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正> 尧舜禅让,“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千古传为美谈。在儒家经典中,舜被描写成为一个起自畎亩,亲耕亲陶,完美无缺的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根据《书经·尧典》的记载,舜在早年,家庭生活是很苦恼的,所谓“有鳏在下日虞舜,……瞽子,父顽,母嚣,象傲”,但他“克谐以孝烝烝”,宽容忍让,充分表现了他道德品质的高尚。象是他的弟弟,为人十分阴险毒辣,企图夺财娶嫂,完全是个反面人物。《孟子·万章上》篇记载说,“象日以杀舜为事”,三番五次地要谋害他的性命,他的父母也伙同一块来干坏事。例如父母叫舜去垛草,上到顶了之后,抽掉梯子,然后放火烧了草垛;让舜去掏井,别人上来后,接着就把井填掉了。(“父母使舜完廪,捐阶,  相似文献   

2.
<正> 一青海柳湾墓地的发掘,墓葬达1500座,出土的文化遗物极为丰富,是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最丰富的原始社会氏族墓地之一。考古界普遍认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属于新石器晚期文化,齐家文化则是铜石并用至青铜文化。 墓葬以马厂类型为主,发掘872座;半山类型257座;齐家文化366座;辛店文化仅5座。这为我们探讨史前文化的葬俗、社会经济生活,家庭婚姻关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墓葬的埋葬习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他们生前都有自己的族属和家庭的婚姻形式,都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家庭与婚姻形式,都与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相适应,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传统孝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路径。"修身"是要求个人以"平易""平常"之心来处理好与父母、家庭的关系,必须做到用个人的平安来确保家庭平安。"齐家"是强调个人奋斗与家族荣誉相结合、灵魂安置与家族血缘的延续相结合。"治国平天下"则是以心和、家和、天下和为价值目标,将人生奋斗、家族荣誉、国家治理三者紧密地结合为一个整体,这是传统孝道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说是遵循和利用人生规律、社会规律的大智慧,对今天仍然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推崇“家国同构”的中国儒家文化历来重视家庭问题——即“齐家”;作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王夫之也不例外,他同样十分看重、推崇“齐家”。王夫之的“齐家”思想主要包括:父慈子孝,家教从严;夫义妇听,相敬如宾,勤俭持家;兄友弟恭,安静守分。当前世界性的“家庭道德滑坡”现象突出,王夫之的齐家思想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将个人修养与整齐家庭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大事联系起来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的高度智慧和珍贵思想。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治平思想,这一思想在古代符合当时社会生活的特定内容。抛弃这一思想中的原有的落后内容,吸收修身与齐家、治国的关系的原理,对于建设符合社会生活的新兴家庭伦理,提高社会的治理安定程度和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批判地继承儒家关于修身治平的思想儒家经典《大学》中指出“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治国在于齐家”“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相似文献   

6.
尧舜时代中国确定了家庭的重要地位和家庭建设的基本目标,还以孝为核心确定了家庭生活的道德准则。舜作为中华道德文明先祖,在践行孝悌准则,构建和谐家庭,推进全社会家庭建设,促进社会治理等方面费尽心力,卓有成效,影响深远。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特别重视家庭,中国人往往公私不分,公德意识匮乏,对人对事总要区分远近亲疏等,这些也与舜德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7.
虞舜亲亲论     
尧舜时代中国确定了家庭的重要地位和家庭建设的基本目标,还以孝为核心确定了家庭生活的道德准则。舜作为中华道德文明先祖,在践行孝悌准则,构建和谐家庭,推进全社会家庭建设,促进社会治理等方面费尽心力,卓有成效,影响深远。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特别重视家庭,中国人往往公私不分,公德意识匮乏,对人对事总要区分远近亲疏等,这些也与舜德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7,(9)
齐家之道,主要指管理家庭、治理家族的条理、方法,目的是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传统思想中齐家的内容,大致为"孝父母"、"友兄弟"、"别夫妇"、"睦亲族"等,以去私行公、重义轻利为主要价值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家的形式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家依然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空间,是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齐家之道所传递的互敬互爱的交往友爱,回报恩德的正义取向,努力践行的向上态度以及积极出世的责任精神依然充满着生命力。齐家之道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大价值:齐家之道有助于实现家庭和谐稳定;廉洁齐家促进廉洁为政;时代精神呼吁时代家风,而时代家风构建时代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从初民宗教式的“礼乐”萌芽 ,到舜时及其后世的“礼乐”教化 ,“礼乐”从人性出发 ,由“修身”而扩展至“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以说贯穿了中国的历史。新世纪先进文化建设可借鉴其中某些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齐家作为一种建设性活动在促进社会秩序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际关系的协调和人才的培养是齐家的两个主要方面。宋代的社会结构与以往世代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平民家族的兴起使得家族内部人际关系协调的需求更加突出,而代际流动的加速使得平民家庭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加突出。齐家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需求,是宋代蒙学教育勃兴的根本推动力,而宋代蒙学教育的勃兴对于满足人们的齐家需求也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正> 在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看来,封建家庭是封建国家的缩影,君与g的关系,等同于父与子的关系。因此,在家“尽孝”与在国“尽忠”是一致的,而且只有在家“尽孝”,才能在国“尽忠”。正所造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所以,在封建道德教育中,特别强调家庭道德教育。历代统治者及官僚士大夫,写下了一系列这方面的书。《颜氏家训》则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部。本文拟对《颜氏家训》中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做一点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分析"陟"卜辞义例,对"陟方"提出了新解,本义更近舜为了特定祭祀目的,而出省与中心酋邦关系较为紧密的属于酋邦联合体下的邦国诸侯,目的在于登升该诸侯之山岳或登升设置在该诸侯的土丘祭坛以燔柴望祭神灵。亦存在另外一种推断即"陟方"乃"徝方"之误,舜"徝方乃死",舜在前往苗加以军事监视巡视的途中而崩。通过比较舜"陟方乃死"之诸说,结合舜时国家结构与对外关系之构成,当以舜崩于鸣条近是,且以军事监视巡视边境及苗民而崩于鸣条为胜。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的重要论述是“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新挑战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论述了新时代“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的“新变化”;齐家先要修身,“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加强个人的修身养性以齐家;国之本在家,要加强家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一体的建设。家国一体,国家富强才能家庭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家庭思想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4.
朴齐家是十八世纪朝鲜诗人和思想家 ,先后四次作为朝廷使者前往清朝首都北京 ,同清代许多著名作家进行广泛的文学交流。他把中国文学、尤其是清代诗人的作品介绍到朝鲜 ,同时又把朝鲜诗人的作品传播到中国 ,在十八世纪中朝文学交流史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论文详细介绍朴齐家等朝鲜作家与清代文人的交往情况 ,并对朴齐家的代表作品及清代文人的评价加以介绍。所运用的都是第一手材料 ,许多是首次公布于世。对于朴齐家与清代诗风的关系 ,朝鲜北学与清代学术思想的交流 ,论文均有专门探讨  相似文献   

