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当代学术史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当代学术史"包括"学术史"和"当代"两个要素."学术史"就是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即研究过往学术发展的历程."当代"则是一个大致的时间概念,具体指1949年至今.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宏观的学术史研究、学科史研究、学者个案研究、学术批评等方面.陈平原是新时期较早提出、积极开展学术史研究且取得杰出研究成果者;在"学术史"前特别冠以"当代"一词作限定、提出"当代学术史"这一命题的,则<云梦学刊>做得较早.目前,当代学术史研究应该强调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是注意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研究,其次要重视学者个案研究,再次要重视当代学者的口述实录(口述史).对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当代学术史研究将继续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当代学术史"将会逐渐被建设成为一门确切意义上的、比较成熟的学科.  相似文献   

2.
<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出版从一个侧面对当下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成果给予了一次有意义的汇集和展望,从而展现了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充满希望的发展景观,以及余三定和他主编的<云梦学刊>在这条研究的道路上筚路蓝缕的奋斗精神和开拓轨迹.  相似文献   

3.
<正>继《学术的自觉与学者的自立:当代学者研究》(1998年)、《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2005年)、《当代学术史研究》(2009年)之后,湖南理工学院余三定教授又推出了《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以下简称"《热点》")的新著,这是作者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当代学术史的又一重要成  相似文献   

4.
余三定主编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是关于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它标志着中国学术界已经开始自觉对当代学术研究进行反思和总结.其学术旨归在于"求是",可从三方面理解:一是对以前的学术成果进行客观切实的总结评判,包括对学者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定位;二是对一切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进行"除恶务尽"式的批判,肃清学术不良风气,还学术界一片净土;三是对学术发展的内外部规律进行分析探索,为学术自身的发展不断提供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2013年,《百年红学》栏目历时两年共十二期刊发的"当代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系列以《红学学案》之名结集出版,它既是新时期红学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为红学学术史研究增添了一部新著。"当代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系列的创意,出于《百年红学》栏目与撰者高淮生教  相似文献   

6.
余三定的当代学术史研究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扮演了该领域开拓者的角色。余三定在20余年的研究活动中,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治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余三定《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一书,对中国新时期学术规范、反学术腐败、学术评价、研究生教育、学术大师讨论、中学语文教材建设等重要学术热点、学术争鸣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其视野宏阔、见解深刻、立场公允,堪称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相似文献   

8.
张京华 《东方论坛》2009,(4):127-128,F0003
2009年2月由《云梦学刊》主编余三定教授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学术史研究》一书,实为《云梦学刊》的一部特色栏目论文选辑。《云梦学刊》先曾开设“当代学者研究”栏目,后更新扩展为“当代学术史研究”。自2003年至2007年,刊出文章近300篇,该书从中遴选出90馀篇,遂编纂成为这部厚达500多页、篇幅近70万字的巨著。内涵厚富,编纂整齐,装祯设计精致大方,典雅隆重。最重要是该书的主题,以“当代学术史”立义,六、七年间在学界中独树一帜,不但引人注意,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名流学者参与其中,权量商榷,使得“当代学术史”渐次成为一门建设中的新兴学科。这一新兴研究门类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1980年代以来的当代中国,先后出现了三类"五四论述",一是思考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断的原因,其中又可以分为外因论和内因论.二是批判五四新文化理念自身,批判者分别受到新儒学和后学的启发.三是梳理五四新文化理念的知识谱系,其中又有自由主义和新左派之别.这三类"五四论述"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多样的研究立场和评价标准,使"现代文学研究"获得了"当代性",但也存在着当代性与历史感脱节以及理论的当代性与现实的当代性错位等问题.为了推进现代文学研究,我们还需深入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新的"五四论述".  相似文献   

