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政治追求是贯穿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进程的一条鲜明线索.茅盾一生的文学批评活动恰好提供了中国现代"主流"批评生成演化的个人证词.在文学与政治、个人与集体、权力意志与个人思考之间,茅盾一直处在不断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中,他的批评成果不仅表现了一代知识分子不断选择、不断徘徊、不断矛盾的心路历程,也显现了"主流"批评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2.
<正>网络文学批评能否"入史"与网络文学本身能否进入文学史的论题逻辑一样,都要取决于网络文学在这个时代文化语境中的功能作用、它们自身的发展水平,以及对其史学依据合法性的观念体认。时至今日,当体量巨大、传播广泛的网络创作与风生水起、备受关注的网络文学批评一道走进人们的视野,建构网络文学批评史是否能赢得其必要性与可能性,尚需要从观念逻辑、本体依据和史学价值上考辨其持论基础。一、网络文学批评史的观念逻辑  相似文献   

3.
禹建湘 《求是学刊》2016,(3):112-117
<正>我国的网络文学已然成为一种世界特有的文学奇观,这种奇观表现为网络作品的浩瀚与种类的繁杂。这种特有的网络文学奇观,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网络文学批评,诚如黄鸣奋指出的那样,我国以网络文学为批评对象的论著(印刷版)  相似文献   

4.
<正>●主持人话语:当体量巨大、传播广泛的网络创作与风生水起、备受关注的网络文学批评一道走进人们的视野,史学反思就成为网络文学研究观念蓄势与学理生成不可或缺的思辨立场。基于此,网络文学批评能否入史、如何写史,就不再是一个虚设命题,而是一个期待理论逻辑延伸的有效言说。本组的几篇文章就是基于这样的学术背景所做的初步探索。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批评史的建构逻辑》一文认为,网络文学批评能否"入史"要取决于其在这个时代文化语境中的功能作用、它自身的发展水平,以及对其史学依据合法性的观念体认,以此确认建构网络  相似文献   

5.
李星的文学批评走过了这样一段路:从政治社会批评到用历史文化心理批评。这种过渡,更贴近文学创作规律。李星的文学批评理论是以现实主义文学观作为指导和基础,吸收了新的文学思想与批评方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基础——历史文化心理理论。  相似文献   

6.
白劲鹏 《求是学刊》2007,34(1):118-121
目前盛行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其实并不是“文学批评”,因此,至少在现阶段,我们应该慎用这一所谓批评方法。“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之所以不是“文学批评”是因为它缺少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特征。在批评实践方面,女权主义批评没有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实际上是将文学重新变为哲学或政治的奴仆,本质上是文学理论的倒退。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形态具有针对现实和中西理论整合与重构的特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文学批评出现了“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倾向。而加强原创精神和理论创新是建设中国理想形态的文学批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文学作品内涵关系、外延关系两个方面,将文学批评概括为四种基本形态:即本体阐释批评、考证批评、体验批评和社会文化批评。并认为文学批评界各种批评方法、模式虽名目繁多,层出不穷,但从文学批评的基本形态上来说不外乎是这样四种,或者是四者的穿插交织,各种批评方法,模式都可纳入这些基本形式中来考察。在对这四种基本形式进行了具体阐述之后指出,将文学批评区分为几种基本形态来考察,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认识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之间多层次多侧面的本质关系,从而使文学批评起到更切实更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赖大仁 《求是学刊》2014,(1):117-125
文学批评的根本特性是文学评价,而文学评价则关乎价值立场与价值观念。文学的价值内涵丰富多样,文学批评的视角及其价值观念也同样是多方面和多维度的,其中主要有审美价值观、社会历史价值观、人性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等,由此构成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念系统。在当今社会文化变革的语境中,当代文学批评所面临的不只是批评方法创新的问题,更有批评价值观念变革带来的现实挑战。有必要从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对文学批评价值观念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及现实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语:文学批评是针对文学现象的评说,它同文学创作同样古老.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分析总结,同时又影响文学创作的发展,二者相互依存,互动存在.文学批评有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等几种基本类型.批评理念的变化、批评视角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批评方法;对同一文学作品运用不同批评方法亦会得出不同的评判.  相似文献   

