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根  刘田 《学术论坛》2012,35(9):44-47,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在文化层面的自我认同与确证。这一建基于社会历史运动规律和人类价值实践基础之上的自我建构过程,既具有文化自身发展的维度特征,又遵循价值生成、凝练、形成和实现的一般逻辑。经由观念文化载体生成了"公平正义、和谐文明"的价值取向;经由制度文化载体凝练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价值认同;经由社会文化载体形成了"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的价值共识;经由公共文化载体实现了"共同富裕、文化自觉"的共享价值。四大价值意蕴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群众性特征,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只有被人民群众所认同、接受,才能充分发挥其引导和规范作用,真正成为具有普遍性、长期性、稳定性的价值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必须努力探索社会主流价值观赢得社会公众广泛认同的一般规律,才能提高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和践行程度。  相似文献   

3.
刘泾 《天府新论》2010,(5):113-117
公民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基础上的现代文化,它标志着人由自在自发的自然状态走向自由自觉的主体存在状态。公民文化具有以下特征:公民文化宣扬人格独立的民本思想,崇高多样性、宽容性的时代精神,强调平等的政治参与。公民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公民文化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导向和理论基础,公民文化的健康发展是核心价值体系达成共识的文化基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民文化发展的方向,不断提升公民文化的人文精神,并通过发展公民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整合力、凝聚力。只有二者相互融合互动,整合协调,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从而形成各阶层和各利益群体的广泛认同的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涉的不仅是一个政治认同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建问题。即是说,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大众化的方式使其得到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同,并内化到中华民族现代文化中去,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分。这既使中国的现代文化具有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明确的价值取向,又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重构起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中国人的现代思维和时代理念,实现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进而以文化认同坚实政治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发展与推进,是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和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文化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让民众认同与接受,并指导其现实生活,成为民众生活的价值基础,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三纲五常"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有一个长期酝酿与论证的过程。"三纲五常"从提出到确立为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其中的关键环节是董仲舒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对其进行形上论证。因为这种形上论证不仅赋予了"三纲五常"以新特质,也为"三纲五常"最终被确立为核心价值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阴阳五行对"三纲五常"的论证可知,核心价值之为核心价值的理论基础,是经过来自天道和人性的本源性论证,赋予它神圣性、恒常性、普适性、整体性和可行性等新特质。这种形上论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启示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形上论证需要思想家与政治家的通力协作,需要将论证基于社会现实又能上达于信仰,需要在理论阐释中涵括践行说明。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6,(6):106-111
法治认同实质是一种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文化心理基础。当代公民法治认同的现实基础在于认同是一种利益期待,法治为公民提供一种正当、现实的利益保护。法治树立权威的正当性基础在于民众对法治的内心响应与理性权衡,法治凭依政治属性和政治向心力能最大化凝聚人心、形成共识、树立权威。法治政府权威提升既需要一种内在的情感认同、价值引领,更需要一种外在的实践规范、制度保障;先立法、后行为成为一种法治常态与法治认同,为提升法治政府权威打造了畅通的制度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强大的整合力,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整合力、价值整合力和社会整合力三个层面,而社会整合力的发挥必须以文化整合力和价值整合力的发挥为前提。作为文化的“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实质上是一种更多体现在文化、价值、精神层面的“软整合”,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力的发挥,就是要在引导社会成员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认同和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凝聚各方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最终实现社会整合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先生在其著《中学修身教科书》系统阐发了其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主体责任观:社会应极力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即生命、财产、名誉,这应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人对社会应该尽的基本义务是"博爱与公益""礼让与威仪",其概括精准、分析透彻、科学合理,具有很高的思想、学术价值。对于我们当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共识和道德观具有重要启迪:第一、文明社会必须坚持维护生命、财产、名誉等人的基本权利。第二、社会成员必须积极履行博爱与礼让的基本社会道德义务。第三,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体现真正的价值共识和主体实践性。  相似文献   

