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杨丽 《求是学刊》2015,(1):37-42
《启蒙辩证法》作为对启蒙理性进行批判的理论表达,已成为经典文本。作为这一文本的效果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哈贝马斯认为《启蒙辩证法》对启蒙理性的批判只不过是一种总体性的意识形态批判,必然会陷入"施为性矛盾",最终会瓦解社会批判的规范基础。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一直被奉为启蒙思想家对启蒙的经典定义.因此,后现代主义对启蒙的批判往往把矛头指向康德的这篇文章.事实上,康德的启蒙观必须在启蒙运动的问题情境中,并结合他的其他著述才能获得完整的理解.康德将启蒙置于人自身的理性自决的前提之下,强调理性实践运用的自由原则,从而使其启蒙定界获得了革命性的内涵,显示了植根现实的强烈的政治批判和宗教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3.
曲达 《学术交流》2013,(2):18-20
启蒙运动是西方历史上的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有着鲜明的反对宗教神学、高扬人的理性的立场。马克思曾深受启蒙精神的影响。后来随着马克思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他逐渐转向了对启蒙精神的批判。无论是启蒙精神带来的政治解放或自由,还是这一理论所倡导的人类理性,看似与启蒙精神决裂,然而马克思本质上仍是启蒙的,他从未否定启蒙运动的最终目标和价值评判标准,只不过他对启蒙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比原本的启蒙意义要更进一步。这种思想上的变化展现出的正是马克思所发现的新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4.
针对要在当代中国进行以后现代主义为背景的"新启浆"观点,本文简要论述了对启蒙之真实意义与普适价值的理解,指出应把反思启蒙在西方社会以及在中国现当代社会中所导致的弊端,与继承发扬启蒙的合理思想与精神区分开来,要反对整体化筒约化和一般化抽象化的方法,从现实的历史语境出发,看待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启蒙这个问题.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仍然需要科学理性、市场经济,个性解放和人权,自由、平等、正义、民主、法治等西方启蒙思想中具有普适价值的精神和内容.并以高等学校为例,着重分析了思想文化层面的启蒙所应特别担当的艰巨任务和可能体现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的解放及其现代化--20世纪中国文学启蒙主题寻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危机感”驱使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启蒙主题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晚清时期的政治化启蒙、人的解放与民族解放并重的五四启蒙、启蒙与反启蒙语境双重并置的新时期启蒙。其中 ,晚清启蒙因其时限的短暂和主题的尚待深入而被视为五四启蒙的序曲———“前五四”时期。至于新时期启蒙 ,它在承接五四启蒙的理性启悟、人的发现和角色认定等特质基础上 ,亟须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将理性的偏执与傲慢考虑进去 ,及时吸纳反启蒙的宽容、多元品格 ;二、针对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对人文理性的挤兑 ,要高举“批判”的武器 ;三、要调处好知识分子的拯人与拯己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从1.启蒙的定义:人类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2.启蒙的主体与对象:人;3.启蒙的依据:理性;4.启蒙的方式:批判;5.启蒙的前景:一项未竟的事业等五个方面希冀对康德的启蒙批判作出厘定和梳理。在行文过程中,本文还以福柯的启蒙批判为参照体系,以期对康德作出更为恰切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近代以来由启蒙所带来的各种悖论问题进行了重新反思,并对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福柯、德里达等哲学家的相关思想进行了梳理、比照和批判性的检讨,指出其各自得失,提出在伦理实践的层面上寻求走出启蒙困境的道路,从而避免对启蒙进行二元论解释.文章试图以卢梭晚年的思想和生活为例来重新理解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审慎"的"实践智慧",用以发掘我们这个时代的"启蒙"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福柯对"什么是启蒙"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表征了启蒙的时代内涵和意义。后现代性由启蒙所塑造,作为一种批判的哲学态度和气质,后现代性同启蒙的批判精神相一致。福柯运用考古学的方法、系谱学的批判,突显启蒙批判的肯定性意义,从而把启蒙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二者关系的探讨,可以发现面对同样的启蒙哲学的遗产和时代问题,马克思选择了和其同时代的哲学家不同的哲学道路,即以“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使命,争取全人类的解放。早期马克思对启蒙思想的超越可归结为:对自我意识的超越即从理性自由到人的自由自觉;对政治自由的超越即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对作为理性表征形式的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康德以理性作为启蒙的核心,并把启蒙和人的自由解放联系在一起,开启了近代启蒙哲学的先河。但他没有找到理性的合法化依据,并笼统地谈理性,因而其观念自身包含了不可克服的矛盾。自康德以降的一代代思想家们在不断地对启蒙观念进行批判反思,对其修正、丰富和发展。霍克海默将启蒙观念泛化,指出启蒙具有自我否定和自我摧毁的特性,以此提出了他的启蒙辩证法,具有一定的建设性的意义,但他过于强调否定的方面,带有了自我消解的特征;福柯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成果来谈启蒙问题,虽然他有将启蒙和现代性割裂开来的倾向,但他强调启蒙与历史当下性的必然联系,并把启蒙归结为一种哲学气质,即它的批判性。从康德到霍克海默到福柯,启蒙观念辩证发展代表着人们对现代性的反思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了一种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思潮不同的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后人学话语。他们在著作中批判了作为传统人本主义理论基石的启蒙精神人类中心主义和理性支配论。文章通过对《启蒙辩证法》的分析,认为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指出启蒙理性在推进物质生产力极大发展中显现出自身的两重性,即解放与奴役时,第一次开启了一种后现代和后马克思倾向。  相似文献   

12.
