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张玉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3):69-73
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是柴科夫斯基根据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改编创作而成,是柴科夫斯基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深刻剖析了歌剧《奥涅金》的内容结构,通过悲剧性、抒情性、民族性三个层面对歌剧的主题进行了细腻的分析,并且对代表人物奥涅金、塔姬雅娜、连斯基等人的价值意义做出了评价。歌剧《奥涅金》的音乐,浓厚、炽热、震撼人心,展示出一种幸福的理想被残酷的社会现实所毁灭的悲剧。对柴科夫斯基的个人生活和丰富情感进行了十分必要的联系,反映出柴科夫斯基个人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2.
论歌剧声乐文化艺术的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健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6):117-119
歌剧是综合音乐、戏剧、诗歌、舞蹈等艺术,以歌唱为主的音乐戏剧形式。由于歌剧的综合美感与声乐演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歌剧又被称为歌唱的戏剧、声乐的戏剧。本文首先阐述了歌剧中声乐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体裁,进而探讨了歌剧演唱与歌剧“综合美”的关系,以期读者从歌剧声乐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对歌剧声乐艺术的审美。 相似文献
3.
黄常虹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80-82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音乐戏剧艺术 ,它融音乐、戏剧、舞蹈和舞台美术于一体。歌剧的主题思想、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都是通过演员 (包括乐队 )的舞、演、唱 (奏 )艺术所塑造的音乐戏剧形象而展示出来的。歌剧艺术具有高度综合美的戏剧性、音乐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周晓梅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9-71
本文借鉴了前人演唱莫扎特歌剧的成果,分析了莫扎特歌剧创作的主要特点。本文以为演唱莫扎特歌剧时必须把握这些特点,领会其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5.
许贻斌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2-63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以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深沉的悲剧意识、崇高与荒诞并存的艺术风格、多变的叙事技巧、史诗般的格局等审美特点,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享有重誉。 相似文献
6.
莫扎特歌剧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燕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23(4):97-98
莫扎特的歌剧是音乐与戏剧完美结合的艺术,它以人物塑造为中心并蕴含着人道主义主题和民族文化的底蕴。 相似文献
7.
吴超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5):77-81
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不愿与封建统治者同流合污,又无法融人人民,终日无所事事,也是一个“多余人”。他与奥涅金都产生于新旧文化剧烈冲突的时期,这证明“多余人”形象的产生与一个民族文化的嬗变密切相关,“多余人”这一文学现象具有世界性;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作家情感经历的投射,所以吴敬梓也是一位思想上的先觉者。同时,杜少卿与奥涅金又有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指出了艺术形象各自的民族性、时代性。 相似文献
8.
《九歌》作为南北合流的产物,其合流方式和具体表现与《离骚》和《九辩》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情上的哀而不伤,二是形象上的清秀健美。这种合流是深层次的审美意趣上的合流,抓住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九歌》。 相似文献
9.
杨丽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2):266-268
歌剧与交响乐是一个国家、民族音乐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国民艺术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艺术院系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课。然而,在音乐院系以往的课程教学中,对交响曲或其他大型乐曲的分析是比较多的,对歌剧的分析、学习却较少,甚至没有。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歌剧概论》课程的开设正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多渠道、全方位地去学... 相似文献
10.
邱欣敏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4)
达吉雅娜这一形象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对她的评价历来以赞扬为主。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即达吉雅娜与奥涅金心灵上的差距来重新审视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 ,并对达吉雅娜的形象与性格作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李祥林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1,(1):51-55
作为中国四大剧种之一 ,川剧一方面在整体神韵上继承并发扬着东方戏曲写意传神的固有模式 ,一方面又在巴蜀地域人文环境的熏陶中形成了自具个性的表演体系和舞台风格。本文从艺术家表演实践和符码化舞台时空入手 ,结合二度创作、表演程式、心象示现和时空处理四个方面 ,对川剧艺术的审美特色作出了自具心得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龚德全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51-56
拥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布依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演剧目。文章围绕题材、内容、人物等维度对布依戏剧目的审美蕴涵予以深入诠解,指出布依戏剧目均紧紧围绕布依族人的生存状况、生命价值而敷演,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人性复归”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3.
西南地区阳戏语体有叙述语体和对话语体两种主要形式.根据代言主体的不同,叙述语体又分第三人称唱述、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混合唱述、第一人称唱述三种语体形式.仪式性阳戏唱词的语体基本以诗赞体为主,对唱词句式结构的整饬性和韵律韵脚的严格性要求不高.阳戏说白部分因对话语境的不同而语体亦有变化.世俗性阳戏语体形式多样,有民歌体、戏谑体、盘歌体以及固定唱段的肉子及反复演唱的赋子等. 相似文献
14.
论新闻活动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则志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4):43-45
新闻活动的审美特性表现在它显在的社会功利性 ,美对真的从属性及流变中产生的美。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新闻 ,应重视美学的研究和应用 ,既写出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又写出有审美价值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5.
陈素娥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4):64-66
作为傩文化的孑遗,傩愿戏至今仍存活于湘西的僻域山乡,并以其活化石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湘西傩愿戏衍生于傩,经历了由驱鬼向酬神到娱人的演变,表演独特,唱腔优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戏曲理论批评之审美“趣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礼天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5)
以"味"论"艺"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的传统特点,但学术界主要对"诗味论"研究较多,而对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的"味"论涉及甚少。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的"味"论,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要通俗、有"俚趣",二是要有"境界(意境)"。本文初次从通论角度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的"味"论及其主要特点,做了一个总体性的论述,旨在分析戏曲理论批评著作中的"味"及"趣"之概念的审美内涵,分析戏曲"趣味"论与其"境界(意境)"论的关系,由此说明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家关于戏曲"美感"论的主要观念。 相似文献
17.
18.
蓝凡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1):20-25
摘要: 与其它叙事类艺术形式相比,电视剧呈现出一种线性的结构特点,即:横向的叙事结构,指电视剧的连续性特征;扁平的角色矛盾,指电视剧线性结构在人物关系设置上的体现;滚动的冲突铺陈和连环的悬念设置,指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物的矛盾纠葛“高潮迭起”,而每一集都是“请听下回分解”的“小收煞”。电视剧结构的这种线性特征既满足了其长度上的要求,也满足了电视剧观赏的审美习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