11.
黄晖 《阅江学刊》2013,5(2):126-130
王国维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率先打破中国传统学术中索隐、考据等旧的研究范式,彻底改变了以往《红楼梦》批评研究畏葸不前的局面,将叔本华的悲剧思想运用于文学批评,为中国文学批评引入了西方哲学理念,建构了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学批评缺乏思辨的抽象概括能力的状况。但《(红楼梦)评论》毕竟是王国维尝试性的论著,其美感的凸显与意义的揭示也表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这或许与他急于开拓一条批评之路的时代使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学的问世不仅极大改变了文学的写作生态,改变了文学文本的存在形式,也改变了文学传播、阅读以及批评的原有格局,而且对传统文学的发展与存在也产生了诸多具有实质性的影响。网络文学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其文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把互联网自身的技术特性简单等同于网络文学的特征;对网络文学的理解依然存在认识误区;未能真正区分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的基本特征;未能从理论上真正厘清网络文学文本与传统文学的根本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零度的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 ,它由对文学作品的关注转向了对读者的关注 ,接受批评或读者反应批评成为了取代文本批评的一种新的批评模式。本文认为 ,接受批评理论的提出源自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源自于文学批评想和文学作品“平分秋色”的一种雄心 ;另一方面则源自于批评家对读者的一种理想化设定。其实 ,应该看到 ,不惟 2 0世纪的文学批评想和文学作品“平分秋色” ,历史上也曾有过文学家向文学批评领域拓展的渴望 ;而接受批评所设定的理想读者也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的假设。文章认为 ,由于读者层次和作者层次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 ,读者对文本的批评往往是“情结”的批评 ,而不是“情境”的批评 ,从而就造成了文学批评中的附会和牵强 ,这在文学批评的历史实践中是屡见不鲜的。为此本文提出 ,要提倡一种零度的批评 ,所谓的零度批评就是指批评者在进入批评时要把自我原有的意识、观念或思维模式都搁置起来 ,使自我处于一种零度意识、零度观念的状态 ,以一种纯净的心境走进文本世界 ,其目的就是要还原出文本的原意。  相似文献   

14.
技术与市场的双重催生,让我国网络文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产与人气.作品海量、类型写作、影视改编、互动交流、全版权、反盗版、去草根化、网络批评、排行榜及网络语文等关键词,大抵可以表征当下网络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5.
赵慧平 《求是学刊》2005,32(2):103-108
事实上 ,文学批评始终作为文学的一部分在文学中存在着 ,只是它有着“在文学中存在”的独特方式。创作与批评两者外在并立的形态是在与文学创作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种关系才是“文学”被确认的前提。研究文学批评的存在问题 ,是文学批评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特里·伊格尔顿(1943-)是英国新左派文艺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英美文学界的新一代代表。虽然他的批评观点尚处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形成自己的系统批评理论,但已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近年来,他还注意从各种流派中汲取营养,特别关注文学批评理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他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学原理引论》等许多著作中,力图对文学批评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以及当代西方各种文学思潮,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在英美批评界别树一帜,反响甚大。本文就唯物史观与文学批评、文学的倾向性以及反映论等问题,对伊氏的观点略作评述。一、唯物史观与文学批评作为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的显著特点在于自觉地运用唯物史观来解释种种文学现象。这是他的文学观的基石。基于此,伊格尔顿  相似文献   

17.
本文力图克服以知、情、意三分法研究问题所产生的弊病,从人类总体、社会历史、个人心理的有机结合和主体与客体的完整统一中讨论文学批评意识的内在机制及其同社会的批评交际活动的关系。作者认为文学批评是内在于感性的理性活动,包容着非理性与超理性,是由象征的领悟与印象,无言观照与完满意象,自觉认识与逻辑意象所组成的动态系统。这三大形态互相衔接又彼此渗透,在各自内在与相互间的冲突中必然地变化发展,组成了螺旋向前的无限循环往复的系统,规定着文学批评永无止境的特点。在社会历史的制约和它自己内在矛盾的推动下,文学批评意识经过历史化与逻辑化的过程,意向文学批评的客观对象,由此个人的批评积淀、巩固、呈现于社会的文学批评史中,获得客观性与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访聂珍钊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能混淆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与文学作品之间的主次关系,忘了理论和方法是用来研究文学的这个根本目的黄开红(以下简称黄):聂珍钊教授您好!您近几年来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您谈谈最初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提出这一文学批评方法的?聂珍钊(以下简称聂):关于这个问题,我在论文《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5期)以及其他一些论文中已有论述。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第一个原因是出于对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脱离文学批评实际的现状的忧虑。从20世纪90年代到目前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  相似文献   

19.
不断历史化──文学批评的历史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化,在文学批评中是指发掘出作品的历史因素,它是对形式主义文 论强调文学“共时性”的反拨。它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揭示过去作品在创作 时的历史语境,二是重构在当代创作中包含的历史传统,三是要在文学批评中体现出一 种历史过程性的观点。 不断历史化是文学批评面临的任务,也是它在批评中应采用的方法,更是文学批评 中贯彻的一种精神。文学批评与批评的对象都是处在历史的流程之中的,它必须在历 史流程中追溯过去,展示前景,从中找到它在现时维度中的合适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20.
覃承华 《学术交流》2023,(3):167-179
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出现,既与当时语言科学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也具有文学自身发展的深层原因。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理论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模仿论”。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他所著的《诗学》是第一部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专著。《诗学》中的相关论述或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理论来源。作为近现代以来的第一个文学批评理论,俄国形式主义主张将语言学的相关方法用于文学批评实践,强调将文学的语言“形式”作为研究重点,以此分析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文学性”。这种方法论的理论来源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言词的相关论述是密切关联的。因此,《诗学》的这些论述本质上为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