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经济学研究目前出现在抛弃"苏联范式"的同时,照搬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的倾向.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假设条件与我国经济实际存在重大差异,实践也没有证明其是最好的研究范式、对研究我国的经济现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不能照搬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式".应该有经济学研究的"中国范式"并剖析经济学研究的"中国范式"构建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西方主流法经济学在不断地寻求和选择不同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作为其基本的技术方法或技术模式。从构造范式发展的整体历史过程来看,西方主流法经济学依次形成、并实际使用着四种不同的技术方法或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3.
马涛 《南都学坛》2012,32(6):112-115
学术界关于"凯恩斯革命"与主流经济学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认识,并常有"凯恩斯革命"是对传统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否定的提法。实际上,"凯恩斯革命"对主流经济学的范式作出调整是出于时代的需要。它修正的仅仅是与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相抵触的部分前提假设(操作范式),并未否定西方主流经济学硬核中的观念范式和规则范式。"凯恩斯革命"是西方经济思想发展中一次重要的范式转换,它将传统主流经济学完全理性经济人的前提假设调整为未来是不确定的有限理性假设,并以此调整后的假设作为其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前提,演绎出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这三大心理法则,创建了"有效需求不足原理"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凯恩斯革命"不仅使当时西方主流经济学完成了从微观向宏观的飞跃,而且将古典经济学的货币与实物经济的二分法融为一体,形成了货币与经济一体化的现代宏观经济学模型体系,开创了宏观经济学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4.
由于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放缓,加之以共建“一带一路”为代表的中国发展范式与当今世界西方主流范式正处在转换之中,国内外一部分人出于各种目的唱衰中国经济、看空中国股市。以分工为核心的中国范式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优于现存西方主流范式,其集中体现为“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成为我国经济与股市的新支点。  相似文献   

5.
法经济学是一种全新的法学分析框架和理解系统,以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法律的经济分析是目前法经济学的主流分析范式.法经济学主流分析范式将经济分析方法引入对法律问题的分析,丰富了法学的研究方法,但在做出贡献的同时,主流法经济学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批判与质疑.因此,在对主流法经济学反思的基础上,应对其做出修正与拓展.从现实主义视角出发,法经济学主流范式应从思维方式、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假设前提、价值观等方面做出修正与拓展.  相似文献   

6.
目前的国际私法经济分析沿用了法律经济分析的主流范式,然而主流范式自身存在着“价值取向单一”、“忽略历史方法”等弊端。而国际私法经济分析的综合范式体现了抽象演绎法与历史归纳法的综合、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的综合以及法律经济分析主流分析工具和非主流分析工具的综合。国际私法经济分析的综合范式更适合对国际私法进行深入的历史考察,有助于寻找国际私法的理论核心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组织学的旧范式和复杂新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组织哲学的视角,按纵向时间序列探索了组织学范式的发展和演进,结论认为:组织学关于机器、人和一般系统的组织哲学属于牛顿旧范式,存在诸多的缺陷和不足,导致当前组织学主流与反主流的对峙。组织学要走出这一困境,必须借鉴复杂科学,形成组织学的新范式——复杂范式,它有着不同于传统范式的组织哲学、方法论和范式特征,应该是当前组织学的替代性范式,是组织学未来的主流范式。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传统的苏联范式、主流的西方范式,还是试图把二者调和起来的折中范式,都不能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学范式.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根据科学性、适应性和综合性的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以中国问题为导向,广泛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努力构建现代中国经济学的科学范式.  相似文献   

9.
组织学的牛顿旧范式和复杂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组织学的哲学、方法论、理论及其应用 4个层面切入 ,认为前 3种组织哲学属于组织学的牛顿旧范式 ,存在诸多的缺陷和不足 ,导致当前组织学主流与反主流的对峙。我们认为 ,组织学研究要走出这一困境 ,必须借鉴复杂科学 ,从而形成全新的组织学新范式———复杂范式 ,它有着不同于传统范式的组织哲学、方法论和范式特征 ,应该是当前组织学的替代性范式 ,组织学未来的主流范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历史的和比较的方法,从对比中西方科学家角色的形成过程入手,具体分析了中西方科学家角色的社会定位问题;并从社会学角度揭示了中西方科学家角色定位不同的社会根源,阐明了比较中西方科学家角色的社会定位所产生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女性科学家的科研风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家和艺术家一样,在进行科学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浓厚的个性品质。女性科学家作为一个群体,具有区别于男性的独特的研究风格。文章通过分析女性科学家科研风格的共性特征与几位杰出女性科学家独特风格的表现,揭示了女性科学家风格的优势和劣势,旨在强调女性科学家不仅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更要形成顺应时代潮流的富有创新的科研风格。  相似文献   

