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毅安  张雷 《江淮论坛》2011,(3):183-187
黄梅戏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产物。近现代中国社会封建士大夫文化、民间文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与当代多元文化的文化语境,对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在知识类型、文化性格、精神气质、表现风格、艺术趣味等等方面.给特定时期的黄梅戏创作主体性形态烙上深深的时代精神、文化精神。同时也使当代黄梅戏主体发展呈现出统一、开放、多元、竞争的新态势。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黄梅戏作为地方戏的重要代表,曾经盛极一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变迁,乡村民间文化急剧流失,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削弱,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陷入困境.乡村社会的“空心化”、传统村落的消失、过度的文化功利主义以及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缺失和错位,都加快了黄梅戏的衰落.传承与保护黄梅戏,必须重建其公共文化空间.在乡村中心镇村体系规划建设中,应在相关的戏曲文化活动密集区优先把黄梅戏文化的“安放”纳入公共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五大戏曲之一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黄梅戏集语言、演唱、音乐、表演、布景等于一体,体现了中国及地方的传统文化特色。顺应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翻译是黄梅戏戏曲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在功能语言学、视觉语法和听觉语法构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下,从中国文化及黄梅戏地域文化探讨文化层面的翻译;从黄梅戏的语言、视觉和听觉模态分析内容层面的翻译,以实现源文本和译文本的意义对等。研究表明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黄梅戏翻译不仅有助于把握整体意义,也有助于提高黄梅戏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4.
师公戏的形成与发展是广西壮族自然环境、人文内涵、历史积淀的自然性产物,表征了壮族文化系统诞生于发展的生态整体性、和谐性与开放发展性.师公戏对生态观念的契合不仅显示在内容层次,更在形式层次面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与注解,其本身所蕴涵的壮族人民生态观念,是后现代语境下艺术生产、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精神领域反思与重塑的借鉴与标榜.  相似文献   

5.
汪超 《江淮论坛》2011,(3):188-192
影视与黄梅戏的有机结合,可谓黄梅戏焕发青春的催化剂,《天仙配》的成功与轰动效应,在大陆、香港等地陆续掀起黄梅戏影视的热潮。引起黄梅戏影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建国后黄梅戏影视事业的整体发展而言,呈现出两种较为鲜明突出的差异,究竟是以影视艺术为本位,还是以黄梅戏艺术为本位,从而达到叫好还须叫座的双赢局面。黄梅戏影视产业虽然尚未规范成熟,但在新时期又不断提出新的命题,要求黄梅戏影视产业化必须与时俱进,紧承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开拓大胆创新,尝试产业化发展的方法与思路.努力实现黄梅戏艺术的再度飞跃.  相似文献   

6.
方锡球  时新中 《江淮论坛》2011,(3):177-182,192
黄梅戏的改革与传承应学习以往黄梅戏改革、改编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思考当下黄梅戏改革的路径和应有的价值取向、艺术表达方式。本文以《天仙配》为例,探讨其在改编和改革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及其对当下黄梅戏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2017,(10)
不同的黄梅戏表演实体在资产状况、演职人员数量、演出场次、观看状况以及演出利润上都存在很大差距。黄梅戏剧场主要存在四种空间形态:露天剧场、茶座剧场、剧院、广场空间形态剧场。四种剧场空间形态中的演员、观众、舞台、剧目都具有不同的特色。黄梅戏的生存语境可谓是喜忧参半:政府支持有力度但不均衡、群众基础良好但文化消费意识弱、展演组织模式产业化程度低、多元发展的黄梅戏形态和新的社会环境带给黄梅戏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8.
黄梅戏是与京剧、越剧、豫剧、评剧齐名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但现代化、信息化乃至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引发了黄梅戏生存的巨大危机,我们必须对黄梅戏的生存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文章探讨了黄梅戏与旅游联姻发展的模式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的全球文化空间里,大部分的地方戏曲显得日渐冷落。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东北二人转却异常火爆,确实值得人们深思。通过对黄梅戏与二人转的共性比较,分析后者成功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所在。借鉴二人转的发展与传播经验,针对促进黄梅戏的跨文化传播可采取合理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模式;实现人才的规模化,并在此基础上催生领军人才;把握创新与继承的完美结合;加强与现代文化传媒的融合等。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一轮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新疆,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资源优势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促进新疆旅游经济的大发展。独特的地域性特征构成了新疆绚丽多姿的生态文化资源;厚重的民族性特征构成了新疆丰富的人文文化资源;特定的时代性特征构成了新疆独具特色的军垦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正>海南有大美,一是自然之美,二是人文之美,三是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结合之上产生的生活方式之美。海南有自然之美:碧海蓝天,青山绿水,空气质量优异,水资源优质,森林覆盖率高。海南也有人文之美:传统儒家文化、近代南洋文化、琼崖红色文化、农垦知青文化、十万人才下海南的闯海文化、绿色文化、海洋文化……人文之多样性丰富性,让人惊叹。海南还有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结合之上产生的生活方式之美:人们和谐地生活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相接,自然和人文结合,文化与生活相融。很多古老村落完整地保留了海南人自然人文生态原始标本,原汁  相似文献   

