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8,(3):106-108
本文概述了清代满族女文人创作成就,从满族女文人产生的基础、推动、保障及催化四个方面分析了她们在清代文坛彬彬之盛的原因,肯定了满族妇女在中国古代文学尤其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张振龙 《学术交流》2007,(12):173-177
建安后期,文人内部的宴集、游览、出征等活动所显示出来的浓郁的文学色彩,除了该期曹氏政权的巩固、生活的安定、经济的相对繁荣等原因外,主要还有以下原因:第一,文人的内部活动促使他们视文学为表性达意和获得审美娱乐的载体的心理创作定势走上完全自觉;第二,文人的内部活动为他们竞才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场所;第三,文人的内部活动更加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这使他们认识到只有以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或职业,才能生成的比较自由和宽松。  相似文献   

3.
李淑岩 《学术交流》2012,(5):170-174
《八旗诗话》是清代乾嘉时期法式善撰述的一部关于八旗文人诗歌批评的专著,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专门论述八旗文人诗歌创作的诗话著作。《八旗诗话》对今人研究清代八旗文人的生活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参考价值。然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对《八旗诗话》的文学史料价值以及其所呈现的法式善的诗学观作专门的研究。概言之,《八旗诗话》所呈现的法式善诗学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诗歌的审美取向上崇尚唐音。二是诗歌创作的本体论上主张"性情"。三是师古的态度上力倡学古而求变,追求独创。  相似文献   

4.
古代五大梅花名胜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杰 《阅江学刊》2011,3(1):107-113
大庾梅岭、罗浮梅花村、西湖孤山、苏州邓尉、杭州西溪是古代最重要的五大梅花风景名胜,古人对此已有基本共识。庾岭、孤山、罗浮三地主要成名于古籍记载、文人遗迹和诗文掌故。由于自然条件有限,艺梅实不称盛,但却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厚的人文意义。大庾岭是梅花风景的源头;孤山由林逋隐居咏梅而闻名,是梅花风景的圣地;罗浮梅花村以其月夜梦仙的幽美传说,带给人们无限的绮思与遐想,成了梅花风景中的仙境,具有超凡脱俗的神奇色彩。邓尉、西溪梅花属于乡村经济种植所形成的风景,从明代中叶开始兴起,一直持续到清康乾盛世,邓尉"香雪海"余绪一直绵延至今,无论风景规模、盛况持续时间,还是社会影响,都远过于同类名胜,堪称两大重镇。它们的形成有着封建社会后期社会形势与苏杭两地山川地理、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优势相互激发化育的深广因缘,代表了我国古代梅花风景资源发展的最高境界。上述五地是我国古代梅花风景旅游最主要的历史场景,构成了我们民族梅花观赏中较为核心的文化记忆和知识话语,获得了经典的人文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5.
冯华  钟慧 《社会工作》2011,(5):73-75
本文以休闲方式为介入点,对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双放弃"集中安置社区的新居民进行市民化角色行为适应的深度访谈。新居民的休闲方式主要有消遣娱乐型、强身健体型、闲呆型和茫然型,体现了群体性增强、过渡性、观望性及年龄差异性的特点。但存在着休闲观念缺失、休闲素质不高、休闲空间狭窄、休闲活动组织性弱等问题。在地区发展模式的指导下,专业社工应从新居民的休闲方式为介入点,协调资源、协助建立民意表达机制、促进居民互动与交往、增强居民自我管理能力、发展学习型社区,创建祥和的新型社区,推动新居民的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使用隆福寺档案史料,并结合相关实地调查,对民国时期隆福寺内住户、商户进行分析,发现隆福寺街既是住户民俗仪式的重要空间,也是北京城市商业中心。围绕寺庙商户、僧人与市民形成共赢的民俗社会关系网络,寺庙和商业积极融入世俗生活、增加人气,商户借助寺庙的公共空间积累财气和市场。寺庙神圣与世俗生活通过商业途径融汇在一起,使得寺庙本身营造出一种平易近人的宗教神圣和商业繁盛。  相似文献   