作为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启蒙特征和意义.在早期启蒙思想家之中,黄宗羲对"君为臣纲"的批判尤其引人注目,成为早期启蒙思潮的亮点之一.从揭示君主的起源入手,黄宗羲指出君主的职责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秦后君主背离了这一初衷;在此基础上,他指出现存的君臣关系从同为天下服务的同事关系异化为主仆关系,并为改变这种关系提出了限制君权的方案.黄宗羲对"君为臣纲"的批判使君主的权威遭到了打击,并且直指古代社会的价值核心--"三纲",具有不可否认的启蒙意义.另一方面,他对"君为臣纲"的批判具有不彻底性,是在肯定君主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求是学刊》2017,(6):8-16
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分析了启蒙和信仰之间的关系。按照黑格尔的分析,当启蒙批判信仰的时候,启蒙和信仰在意识上结构是一样的,因此启蒙批判信仰实际上是启蒙的自我批判,但是启蒙认识不到这一点,这是因为启蒙误识了自己。而启蒙对于信仰的批判导致了精神失落。它把有用性作为基本概念,在有用的世界中,手段被排除在目的之外,有用性全凭主观意志来确立。在这里个人的意志自由被确立起来了。而个人的意志自由是与一切社会组织形式相对立的。自由意志和社会组织的对立最终导致了恐怖。启蒙理性实际上是工具理性,被工具理性充实了的人是不会考虑真理的,他们所关注的只是有用性。这种只关注有用性的人也是乐于成为工具的人。这种人就是极权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启蒙辩证法是20世纪西方思想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西方文化的思索和批判。他们认为,启蒙并没有实现其最初的愿望,即带给人类自由和理性,反而使人类堕入新的桎梏和野蛮中。作为西方文化一部分的西方艺术的发展在启蒙时代同样也展现了这种辩证法,启蒙既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同时又使艺术陷入新的桎梏,艺术在启蒙中既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同时又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危险,艺术史的这种矛盾引导我们具体而辩证地思考启蒙以来的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代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上帝的光环被打破,启蒙理性给予人类极大的对于进步的信心。但是,于此同时,工具理性取得了自律性,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占据了上帝原来的位置。对于启蒙运动以及其现代性语境背景的反思,推动了当代哲学的发展和进步。本文通过对现代性弊端的揭示,在论述启蒙运动与现代性一致性的同时,对启蒙运动与作为进步观念的启蒙加以区分,把近代启蒙运动作为启蒙过程的一个阶段加以理解。在此基础之上,以是否在肯定进步观念的前提下批判现代性为依据,划分两个理论阵营,希望能够在启蒙的背景下为理解当代哲学发展提供新的角度,并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五四启蒙的困境:在历史与价值之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从现代化历史语境中启蒙内在的价值冲突,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固有思想矛盾以及启蒙嬗变的内在思想原因。作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未完成的现代性启蒙。它奠定了中国文化转型的现代方向,但却徘徊于文化与政治、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而未能完成现代性的价值整合。启蒙的仿徨与蜕变,固然有其外在原因,如民族危机亟迫的严峻历史环境,欧战凸显的西方文明的危机,苏俄的崛起所导引的社会主义风潮等等。然而,启蒙思潮内部之历史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歧异,则是其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启蒙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一个重要思潮,在启蒙的视域中考量卢梭与马克思的承继关系,能够彰显两者在思想上的承继关系,并凸显他们对于启蒙超越的不同维度.卢梭和马克思都对启蒙精神进行了反思,并通过不同的路径实现了对于启蒙的超越:卢梭在政治学语境中实现了他对于启蒙的批判,提倡公意,追求良知、道德自由;马克思则在经济学语境中实现了他对于启蒙的超越,把启蒙问题转化为了“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问题,并在对于资本逻辑的批判中塑造了一种新的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18.
对于启蒙反思和现代性批判这个我们时代不可回避的问题,不同的学术传统具有不同的回应方式."第三代新儒家"从构建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具有极大包容性的新人文精神出发,发掘儒家文化传统对于解决人类当前困境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则立足于中国的当下现实,审慎地看待启蒙反思和现代性批判,并出于文化安全的考虑,对儒家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的相关性提出全面质疑.  相似文献   

19.
张光芒 《学习与探索》2001,1(3):102-108
在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框架中,救国、立国是一个似乎永远"在场"而又被抛弃的"上帝","立人"才是其思想建构的逻辑基点.立人的命题不但意味着从国民性入手进行启蒙的工作,同时又逐渐拓展到这样的深度达到能够超越一切羁绊的、真正自由的和理性的个体,即实现一种自律的创造的生命自我.这一过程蕴涵着中国现代启蒙文学思潮不断深入的独特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20.
宋喜坤  张丽娟 《学术交流》2012,(12):192-196
发生在1946年的东北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一场新启蒙运动,是五四启蒙、30年代新启蒙、延安革命启蒙后的又一次思想文化启蒙运动,是对五四启蒙的隔代回返后的继承。哈尔滨《文化报》倡导的新启蒙实践作为东北新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上表现为五四启蒙,在思想上表现为民族的思想和鲁迅精神的双核心,在哲学上表现为内外双线的双轨道启蒙。在这种文化、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文化报》新启蒙实践以其合理的方式解决了"启蒙"和"救亡"之间的历史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