12.
联系农科专业实际,对农业科学工作者在整个科学研究活动中需要遵守的科研道德,科研道德系统及其层次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论述。力争对规范农业科学工作者的行为准则,促进农业科研工作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奖自1901年设立至今近一个世纪,有700多位科学家摘取这一桂冠,却没有一位中国人获此殊荣。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层面分析,由于中国与西方各国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结构,所以在思维和认识方式上便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缺乏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 ,是消化吸收技术的能力不强。究其原因 ,就在于中国企业缺乏引进单项专业技术的能力 ,因此难以对自己的产品实施改进。中国的科技部门 ,特别是从事应用开发的科技部门 ,则是以专业为主线来组织研究开发的。在这种情况下 ,科技界和企业界难以对接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必须建立以柔性人才管理制度为特点的综合研究单位 ,以便对各专业技术单元进行综合 ,使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对破坏力巨大的地震的预测、预报,既是地震理论上的难题,也是技术上、实践上和政治政策上的难题。在我国曾有过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人为因素不能回避的惨痛的教训。在学术上存在着地震不可预测预报与地震可预测预报的尖锐争论,而这种争论又因为掺杂了政治上的因素而变得更加微妙、复杂、纠缠不清和难以深入,也制约着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地震不可预测预报论是目前的主流观点。不可预测预报论与可预测预报论的学术立场分歧也必然延伸到人们的防震减灾的社会实践当中。六十余年来,可预测预报论者积极进行预测预报上的学术创新,先后诞生过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翁文波的信息预测理论和天灾预测法、耿庆国的旱震关系理论、钱复业等的"潮汐力谐振共振短临前兆模型"、钱学森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论"与"定性与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等等理论和技术成果。可预测预报论突破传统科学的还原论思维模式,积极发展现代系统论的思维模式,并挖掘中国古代传统科学中的一些要素和整理利用中国古代积累下来的对自然灾变观测的丰富资料,进行理论创新,并在地震预测预报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仍然克服不了种种理论的批判和质疑。尽管如此,可预测预报论者仍坚信如果能更好地克服思想上、体制上的障碍,中国地震预测预报科学研究工作者能创新出一种"半经验半理论的系统科学方法"的地震预测预报理论,在该领域为人类的科学进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的两种科学活动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科学体制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同时起步。与近代英法两国科学体制化时期的情况相类似,五四时期中国也出现了以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为主体的科学活动:科学家的科学活动和人文学者的科学活动。两种科学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交叉,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中国现代科学史和思想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人文品质与科技创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教兴国"的今天,科学与科学探索获得了空前的重视,但是对于科技发展和创新范式我们要注意本质主义思维的影响,本质主义思维在科研体制中容易出现明显的功利态度。为了避免科学发展陷入"文化分裂"状态,科技创新既要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也要内涵科学家的自由探索,在当代知识分子的创新活动中需要强调科学精神中的人文品质。  相似文献   

18.
科学革命与科学共同体中的科学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恩注意到科学革命的过程伴随着科学传播模式的深刻变革。他认为科学革命不仅产生了一种新的知识和获得这种知识的新方法,而且也产生了提倡、记录和传播这种知识的新的机构—科学共同体,使科学家的研究活动越来越依赖于众多的科学传播媒介,如专业期刊、各类会议以及私下的电话、通信等。因此,科恩特别强调科学共同体在科学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信息网”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医也是一门科学。中医学采用的是以有限地使用分析思维方式的前提下,对整体思维方式的彻底贯彻的思维方式。在理论的构建上,中医学可提出一种假设,即人的身体状况分为“三态”:真态、常态和病态。而把研究重点放在真态和常态之间,以获取中医学在当今世界医学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教育理论的科学观基于对中国传统语文的深刻认识。据此他倡导语文教育应该以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终身以之"的习惯为主要目的,强调学科的"言语"本位和运用的特点,并对语文教材科学化序列的构建,具有民主色彩的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行了具有开拓意义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从而以科学为导引奠定了现代语文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