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星云法师为代表的星云人间佛教是当代人间佛教运动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关注社会现实,用佛教的思想理念解决现实问题而著称。环保问题作为当今社会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星云人间佛教也很重视,提出了以同体共生为核心,以慈悲护生为基本态度,以惜福勤俭为主要举措,以内外净化为落实途径,以人间净土为践行目标的环保思想。星云人间佛教通过积极的践行,使环保的理念不断发展和完善,为解决当代生态环保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赵朴初积极倡导人间佛教思想,为佛教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通过心灵转化这一潜在的核心概念,赵朴初较好地解决了佛教神圣性的世俗化与佛教在社会主义文化中的自我认同问题,从而将佛教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紧密联系,且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于佛教的当代实践和未来发展而言,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仍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方净土与人间净土的统一与互补是20世纪以来汉传佛教的重要主题。往生西方净土与建设人间净土是永惺一生自行化他的双重使命,是其佛教思想与实践的集中体现。在永惺看来,建设人间净土是汉传佛教适应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往生西方净土是末法时代最为契机的法门;大乘佛教的菩提道是西方净土与人间净土的共同基础;人间净土的建设是往生西方净土的重要资粮,念佛法门是实现人间净土的重要途径。永惺所创建的西方寺不仅是香港著名的净宗道场,也是弘扬人间佛教的中心。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针对:虚云和尚、印光法师、弘一法师与太虚法师等四位近代佛教人物的修持方式进行梳理,这四位现代僧人,有誉为"民国四大高僧"者。文中从"虚云和尚主张禅净不二"、"印光法师强调念佛往生净土"、"弘一法师持戒导归净土"、"太虚法师要在人间创造净土"等四部分展开论述;结论部分,再对这四位僧人的修持方法与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并指出:虚云和尚虽是禅师,但他主张"参禅、念佛","道本无二",对他而言,"禅净不二"。印光法师深通经教,以一句弥陀,为日常行持。弘一法师是专弘南山律大家,因受印光法师影响,所以在修持上,推崇净土念佛法门。但他鼓励修读诵《普贤行愿品》、兼修地藏法门与药师如来法门,这是他师从印光而有别于印光之处。太虚法师是一位富有创意的僧人,在修持上他虽曾有"过定境三次",终"因为悲愿心太重,未能向禅定去继续深进",而走入人群,开展出影响当代的"人间佛教",他可以说是一位人间菩萨的真正行者。  相似文献   

5.
净空法师的佛陀教育思想是站在教内立场对于传统佛教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现代诠释,它对传统佛教的现代转型和当代的佛教复兴运动,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的意义。他首倡将佛教正名为“佛陀教育”,凸显传统佛教的文化教育内涵,同时又顺应时变,使佛教主动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从而使他的佛学思想既涵有传统的精神特质,又具有很大的适应性、融贯性的特色。净空佛陀教育思想是当代佛学发展和佛教现代化思潮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6.
人间佛教作为传统佛教当代开展的新形式,已成为海内为佛教佛教开展的主流趋势。但人间佛教在中国当下的开展也面对着多重困境:人间佛教新理论开展之不充分、人间佛教实践所需要主体对人间佛教存在认识误区、以及人间佛教伦理与世俗生活之间的紧张等。要走出这些困境,理论上的创造性转化成为必然要求,同时借鉴人间佛教在海外开展之模式、经验,以及尝试参与一些世俗事务,应将会成为人间佛教在未来开展取得成功的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7.
汉传佛教慈善思想与实践的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即从佛教传入中国至晚唐,晚唐至晚清,民国时期和建国后至今。隋唐佛教中国化完成后,佛教的慈善思想基本形成。宋以降佛教慈善实践在佛教世俗化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而做出适应性调整,佛教慈善在佛教弘法利生过程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显现出制度化、规模化和地方化等特征,持续至晚清外来文化的介入方始终结。民国时期人间佛教逆势中兴,在佛教慈善思想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建树,建国后人间佛教继续发展,但佛教慈善思想和实践发展一波三折,逐渐边缘化,改革开放后,相关研究和实践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佛教历史发展及新中国佛教实践的理论总结,赵朴初提出“人间佛教”思想,其中既包含历史的、文化的维度,集中体现于《佛教常识答问》;又包含现实的、实践的维度,主要体现于《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作为新时期中国佛教发展的指导思想,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只有“人间佛教”的教义才能实现中国佛教与新时代伟大事业的圆融.  相似文献   