10.
刘荣林 《东方论坛》2012,(6):124-125
余三定当代学术史研究又一部力作《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以下简称《热点》)是一部适时而出的重要著作,全书近30万字,计二十章,对新时期学术界许多学术热点问题探赜索隐,深入研究,科学地归纳,努力探究其内在规律,值得充分肯定。纵览全书,《热点》具有突出的由唯物史观从理念走向现实的价值取向。我们之所以如此结论,是因为余三定在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学术论文来说,"学者访谈"是一种活泼的形式,<甘肃社会科学>用"学者访谈"栏目这种活泼的形式研究当代学术史,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给人以亲近、亲切的感觉,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快感.  相似文献   

12.
泓峻 《南都学坛》2012,32(1):69-72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存在一种学术史研究视角。围绕具体的文本、具体的学者(理论家)、具体的学术事件进行的专题研究,以及文本、学者、学术事件背后的学术体制研究,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学术史视角采取的主要思路。这一研究视角对于校正之前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存在的偏颇,提升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湖南《云梦学刊》2011年第4期在"当代学术史研究"专栏发表"学术大师与当代学术发展论坛"的部分发言,介绍国内学者的最新讨论见解。有学者提出:学者、专家、名家、大师,可谓做学问的四大层次。第一层次的"学者",是职业称谓,以学术为职业者,  相似文献   

14.
如果把“学术史研究”定义为“研究之研究”或“学术研究的学术研宄”,梁启超、钱穆先生民国时期先后出版的同名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我们大多数人最为熟悉的鸿篇巨制。以著作的形式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正是学术史研究通常仰仗的“路径依赖”。20世纪90年代以降,学术史研究蔚然成风,情形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后期,政治文化研究开始在我国兴起.从1988年到2008年这20年间,研究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是一个热点.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200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时段,通过对这两个时段的研究文章的综合考察,发现这些研究的主题基本上一以贯之地集中在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格局与特性、如何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这三个方面,并存在着稳定性与连续性的特点.这表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没有发生变化.同时,通过对前后研究的对比,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仍然处于过渡期而没有走向比较稳定的状态,相反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构建现代化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设置了重重困难,从而决定了政治文化研究仍然要解决文化价值的认同与凝聚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代唐宋词研究一方面背靠千年学术研究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注意运用现代意识、现代方法,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话语景观。在考订类、论述类、鉴赏类三类研究话语的操持中,完成了当代性转换,创立了各自的研究范型。  相似文献   

17.
当代学界对传统学术史的清理 ,很多仍以章太炎为起点。章太炎《訄书》 (重订本 )学术史诸篇几乎可以看成一部简明中国学术史 ,对它的再认识 ,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学术史 ,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章太炎。在《訄书》 (重订本 )中 ,章太炎保持着乾嘉学派“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 ,同时对现实的殷切关注 ,他又借清理学术史而批判现实 ,有着极强的“经世致用”的倾向 ,这两方面使其学术史研究呈现出了异常复杂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学术史可以说是“对学术研究的研究”。它要对已有的学术著作进行“分门别类、排列次序,更包括评判高下、辨别良莠、叙述师承、剖析潮流等”①,它“指示学问途径”,总结学术成果,开创学术未来。通俗点说,它有点像乡村的秋收,在尽力颗粒归仓的同时,又要为来年春种精选良种。余三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代中国研究是自l949年后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科学界形成的有关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诸方面的多学科研究,当代中国研究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它的具体形态是社会科学理论的流行范式和中国杜会的开放程度互动的结果,因此今天它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学者参与的有关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20.
探索学术与思想之间的历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初年的中国“新史学”中有一个倾向,即将学术与思想合 而并论;到新文化运动之后哲学史兴起,1949年后受 苏联(前)影响,思想史研究中哲学色 彩甚重。到20世纪最后10年间,思想史研究中的哲学色彩减退,而其与学术史的关联又趋紧 密,然而一个副作用是导致了学术史本身的研究较为薄弱。其实各专门史的学术分类常常是 为研究的方便,故或许可尝试构建某种思想与学术之间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