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杨守仁教授(1912~2005),江苏丹阳人,著名水稻学家和农业教育家,在水稻籼粳交育种理论、水稻理想株形研究,水稻超高产育种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重点科技攻关奖,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杨守仁教授在沈阳农业大学素有严师风骨、良师风范和大师风采,他在水稻科学研究方面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大部分在《沈阳农业大学学报》公布,他对科研论文字词句章、段落结构和内容表述要求极为严谨、慎密和准确,体现了稻界泰斗事必求是、理必求真和辩证出新的科学精神。甚至在耄耋之年仍虚心学习,诲人不倦,辛勤耕耘,科教育人,较早地建立了国家超级稻育种科技创新团队,并指导团队在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杨守仁教授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研团队建设方面显示出来的管理智慧,值得后来者研究、思考和学习。  相似文献   

2.
杨守仁学术思想及教育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守仁教授,当代农学家、教育家,中国籼粳杂交育种理论和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的奠基者。在50余年教学、科研生涯中,孜孜于水稻事业,开拓创新并创建和实践了大量育种栽培基础理论,成就卓著。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杨守仁教授(1912-2022)诞辰110周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通过整理他老人家的相关文字材料、往来通信和入党申请书,以及在老人家生前写的很多尚未公开和披露的文章和手稿等,现在读起来仍然深受教育、激励和鼓舞。通过老人家这些文字手稿,更加深知杨守仁教授报效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更加知晓他的学术思想、一心为事业、教书育人以及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更加了解自己身边的农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感知他潜心研究的奉献情怀,体会他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值得借鉴、颂扬和传承,同时给后辈以榜样、启迪、激励和学习的农学家的科学家精神。  相似文献   

4.
3月30日,著名学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受聘为同济大学名誉教授,在授证大会上作了学术演讲。并题辞“同舟共济,面向未来,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勉励同济师生。现将学术演讲根据录音经整理后予以刊登,未经费老本人审阅。标题系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5.
日本水稻种植在绳纹晚期从中国江南越海传至,此后稻作农耕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结合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日本民俗。日本稻荷神社数量很多,对狐狸的崇拜、樱花的喜爱、过年祭祀时注连绳的装饰以及相扑运动的起源等,最初可能都源于稻作农耕。日本一年四季有各种各样的祭,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大部分都与水稻的播种、萌芽、生长、收获相关联,是人们对丰收的一种渴望,带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稻米还被认为是力量的源泉,由此产生了从米中寻找力量的习俗,稻米及制成品还常用于节日祭祀。时至今日,日本人的日常饮食习俗中,依然还带有稻作农耕的烙印,稻作文化是日本文化之魂。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谱系研究主要有传统谱系学与后现代谱系学两种方法资源。对传统谱系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情况进行学术分析发现,传统谱系学有助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实现学术研究的周全性、系统性、历史性。在现当代文学谱系研究中,“形象谱系”与“知识谱系”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思路最多。“形象谱系”研究形成了建构形象谱系、分析谱系构成、挖掘形象谱系的社会历史信息等研究思路。“知识谱系”研究则形成了考证影响谱系、挖掘精神传统、审视知识依据等研究思路。这些研究,既可以深入认识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根源,又可以在广阔纵深的谱系视野中揭示谱系传承中的时代变异和个人创造,获得独到的学术洞见。面对后现代谱系学的质疑和解构,许多研究者进行了融会两种谱系学的努力。这种融会,大都以传统谱系学为根基,并将后现代谱系学引为审视文学谱系建构的学术自觉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7.
国际合作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把我国研究生培养成世界一流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从学术起点、竞争力、学术环境、学术声誉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意义,提出应以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契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大理白族稻作祭仪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族是历史悠久的稻作农耕民族,在白族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形式各异、内涵丰富的稻作祭仪。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稻作祭仪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文化变迁。文章在论述了白族稻作祭仪的变迁原因和变迁形式的基础上。指出了面对变迁怎样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水稻的传入及其依赖性种植确立了这一作物在日本早期农业史上的统治地位。这种单一性质的生产形态作为变革力量在激发社会制度变迁的同时也空前丰富了精神领域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在稻作农耕的特定生产方式和特殊自然环境下孕育发展出了强烈显著的稻作文化性格,即"优劣二分"的集团意识、"精细勤勉"的精农主义、"忠皇尽职"的忠诚观念以及"以和为贵"的协调精神。稻作文化性格的诞生和存续加速了日本民族独特价值观、人际观、是非观、劳动观、忠诚观和自然观的形成,并对日本社会的发展走向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二元化作用,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日前,有人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计算了"身价",据称高达1000亿元。对此,袁隆平先生表示:"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在一个日渐趋向于用"价格"来衡量一切"价值"的时代,袁隆平先生直截了当的表述,堪称掷地有声。  相似文献   