7.
清代《西湖十景图》呈现与重塑了江山一统下的西湖景观风物,承载着对西湖十景文化意象的传承与认同,昭显了皇权印迹下的景观政治,与帝王的江山统驭密不可分。《西湖十景图》结合传统文人绘画和舆图标识,借明晰的景观呈现融入帝王品味及政治意涵,成为权力展现的另一有效途径。作为各景观文化地标的御书碑亭被置于画面中心显要位置,通过空间展示突出强化风景所具有的权力表征与圣境意义。西湖十景作为一种重要文化意象不仅是文化的“圣境”,更是体现皇权圣意的“圣境”,带有鲜明的皇权统治色彩。  相似文献   

8.
董丽 《今日辽宁》2005,(5):60-61
东港,有沿江、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文化遗址较多,是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境内鸭绿江入海口处的江海界碑是鸭绿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主要景观之一。西部的大孤山古建筑群是辽宁省保存最完整的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清代中晚期大型古刹,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省级风景名胜区。距大孤山19海里处,镶嵌着海上明珠——大鹿岛。岛上有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在其南面海域,是震惊中外的中日甲午海战的古战场,爱国名将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至今仍沉睡在附近的海底。位于东港市境内的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国家级自…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社会阶层结构正在由传统的“金字塔型”结构向现代的“橄榄型”阶层结构方向发展,其较低阶层的比例远远小于全国的比例,社会中间阶层正在形成。具体地看有以下几个特点:1.阶层结构在向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转变;2.农民工构成了较低职业阶层的主体;3.城市户籍人口中间阶层化;4.外来人口是一个异质性很强的群体,也呈现阶层分化的态势。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农业劳动者阶层将继续缩小,商业服务业人员、个体私营企业主以及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办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还将继续扩大,逐渐演变为一个以社会中间阶层为主的现代化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10.
关注转型社会中的中间阶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职工”和“社员”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传统社会结构逐渐被以不同职业、不同经济地位以及不同劳动、生活方式组成的社会群体所取代。在社会结构的分化和组合中,社会中间阶层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中间阶层是介于贫困阶层和富有阶层之间的一个阶层,划分中间阶层的标准主要依据财产和收入的水平兼顾劳动方式、生活方式、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等因素。中间阶层一般以公司经理、职员、一般官员、教师、科研技术人员、律师、医生等为职业,文化程度较高,一般接受过大学教育。…  相似文献   

