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试析国际法上的"软法"--以世界卫生组织"软法"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软法”的剖析,揭示了“软法”在国际法上的独特地位“。软法”可在特定条件下或经其它条约授权而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也可能促成国际习惯和条约的形成,并“软法”具有相对于条约和习惯的某些优势,它与“硬法”互动表明国际法的发展并不是单线的,在环境卫生领域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40年代始,绘画理论界和美学界对石涛的绘画美学著作《画语录》给予了充分的注意并投入研究,从文本的标点注解到美学意义的阐释分析,发展到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其中最具学术意义的是关于“一画”论的研究、分歧和论争,总结起来,可分为“线”论、“道”论、“法”论、“禅”论、“自我”论、“统一”论等六种观点。  相似文献   

3.
周华 《学术研究》2001,(5):126-127
20 0 1年 4月 16日至 19日 ,中国国际法学会2 0 0 0年年会暨“展望 2 1世纪国际法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春意盎然、风光旖旎的珞珈山麓———武汉大学举行。与会的 170位国际法学人既有来自祖国各地和香港的学界精英 ,也有国外的著名学者。会议围绕 2 1世纪国际法发展这一主题 ,就“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国家主权原则”、“国家及其财产的豁免问题”、“互联网对传统管辖权规则的冲击及电子商务”、“建立中的国际刑事法院对国家主权的影响”、“国际投资法的新发展”、“国际贸易法的新发展”、“人道主义干涉与国家主权”、“国际金融服务的法…  相似文献   

4.
"妙悟"论的诗学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羽“妙悟”论有着丰富的诗学根源,其中以皎然、司空图的诗论为代表的唐代诗境论的贡献在于完成了援禅境入诗境的转折,宋代诗家论“悟”重“活”法的审美取向使严羽“妙悟”论走向了成熟与圆融。  相似文献   

5.
国际法中的时际法,是指解决国际法在时间上适用范围的法律,根据与不同时期的法律事实适应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类型的法律解决国际法是否有追溯力。有关时际法规范,主要表现在“承认”和“条约法公约”之中。我国对现代国际法在时间上适用范围的问题上认为应有溯及力,并依法解决了有关旧条约及湖广铁路债券等历史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6.
林中坚 《学术研究》2004,(5):110-112
董仲舒吸收融合了新道家、新法家等诸子的礼治思想 ,以孔、孟的儒学为核心 ,形成了以仁德为本 ,以礼治为主 ,兼容阴阳五行学说 ,倡导“三纲五常” ,礼主法辅的礼治思想。主要包括仁德论、教化论、“天人感应”论和“三纲五常”论四部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英美国际法学界出版了许多国际法书籍。斯塔克的论著《国际法导论》条理清楚,要言不繁,既可作为通俗读物,又可用作大学教材,而且文字简洁流利,还可以结合专业来进修英语。 本书共分六个部分,十九章。第一部分是绪言。第二部分论“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国家”。第三部分是“国家的权利与义务”。第四部分为“国际交往”,分两章:第十四章“外交代表”和第十五章“条约的理论和实践”。以上是平时法。第五部分讲“国际争端和敌对关系”(包括“战争与中立  相似文献   

8.
关于国际法的体系问题,在我国的法学者中间存在几种不同的看法。丘日庆认为现在存在共同的国际法和社会主义国际法两种体系,前者调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及资本主义国家相互间的国际关系,后者调整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国际关系。周子亚认为现在只存在共同的国际法体系,社会主义的国际法体系尚是萌芽。林欣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法体系”(“教学与研究”1958年第1期)一文中则反对有共同国际法体系,他认为只有社会主义的和资本主义的国际法体系。上海国际法学者为此于二月十五日与二十三日两次集会就上述不同论点展开争论。参与座谈者绝大部分都不同意林欣的看法,认为这是抹煞事实。周子亚自己修正了他过去认为社会主义国际法体系尚未形成的见解而同意了丘日庆的论点。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在资本主义国际法体系是否存在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9.
当代社会实践与学术发展要求我们对和谐进行重新认识。和谐是系统内不同要素在不同程度上的整合过程,这一界定有五个要点:第一是“异质论”,和谐以差别为存在基础;第二是“整合论”,不同要素之间需形成各种关联;第三是“冲突论”,积极矛盾是有序结构的发展资源;第四是“动态论”,和谐是不断接近完美而不能达到绝对完美的过程;第五是“程度论”,和谐状态有不同的特征尺度与梯变序级。  相似文献   

10.
国际合同是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存在着实质性联系的合同。国际合同的法律适用经历了从罗马万民法到中世纪商人法再到冲突法及至统一私法的沿革,其实质是在寻找调整国际合同关系的“适当法”;“适当论”是对以往关于国际合同的法律适用理论的扬弃,更是对国际合同法律适用的历史和现状的抽象和解释;以“适当论”为根据,可以认为,在现阶段,国际合同法是一个冲突法与统一私法、国内法与国际法不可或缺、相互倚重的有机体系。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全”、“都”和“全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殷都学刊》2008,29(3):133-138
从实际语科出发,详细分析了“全”、“都”和“全都”用法的异同,总结了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13.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15.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