11.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发展高等教育、创建现代一流大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蔡元培及其高等教育思想,进而阐述了大学的理念的历史演变。通过透视大学现状之弊端,进一步明确大学肩负的使命。并重点论述了创建一流大学的四方面措施:实行思想自由;培养学术大师;推崇学术研究;注重通识教育,培养时代人才,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梁任公先生先是在清华讲授中国学术史,随后又主持国学研究院讲席,创辟路径,作育人才,把自己的晚年献给了清华园。梁先生之在清华,尤其是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讲席,有一贯穿始终的目的,这便是倡导合为人与为学于一体的新学风,培养不随波逐流的新人,造就与时俱进的国学。梁先生虽然为病魔夺去生命,但是,他的事业却在清华园获得了成功。梁先生既属于清华园,也属于整个中国学术界。  相似文献   

13.
顾慰连教授(1931-1990),著名农学家、农业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潜心于教书育人,为农学本科生、研究生分别讲授作物栽培学、玉米栽培与良种繁育、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等课程;他先后担任沈阳农学院教务长、副院长、院长和沈阳农业大学首任校长,倾心于学校的恢复、整顿与发展,为把学校办成以农为主,农理、农工、农文结合的综合性农业大学而创新求索。他躬耕于玉米栽培技术、玉米育种与繁育、玉米高产栽培生理等科学研究,并为服务"三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关心国家大事,兼任国家、省市各级学术、社会组织领导与成员,忠实履行职责。顾慰连教授具有博闻强识、爱岗敬业、矢志科学的忘我精神和修身厉行、尊师重教、温恭自虚的优秀品质,这些科学家的伟大风范值得农业科教工作者效仿、学习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关于<长恨歌>的考证,不仅是"杨贵妃是否处女"的问题,而且是学术问题、文化问题.陈寅恪先生一生关注妇女问题,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其研究目的就是发微探幽,观察当时的政治、道德的真实情况,在历史真相的揭示中,发现中国妇女身上蕴含的民族文化要素和精神特质,构建中国"民族文化之史".  相似文献   

15.
杨建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是兰州大学民族学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本文通过回顾他的学术人生历程和学术成就,探讨了他将历史学与民族学相结合的独特的民族学思想和研究方法,阐明了他基于与西方人类学相比较而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纪念著名菌物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白金铠教授(1925-2009),《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农学家研究栏目约请吕国忠教授专题介绍恩师白金铠教授的学术思想以及他在菌物分类和农作物病害防治等领域做出的卓著科学成就,以志怀念。白金铠教授虽历经坎坷,但心胸豁达,矢志不渝,将生命无私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农业科学研究和高等农业教育事业。白金铠教授一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呕心沥血,成绩斐然,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缅怀白金铠教授的严谨学术思想、杰出科学成就和高尚育人品格,激励后人端正品学,奋发图强,献身科学。  相似文献   

17.
孙绍陶先生家学渊博,精于琴艺;于广陵琴艺衰落之时,创办广陵琴社,弘扬琴学;培植琴人,传承琴艺。作为广陵派古琴第九代传人之代表人物,孙绍陶对广陵琴派的传承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张学良于1928年执政东北并兼任东北大学校长,他坚信国家富强之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他多次捐出私产,倾力发展大学教育。在张学良主办大学教育、推动东北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完全体现出他吸引人才、厚待人才、重用人才之观念,他的努力最终使得东北大学这一地方大学在30年代初跻身中国一流大学的行列。分析张学良的人才观念,能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人物以教育振兴东北的爱国爱乡情怀,并冀图对当今的大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某种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杨贤江的人才观以培养有效能的主体人为主旨,始终高扬成才须成人、使用需涵育的培养观,提出体育运动、精神养护与养成研习、实践开发和审美体验、参与生活作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在为当下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改革提供借鉴的同时,也启示我们.重树新的主体性人才观,以学教融合朋辈互助方法为载体,将涵育受教育者成人能力置于本位。  相似文献   

20.
爱因斯坦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著名的科学家,在物理学研究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在科学哲学、人才学、教育学等方面也提出了极为深刻的见解。在他的人文教育思想中,将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精神作为学校的最高目的,人的和谐发展与人文精神养成,远远重于专业训练,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独立思考,养成独立人格的教育理念,这些思想都富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