11.
史红帅 《唐都学刊》2009,25(3):71-78
清代后期前往西安城从事传教、考察、游历、行医等活动的欧美人士数量众多,其行记、日记、游记、调查报告等是复原清代后期西安城社会生活、城市景观的重要参考文献。在西方人笔下,清代西安城作为中国西部之都,城高池深,人口众多,各省移民和多民族人口聚居,城区布局严整;作为西北商贸集散中心和亚洲商道节点,西安城贾通八方,商业繁荣,贸易额巨大。相关英文文献的深入发掘和研究,不仅有益于复原清末西安的城市面貌,更可藉此了解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方世界对于西安城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徐海容 《唐都学刊》2009,25(2):47-51
碑志文体源远流长,先秦时有庙碑、刻石、丰碑等。碑的起源、演化与时代的文化风气等密切相关。秦汉时期,树碑之风渐开,随之兴起的是碑志文学。东汉后期,出现了碑文名家蔡邕,碑志文体例也基本完备与固定。此后碑志文不断演进,写法上也多有流变。碑志文体的分类,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再由博返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北京庙产兴学风潮——以铁山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庙产兴学起自清末维新变法。民国时期,北京多次发生逐僧毁佛事件。北平市公安局进行寺庙调查,并建立登记制度,为以后的侵夺庙产提供了更为翔实的依据。作者利用民国时期的报刊资料,以东珠市口铁山寺案为例,梳理民国时期北京“庙产兴学”风潮的起因与经过,及其对北京佛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农事诗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丽  杨亚军 《唐都学刊》2005,21(3):152-155
农事诗是古代思想文化的载体,是古代农业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统治者实施管理的有效途径,是珍贵的信史资料。从《诗经》到清末,农事诗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以周原贵族巡田、祭祀、祈求丰年为主,更多地传递出官方信息;汉至唐,以文人士子描绘田园美景为主,是田园诗产生、发展并在艺术上达到最高峰时期;宋元明清,是农技诗与田园诗共同繁荣的阶段,农技诗的出现,表明农业在诗歌中的地位由被动的从属地位上升到主动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焦杰  张兰惠 《唐都学刊》2012,28(2):25-30
道教在唐代被奉为国教,先后有十余位公主入道为冠。目前能明确考察出来的公主道观共有七处,分别是太平公主的太平观、金仙公主的金仙观、玉真公主的玉真观、咸宜公主的咸宜观、新昌公主的新昌观、永穆公主的华封观(又名万安观)和华阳公主的宗道观(又名华阳观)。这些公主道观都是由长安的豪宅改建而成,代表了除皇宫以外唐代长安最高的建筑水平和建筑风格,充分展现了唐代繁荣而深厚的文化气象。由于这些观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特点不同,它们的开发与利用价值也不同,太平观和咸宜观最具开发的可能性,其次是新昌观、华封观和宗道观,金仙观和玉真观开发的困难最大。为了确保开发的效益,公主道观的开发一定与其他旅游资源相配合,一方面要突出宗教的特点,同时也要突出女性文化特色,太平公主的道观最好能和瓦胡同村改造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何梅琴 《唐都学刊》2005,21(3):129-133
对于历代别集研究,清代堪称集大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现了不少大部头著作,二是对更多别集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整理,三是研究更为深入。但有关清代学术的研究著作却很少提及清代别集研究的成就,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清代别集研究不像其他学术派别那样体系清晰,二是清代学术的发展方向导致别集研究的流失,三是后代学术领域对清人别集研究的忽视。  相似文献   

17.
刘丽敏 《唐都学刊》2005,21(1):117-121
无论在明末清初还是在教案风起云涌的近代 ,士大夫一直是倡导反基督教思想、制造反教言论的主力军。总体说来 ,明末清初士大夫与近代士大夫的反基督教思想 ,其深层内容并无二致 ,二者都以儒家的世界观表现出种族反教、邪说反教、纲伦反教和经验反教的特征。但在列强肆虐的近代中国 ,随着教会权威的形成和官、绅、民反教共识的达成 ,近代士大夫的反教思想又呈现出别异于明末清初士大夫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张萍  杨方方 《唐都学刊》2009,25(3):63-70
商路是联系市场的纽带与桥梁,商路走向改易会直接影响商业市场兴衰。明清西安与周边地区商路有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近代西安交通道路格局形成的基础。明代陕西商路主要借助驿路交通,商业市场以此为依托,形成沿驿路走向分布的地域格局。人清以后,随着边事平静,军队撤走,经济发展受外在因素的干扰越来越少,商路与驿路逐渐分离。关中商路出现多元发展趋势;陕北商路则向北与向东发展;这一时期,陕西商业市场分布格局也出现明显改易,陕北表现得尤其明显,充分表现出商路与市场分布格局在空间上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四库全书总目》清别集提要在评价清初文人及其作品的同时,也体现出了馆臣对清初文学图景的建构。四库馆臣在建构清初文学图景时,不仅极力彰显清初文学与明代文学的异质性,更在反驳明代文学的基础上力图勾勒出一幅以学问为根柢、风格醇雅的盛世文学图景,并以王士禛“神韵说”为清代诗学特色形成的标志。四库馆臣以此建构起来的清初文学具有明显的缺陷,如遗民、贰臣群体中重要人物的缺席,明清文学继承性关系的主观割裂等,这是典型的以政教统摄文学的官方文学形态。  相似文献   

20.
清诗总集,有不少原书已经失传,而仅有若干序跋之类文字保存在其他文献中。将这些序跋收集起来,并加以考证,能够提供有关清诗总集的线索,进而了解它们的大致情况。清初屈大均辑《悼俪集》、徐凤池辑《寻墓诗》、钱云辑《桃花园题咏》等三种题咏类诗歌总集佚著的有关序跋,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一个示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