15.
家庭伦理作为社会伦理的一部分历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我国古代关于社会道德“人伦”中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中有三伦是属于家庭伦理的,强调“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长幼有序”.在家庭伦理建设上也提出了“德教行而民康乐,礼义积而民和亲”的论述,把家庭伦理建设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比如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也仍然充满着醒悟人生启迪人伦的睿智.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必定要深入每个家庭,把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用伦理道德的关系更进一步地联系在一起,使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与家庭连结起来,使家庭建设为社会的稳定,为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发挥更好的作用.在此我想谈谈对家庭伦理建设的几个看法.  相似文献   

16.
舜帝形象历来较为复杂,从逻辑上讲,他至少具有三张面孔:一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二是神话传说中饱含幻想与想象的主人公;三是诸子百家所阐释的文化符号。自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对舜帝形象及舜帝事迹广有阐释.论及影响则以儒家为最。儒家的阐释呈现出以家为核、以孝为先、以和为贵、以礼为绳、以利为归等价值倾向。由于舜的传说广为流传,舜的事迹被反复阐释,舜的故事成了民间故事反文人创作的母题.舜的形象成了众多文学形象的范本,舜的文化性格影响了民族性格的形成,因此,深入推进舜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中国家庭孕育于华夏民族独特的生存土壤和文化环境,因而家庭伦理呈现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鲜明特征。首先,传统中国人以家族生活为活动范围,家族至上的群体意识成为传统家庭伦理的核心精神。其次,在等级服从的家长制家庭中,家内人际关系以与父的亲疏远近而依次排序,形成等级差序的人际格局。第三,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机制,为移孝作忠在政治生活中的实现提供了社会结构的可能。最后,传统家庭伦理价值目标以“齐家”为本,因此,价值判断具有严格同一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把自古以来人们对舜的认识分成百家舜、儒舜、德舜三种类型。在对三种类型的叙述分析中,提出舜的精神内核其实是一种“和”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是人类、社会、自然、灵与肉四者在过去未来都必需的。  相似文献   

19.
缙云氏初论     
缙云氏是上古时期的重要部族,其部分源头来自炎帝,除了在黄帝时任"缙云"职官外,其主支与黄帝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舜之前缙云氏主要在北方活动,舜为尧臣时其族裔三苗向南方迁徙,并成为苗蛮集团的骨干力量.浙江保留有大量的与缙云有关的地名及传说,真实地反映了缙云氏及其族裔在南方的发展.与缙云氏关系密切的饕餮,在商周时期成为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其意蕴值得学界深究与关注.  相似文献   

20.
殷商有无宗法制?我国古代宗法制是西周开创的,还是如孔子所说:经过夏、商、周的因、损、益?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存在着异议的问题,本文仅就殷商宗法制作一简要的论证。依据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共同规律,以父权为核心的宗法关系是伴随着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的形成而形成的。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虽已区分为自由人与非自由人,但仍是一血族团体。血族成员之间虽由于父权的出现而失去了原来的平等关系,但在经济上仍保存着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生产和共同消费的关系。家族公社是氏族公社的分枝,氏族之上有部落,部落之上还有部落联盟等血缘团体,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由儒、墨显学所传颂的尧、舜、禹“禅让”时代,即相当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