10.
张践 《学术界》2015,(1):161-169
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三纲五常",其特点是用反映社会普遍伦理的"五常"来论证政治意识形态"三纲"。西方当代核心价值观念,也是用反映社会普遍伦理的"自由、平等、博爱"来论证政治意识形态"人权、民主、法治",而且二者都深深植根于传统的基督教文化。这对我们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规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遵循四个基本规律,即"魅力"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势位"建设规律; "共识"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共识"建设规律; "整合"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整合"机制建设规律: "信念"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建设规律.  相似文献   

12.
真正的普世价值决不是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早已存在于各种宗教或文化传统中的某些共同的价值原则或道德戒律,而是当代全球化中人类共同生活条件形成的产物.近代以来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并不是对普世价值的认同,而是对西方价值这种特殊价值的认同,其结果是引起了普遍而激烈的价值观冲突.要消解包括这种价值观冲突在内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必须使当代全球性社会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即一方面普遍认同在当代人类共同生活条件基础上形成的普世价值,另一方面对各种文化价值观及其所肯认的特殊价值予以承认、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13.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在这条文明发展之路上的各族人民通过彼此之间的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不同区域经济的合作交融,不同信仰的和睦相处形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与核心价值认同,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促进沿线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和东西方文明交流合作的象征。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互利合作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形成丝绸之路精神中的核心价值认同的重要机制;各民族之间在共同利益上的共商合作、开放包容、互惠互利是丝绸之路精神中的核心价值认同的前提和原则;"丝绸之路"沿线各族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是"丝绸之路"精神中核心价值认同的文化基础;沿线各族人民和平相处、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是"丝绸之路"精神中核心价值认同的理想和目标。这其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逐渐成为沿线各族人民共有的文化认同和核心价值观念。正是这种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使得"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今天"一带一路"建设中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确立、完善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众化是这一过程的核心和归宿,但大众并不是一个自明的范畴,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型塑、需要外部力量予以规约的集群;大众化的过程是一个形塑政治、文化、革命主体的过程,同时是一个知识分子逐渐被改造、整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与文化的"大众化"走向"群众化"是同步的。探索大众作为主体的生成逻辑以及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推进大众化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地把握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与近代社会主题演进的互动关系,深刻了解近代中国革命理论与实践的辩证逻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与社会心理的优化有着密切关系,它们相互作用.调查表明,社会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积极因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心理与文化基础,但社会心理中也存在消极的因素."大众化"就是要寻找合适的方法与途径,促使处于混沌状态中的社会心理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与提升,其方法有理论创新、利益协调、文化濡染、实践体验等.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凯 《理论界》2010,(2):170-17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和当前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在哲学层面上实现了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有机整合。但要想使这一价值体系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必须使之大众化,即成为全体社会民众的自发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就当前情况而言,实现大众化的路径主要包括将之与民众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通俗化,加强大众化传播手段的运用,鼓励社会正常交往的开展,将大众化的意识融入到人们的思想中,使得大众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和常态存在。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人类最为古老的社会文化活动之一,在促进世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翻译事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人们普遍缺乏对译事的价值认同。要破解这一难题,建设翻译文化应该是不二之选。只有充分发挥社会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翻译文化知识,提高民众对译事的认知水平,从而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才能保障我国翻译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基础,广大劳动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赖以推动的阶级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意识形态和民众的社会心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进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社会的变革首先是人的思想的变革 ,这是鲁迅及其同时代的思想家和变革家的共识 ,但他们同时也身处于一种尴尬的关系中 ,愚弱的民众作为思想改造的对象并不理解甚至憎恨他们灵魂的“拯救者” ,文化传播者与其民众形成一种难以沟通的隔阂状态。在此境况之中 ,鲁迅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现实意义的传播观念 ,包括 :通过推行白话文 ,疏通传播渠道 ,统一传播符号 ,实现传播通俗化 ;通过传播者思想的修正及自我改造 ,确立平等尊重民众的传播态度 ;通过传播方式的大众化 ,改变传而不通的传播现状 ,逐步扩大传播市场的观点。对民众的热诚态度及对民众处境的切实理解是其传播思想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为视角,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的涵义、特征、意义、及其路径选择几方面进行探讨,希望绝大多数民众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端正其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