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如何认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古往今来的所有哲学派别都以不同的方式有所涉及。古代的、近代的哲学家在探索人、探索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上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力图在不同的基础上把主体的人和客体的自然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统一起来,但都没有达到科学的真正统一的境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以唯物史观把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真正统一起来,建立起科学的入学理论。当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增强对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主体地位的认识,更需要把重心从改造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转向生产力的开发上,转到人的主体生产  相似文献   

2.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经常发生作用的因素,它能加速或延缓社会进程。地理环境作用问题的研究,同人类生产劳动的研究一样,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我们必须循着人与自然界斗争的历史线索,去看待地理环境,评价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作用。因此,在人文地理学教学中,对地理环境作用这个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直至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的价值有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之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形态,两者是有区别的。原因在于两者的主体不同。社会价值的主体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司以简称为社会主体,自我价值的主体是自己个人,可以简称为自我主体。前者是作为客体的人同社会主体的效用关系,后者是作为客体的人同自我主体的效用关系。当人同外部自然界发生价值关系时,外部自然界是纯粹的客体,人是纯粹的主体。当人同自身发生价值关系时,主体和客体就都由自己来承担。作为人自身的主客体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社会主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的价值有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之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形态,两者是有区别的.原因在于两者的主体不同.社会价值的主体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可以简称为社会主体;自我价值的主体是自己个人,可以简称为自我主体.前者是作为客体的人同社会主体的效用关系,后者是作为客体的人同自我主体的效用关系.当人同外部自然界发生价值关系时,外部自然界是纯粹的客体,人是纯粹的主体.当人同自身发生价值关系时,主体和客体就都由自己来承担.作为人自身的主客体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社会主  相似文献   

5.
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人只有有了责任惑,才能具有驱动自已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发现生命中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你的责任感如何?斌试以下测试。  相似文献   

6.
论人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郭安(安徽机电学院社科部)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外在世界。外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部分。人来自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人也是社会的产物,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人除了有自己的外在世界以外,还有自...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主要有: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矛盾动力,人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主体动力,人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物质动力,人的智慧和需要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这四种动力不是各自独立存在、分别起作用的,而是在相互交叉、相互包含或者渗透中共同起作用的。社会矛盾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作用是通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发挥其能动作用来实现的,而人的能动作用则是依靠人的实践活动与人的智慧、需要相结合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 ,而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目的和价值取向是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以来唯利是图价值观的反思 ,一定程度上已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地域的限制 ,体现了人类自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它们都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都体现出对全人类生存发展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共同开创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生态思想对今天生态哲学的产生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打开了哲学转向生态的大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看作一个系统,人类的自然观实现了向生态方向的转向。在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态思想的历程是曲折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发挥了转折性作用,使人类的思维转向生态并产生了今天的生态哲学。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倡导关心自然、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道德伦理,使道德伦理转向生态,追求世界的主体与客体统一、人与自然统一、人与人统一,达到人、自然界、社会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0.
素质是人类在自然界求生存和谋发展的必备能力。每种素质都有不同的方向性。素质可归结为三种类型,即向上不变性素质、向下不变性素质和上下可变性素质。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变人的素质,其中艺术作为后天环境影响力最大。艺术可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丑的事物转化为美,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会极大地提升人的素质水平。从脑科学角度讲,艺术可以改变人的素质方向也是有其科学依据的。  相似文献   

11.
论拉祜族基础制度文化的双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与自然的分离,使人类的活动成为一种文化创造活动。这种文化创造活动的基点在于人的社会本质的实现。“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曾将“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页)规定为人类历史的起点,进而也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那么,“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它们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乃至人类社会的成因何在?这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根源性问题。恩格斯在1876年写作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里,阐述过“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5页),但受当时人类学研究状况的限制,也由于当时具有唯物论倾向的历史学家只是单纯研究历史中变动的因素,至于历史中  相似文献   

