗教两个层面都属于少数族群,在近代以来的阿富汗历史上,哈扎拉人长期受到普什图人的压制,在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后,在新的权力分配格局、选举政治、来自外界支持等因素的作用下,哈扎拉人开始走向民族崛起之路,民族主义思潮也随之生长,这对阿富汗的民族关系和政治平衡造成了巨大影响。在未来,哈扎拉人的命运还面临着很多不确定因素,阿富汗安全局势的变化、民主制度退化的可能性、普什图人对这一现实的适应性以及阿富汗政府同塔利班达成和解的可能性都将给哈扎拉人的命运带来巨大挑战。为了使包括哈扎拉人在内的阿富汗所有族群都能共享和平,国际社会、阿富汗政府、普什图人、哈扎拉人及其他族群都需要付出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富川"梧州人"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川县"梧州人"是汉族的一个族群,其语言属桂北平话系统.文章以富川县木榔村为例,描述了"梧州人"的婚姻、丧葬、民居等风俗,并通过收集到的一些族谱初步探讨了"梧州人"的族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在甘肃省文县、四川省九寨沟县和平武县的白马藏区进行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白马藏人民间山神信仰及三个村寨的傩舞祭神仪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研究发现,白马藏人的民间信仰是其内部认同和外部边界的重要标志。但是这种族群边界是群体的一种主观建构,其策略是强化与其他族群的文化差异,消弭族群内部的文化差异。这种主观建构的事例说明,群体边界是变动的,族群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澳门土生葡人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即 :16世纪初期葡萄牙人与印度果阿人和马来西亚满剌加 (即马六甲 )人的通婚混血为滥觞阶段 ,16世纪中期到 18世纪为土生葡人在澳门多元混血形成的阶段 ,19世纪初至 2 0世纪中期为土生葡人在澳门进一步发展的阶段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土生葡人在澳门稳定发展的阶段。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澳门土生葡人是一个在体质风貌、地域、语言、风俗习惯、文化、宗教信仰以及族群心理上有鲜明特征的特殊族群。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族群 ,我们不应该回避他们的族属问题。只有正确地解决土生葡人的族属问题 ,确立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 ,他们的利益才可以从根本上得到尊重和保护 ,澳门才能稳定、发展和繁荣 ,澳门的特色才能保持、发扬和光大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广府人从迁徙之始到发育阶段、形成阶段的文化认同,以及从乡土性到移动性的文化认同。认为广府人作为岭南汉族中一个重要的族群,在其长达两千多年的从北向南的迁徙过程中,在变迁中文化蜕变,实现了新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人口大流动的趋势下,族群慢慢成为学术界一个流行词语,而少数族群与国族-国家共同体的建构则越来越紧迫,本文以泰国老族人和日本爱努人为例,来窥探这一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7.
汉族是一个族群结构复杂,人口居世界第一的民族,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对汉族的客家人、广府人、福佬人等族群有较广泛的研究,尤其是对客家人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热点。而主要分布在广西,少数分布在云南、湖南、广东,形成历史甚至比客家人、广  相似文献   

18.
中越边境布傣天琴文化变迁:喻天、娱人与族群标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以中越边境广西龙州县金龙镇板池屯等地的田野资料为例证,描述了布傣人的天琴文化由喻天到娱人,再到族群标识的变迁历程,并就族群标识的文化意义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某种实物或符号成为族群标识后,不仅能够进一步明晰族群边界,而且因其可展演性及随之而来的利益,还可能导致对族群标识的掠夺或垄断,引发族群内外的矛盾冲突.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影响民族文化的共同享有性.  相似文献   

19.
族群是在跨文化的边界中相互交融、相互对话而产生的群体。由于生态环境的置换,族群认同的核心内容语言、信仰、生计方式随之发生变化。湘西地区的瓦乡人长期在苗族与汉族之间的崇山峻岭与溪流水域中迁徙,其语言表现为佶曲聱牙的非苗非汉的混合语言,其生计方式也由农耕方式发展到捕鱼、淘金、运输等多业并举,最能体现其族群认同的宗教信仰盘瓠崇拜的内涵也发生变化,呈现出儒释道多神混合的形态。湘西地区的瓦乡人族群认同变迁的个案论证了在跨文化的互动与对话中生态环境的置换是族群认同变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现状的角度,通过描述宾阳人三大族群壮族、"本地人"和"新民人"互动的局面,和其结果形成的对"宾阳人"身份的共同认同 ,概括出"宾阳人"鲜明独特的人文特征,力求澄清对"宾阳人"的偏见和误解,更好地理解宾阳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