12.
梁剑宏 《云梦学刊》2012,33(5):121-124
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生态的核心,从根本上规定了大学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大学文化生态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这种危机的产生主要在于人文精神在文化生态中的缺失。所以,今天谈论人文精神的回归。回归的主要途径是解构对人文学科的人文性限制,使人文回归实践本性;解构对科学教育的技术化规限,使科学重显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回归将使大学教育重新高扬人的价值,追求自由的精神,实现文化生态的和谐目标。  相似文献   

13.
贵池傩戏:一种源自田野的学术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贵池排戏是中国滩戏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是以驱鬼疫祈吉祥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请神祭祖性的“戏曲活化石”,其演出形式、面具、唱本、剧目、唱腔、道具、砌末等等均较古老完整,同时贵池又位处古代吴楚之交,受到吴楚文化尤其是楚文化的浸润和影响,因而贵池滩戏具有丰富的田野文本和绵长的人文话语,具有宽博深邃的文化蕴涵和学术价值,考究起来约有以下数端:其一,贵池摊戏有极强的原始性和宗教祭祀性。贵池傩包摄着上古动物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的原始观念,包摄着高某之祭、生殖崇拜和多种巫术巫仪等原始意识。这些…  相似文献   

14.
侗族大歌有着特定的自然生境、社会生境和文化生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特定生境的规约,使得这一民间音乐形态为侗民族所独有。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侗族大歌传习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生态均发生了剧烈变化。音乐生境的变动,对侗族大歌将带来怎样的变化?这需要从自然、社会、文化的生态调适中寻找答案。只有把侗族大歌视为一种顺应自然、融入社会、尊重传统的活态文化,而不是一种文化化石,才有可能为它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保护与传承求得正解。  相似文献   

15.
世杰 《阴山学刊》2014,(3):47-47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的阴山地域是我国北部一个重要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区域,形成了具有远古性、草原性、民族性、融合性特征的阴山文化,是阴山地理生态、生产方式、人文历史、民俗心理的综合。包头师范学院是一所地处阴山核心区域有50年历史的学校,对阴山文化有相当的学术积淀和基础,同时有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团队。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挖掘、整理、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内涵,我校成立“阴山文化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6.
当下生态散文写作已成为一种具有深层存在意义的文化宣言,其人文内涵在自然生态剧烈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和自身发展日趋壮大的过程中有了新的构建。文章以我国第一部湿地生态散文《湿地》为例,试从三方面作以解说:人文视角——生态寻根和生态写真;人文形态——生态回归和生态守望;人文审美——诗化的生态文本。它们共同构筑了当下生态散文繁复深广的人文空间。  相似文献   

17.
论文化认同的实质与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同是指对一个群体或文化身份的认同感,或个体受其所属的群体或文化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的认可或赞同,其指标是人们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甚至利益取向性。文化认同中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都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人性的三维性(生物性、社会性、精神性)与生存空间的三重性(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历史空间)决定了人的文化本质,并在文化的创造活动中不断地实现和提升自我价值。参与到文化中是人趋向于中心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作为人类理性的象征符号,始终能够以自身与意图和表征物之间建立关系,以传达、交流、沟通特定语境中符号的创造者和运用者相互间的目的和意图。因此,文化认同的实质与核心就是共同体共享的意义或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构建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理念和实验,正在国内十个省区的特定地域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仅展开数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念和实践更是刚刚起步,甚至某些已被列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省区,所做的保护规划竟然仍是文物保护的路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如何为该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驾护航?笔者以为要以更新的观念,以非文字文化保护的视野和内涵,营构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9.
郑威 《社会科学家》2006,(4):132-135
生态博物馆以本土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原则,它的的三个要素是:生活的区域性、民族文化遗产和与项目相联系的居民。其主要功能是保护整个社区鲜活的整体文化及其动态发展。在注重保护的同时,利用所保护的民族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作为旅游吸引物,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使当地居民在旅游中受益,在保护和发展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可以更好地解决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增强族群认同的意识,提升文化的自我传承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戏曲艺术有其独特的服饰艺术,不同戏曲种类的服饰特点也各不相同.戏曲界中有一句老话,"宁可穿破也不能穿错",意思是传统戏曲服饰有其固定的搭配.戏曲服饰是戏曲表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戏曲中人物的表现,其样式、纹饰、颜色等能够将戏曲中的精神内涵传达给观众,引导观众融入剧情场景并理解剧情.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等信息技术不断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其在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了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新阶段.针对安徽黄梅戏服饰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探讨了数字化文物保护方法的应用,以及保护、传承和发扬黄梅戏中的戏曲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