9.
收录在《广弘明集》中梁武帝所作的《孝思赋》,从内容上看是一篇宣扬儒家孝道思想的文学作品,然而,唐代道宣法师却将其当作弘扬佛法的护教文献加以收录。这一现象表明,中国佛教试图在伦理方面实现与儒家传统的融合,实现佛教伦理的本色化。在梁代,中国僧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试图体现佛教对儒教孝道的包容,而梁武帝将奉佛与尽孝结合在一起,更是实现了在道德教化上的儒释共弘。对孝道的吸收,突出的表现了中国佛教的本土伦理特色。  相似文献   

10.
印顺是当代"人间佛教"思想的主要代表和理论诠释者,他通过接纳近代学术的研究方法,创立了人间佛教的研究原则;他会通佛教与现代知识观念,实现了佛教神灵观的诠释学变革;他通过对中观学说的创造性阐发,确立了现代科学思想在佛法观念中的地位.印顺的理性佛教观开辟了佛法理解的新维度,对于现代佛教具有不容忽视的诠释学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太虚《整理僧伽制度论》是他所有僧制著作中最完整、最精深、最详细的一部,是研究太虚僧制思想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目前对太虚思想的研究,往往过多关注太虚人间性的一面,多论述其领导中国近代佛教如何吸收新思想进行改革,而忽略了太虚作为一代高僧,其佛教信仰和佛学修养在人生观中的重要地位。而太虚的《整理僧伽制度论》,实际上就是在他深厚佛教底蕴的基础上,讨论了佛教在人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明末"三教合一"思潮的背景下,云栖袾宏的儒佛观独具特色。首先,在彰显儒佛本旨的基础上,主张儒佛配合、儒佛相资为用。其次,为纠儒佛会通中"儒佛混滥"之弊,从概念、义理上严辨儒佛界限。再次,针对阳明后学狂禅之弊,以"止恶行善"之实行补救之。最后,强调以儒家伦常为本,作为净土修行之根基。袾宏的"儒佛配合"论,是在明末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同时也为明末佛教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慧远是东晋中后期继道安以后中国佛教的重要领袖。在出家沙门与国家政治、佛教律仪与世俗礼制、僧人整肃与社会协调、佛学理论建设与中国化方式、内外合明与究极境界,以及精勤修持与山林僧团六个方面,慧远都做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探索。慧远根据印度佛教的义理、制度、律仪结合中国社会的政治、礼制、儒道学说所做的佛教中国化的努力,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4.
居士佛教在近代佛教的变革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甚至对出家人的地位提出了挑战。太虚大师作为近代佛教改革的领袖人物,他是怎么看待居士佛教的呢?本文将分析太虚大师对居士佛教的护法、弘法作用的认识,以及他对居士佛教的指导、改造,如太虚对佛化家庭、佛化青年的重视,对居士佛教弊端的批评。他对居士佛教的指导与改造都体现在他的正信会组织理念中。此外,太虚对近代僧俗争端的看法是他居士佛教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多认为"代别"始于云门文偃,但从禅宗典籍记载看来,并非如此。在石头系药山惟俨和洪州系南泉普愿时期,"代语"已被运用,经过药山的再传弟子洞山良价和石霜庆诸与其弟子的运用而成为风尚。经由行脚僧的传播,到雪峰义存及其弟子时代,成为禅学界的普遍现象。"别语"正式出现于南阳慧忠时期,而后逐渐成为展示禅师特色的手段,它们与"公案"的出现和兴起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八指头陀在中国近代佛教界身居领袖地位,是个富有传奇人生的奇僧、深受各界敬重的高僧,"诗名赢得满江湖"的诗僧.他踏入人生旅途,就遭受种种磨难,后来因缘成熟,披剃为僧.佛寺使他找到了安身的地方,更可贵的是使他找到了人生的信仰,同时使他踏上了诗歌创作的征途.他一生写了近两千首诗,出版了好几部诗集.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与诗有缘,巧遇良师;以诗会友,诗名于世;善写梅花,诗表身世;学佛咏诗,通诗于禅;以诗言志,爱国护教.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弘一大师的书法特色是至清至淡至简至静,由绚烂归于淡泊,然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含有儒家的清正清醇,道家的清简清拔,佛家的清淡清静。弘一以书法为工具,为媒介,充分发挥了其在弘扬佛法、广结善缘、修习劳作以及修心养性方面的作用。弘一关于书法学习的主张是:习书者要有器识和道德,要先习篆,要重章法,要多学、多练、多看。  相似文献   

18.
赤松法师是清代贵州著名佛教僧人,现存围绕黔灵山展开的诗文创作中对其形象多有描述.概括而言这些诗文中的赤松法师是一位立志苦行的修道者,是遍参大德的求法者,是筚路蓝缕的开山者,是讲求方便的弘法者,同时也是一片婆心的教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