13.
人乃自然之骄子。人类从来就和自然有着不解之缘,无论在物质活动领域抑或精神活动领域都是如此。但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又从来不滞留子既有而总是指向将来,包蕴着日新月异的内涵。这不仅是因为自然界生生不息,更由于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变动不居。普列汉诺夫正确地指出:自然界“对我们的影响是随着我们对自然界的态度的改变而改变的,而我们对自然界的态度是由我们的(即社会的)文化的发展进程所决定的”,“在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时代,人从自然界获得各种不同的印象,因为它是用各种不同的观点来观察自然界的”。  相似文献   

14.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的世界里。在这个美的世界里,存在着多彩多姿、琳琅满目的美:有自然风景的美;有社会生活的美;有艺术作品的美等等。在这一切美的事物中,人是最美的,人的美是美的核心,是美中之精华。囚为在世界万物中,只有人,才具有审美能力;只有人,才是审美的主体,审美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没有人,根本没有美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当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人在同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由大自然的奴隶逐渐成为主人,人同现实才发生了除实用功利之外的审美关系,人才逐渐产生了独立于使用价值之外的美丑观念,产生了单纯的审美意识。所以,美是人类社会产生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过程中产生的,现实的范畴化的初级形态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范畴不是人类现实活动的消极反映,而是它的必然的和积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列宁关于范畴是人同自然区分开来并且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的小阶段这一论断对整个辩证唯物主义范畴理论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范畴继续起这一作用,而且复杂化了。因此,文化范畴和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6.
人类由自然的奴隶逐步上升到主人,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进行了无节制的征服,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人类生存危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尊重自然,关爱生命,就是尊重关爱人自身。人对自然界的破坏是人对自然界道德的缺失,人类在拯救自然的同时,必须用道德来认识和约束人类对大自然的行为,建立起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散论自然美     
一、“人类学的自然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关于自然界的两个概念,一个叫做“人化的自然界”,一个叫作“人类学的自然界”。对于“人化的自然界”,人们已经十分熟悉,而“人类学的自然界”这个概念似乎还不大为人们所注意。什么是“人类学的自然界”呢?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人类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是从自然界分化出  相似文献   

18.
审美意识是人类的基本欲求之一.这是自然界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所赋予人类的特征之一。“人的本性使他能够有审美的趣味和概念。”(普列汉诺夫,注:着重点为本文作者所加.下同)人的生理和心理中潜在的审美欲求是否能够变成现实性,这决定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所受的社会影响。普列汉诺夫在《艺术论》中指出,只有凭借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帮助与促进,才能使人类的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成为现实。李泽厚先生提出“积淀”的理论,他认为“积淀”是人的美感发生与形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人非草木 ,熟能无情。人类情绪和情感一经发生就对人类社会起作用。正像列宁所说 :“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高尚炽热的情感对于追求真理 ,探求科学都具有动功能的作用 ,而且音乐具有比任何其他艺术美更快更强烈的影响人类心情的功能。从 1 7- 1 8世纪上半叶 ,在音乐文化中以巴赫与亨德尔的创作为代表的巴洛克时代的乐曲与声乐方面就有了一条美学原则“情感原则”使情感和其它精神状态在音乐中有了发展。所以我们常常这样说 ,音乐是情感艺术 ,情感是音乐的生命 ,而情感又直接影响人的道德行为。由此可见 ,音…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是人类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控制的程度,较之以往有了本质的变化。从这个时期开始,作为构成自然界的三大要素之一的信息,对人类生活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人类掌握的信息数量空前增加,信息也在改变着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内容和知识结构。科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已经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当代任何科学部门及其分枝,无论是社会科学的还是自然科学的,都难以避免考虑“信息”问题,难以不和信息科学产生一定的联系。许多新的学科,尤其是边缘学科因此得以大量产生;许多传统学科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对语言的研究——广义的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都发生很大变化,因此一跃而成科学的前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