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和韩国人文社会研究会、人文政策研究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中韩人文振兴政策现状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6月1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商务印书馆、韩国人文社会研究会、人文政策研究会及韩国各大学人  相似文献   

2.
中韩“学术伦理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31日在中国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和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人文政策研究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韩国的数十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就学术伦理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汝信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他认为,目前学术伦理问题已经引起了各国的关心和重视,因此,本次会议以此为题进行的讨论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武寅副院长致开幕辞。她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此次会议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于2 0 0 4年4月2 0~2 2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原名为“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的路甬祥教授和著名理论家郑必坚教授于2 0 0 3年共同倡导发起,论坛的宗旨是为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提供一个高层次的交流平台,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贯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论坛还旨在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为在新世纪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独特的贡献。论坛邀请…  相似文献   

4.
2006年10月13日,由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人文政策委员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韩人文政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韩国首尔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回顾与展望".来自中韩两国相关研究领域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由7人组成,团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黄长著研究员.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6月,中韩两国领导人就加强中韩两国的"人文纽带"达成重要共识,并同意成立"中韩人文交流共同委员会",以进一步推动和加强两国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此为契机,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于2013年12月10日至11日在韩国首尔联合举办了第七届中韩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人文科学与社会发展"。来自中韩两国的40多位专家学者就人文、经济社会领域所涉及的前沿性理论与实践问题,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多视角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秘书长朴永根出席并主持论坛。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的人文生态是导引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根本之维。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性质包括数字化过程的人文选择性、数字化技术的人文性质。这种人文生态性质导致数字文化鸿沟的出现和人文生态圈的分层、数字不良文化价值观与恒常文化价值观的疏离和人们文化心理的失衡及新“文化病”的产生等一系列后果。因此,在中国数字文化发展过程中,要改善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必须把握构建人文生态的“辅人技术”、“人文社会”和“技术人文”原则。在此基础上,从数字化人文理念、数字化的伦理和制度生态、数字化人文精神和网络语言的文化新语境四个维度构建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  相似文献   

7.
2010年12月21日至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五届科研管理论坛”在北京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主办,来自院属各单位的科研处负责人和科研管理课题承担人共约8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届论坛以“管理创新与科研诚信”为主题,与会人员围绕“管理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学科建设与研究室、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学风建设”三个主要议题,结合学术界和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交流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陈俊  迟翔 《唐都学刊》2009,25(3):52-55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化的两种形态,它们的关系表现为“分立”与“融合”。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既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又是现实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文化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的内涵,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营造了“科技人性化”的文化氛围,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文化向度。这就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2006年6月19~20日,在中国的"俄罗斯国家年"框架内,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俄社会科学论坛".论坛期间,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理事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尤里·沃罗特尼科夫院士作了题为"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对俄中人文社会科学合作的支持"的发言.此后,笔者专门就此对他进行了采访.现将其发言和访谈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江冰  曾广南 《探求》2011,(3):70-73
教育的实用性、市场化程度的愈加深,对人文教育便愈加呼唤。中国教育,特别是中国人文教育,应将地域文化纳入其中,这是中国人文科学乃至于个人所必须完成一种的转化。而广东的人文教育,也必须符合“独具”广东特色的性格,方才有为。  相似文献   

11.
人文学科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中韩国际学术会议于2009年8月28日在中国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和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人文政  相似文献   

12.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共建人文湾区”,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弘扬岭南文化,与之对应的湾区古村落及其文化发展机遇空前。良溪千年古村作为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和海洋文化的重要中转站,加强村落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分析良溪古村落文化保护现状,提出加强规划建设、健全保护机制、“三态结合”保育与活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和开展文旅推广的策略与路径,为湾区古村落文化建设提供范例,为人们留住“乡愁”留住“根”,促进国际一流人文湾区的全面建成。  相似文献   

13.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二维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相志  魏伟 《学术交流》2006,(10):183-185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空间中纵横不同的两个维度。前者是以理智为主导的实证性文化,侧重理性思维;后者是以直觉为主导的非实证性文化,侧重感性思维。尽管客体差异及运作规律不同,致使主体思维方式与认识方法不同,但在文化体系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整体中,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依靠科学技术诞生的物质成果越来越依赖于人文文化,人文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世界;科学的社会建制体现了科学活动的文化价值和惯例,科学文化的制度层面渗透了人文因子,并体现着人文文化的要求;科学精神不仅求真,而且求善,人文精神不仅求善,往往与求真密切相关。二者都致力于人类的文明进步和人自身的完善,因此,促进二者的统一,是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11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办了“21世纪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展望”国际研讨会。应邀与会的有:国际科学院联盟主席卡维内斯、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主席帕利克、欧洲国家科学与人文科学院联合会主席德伦斯、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主席卡尔霍恩等国际和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组织的负责人,以及日本、韩国、越南、以色列、美国、英国、法国、波兰、印度、澳大利亚、蒙古等国专家、学者,共20多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学者3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5.
大正时代在日本出现了一股强势的人文主义思潮。主要表现为强调与物质世界相对的理性价值的新康德主义、宣扬人格是所有价值的终极标准的人格主义、倡导和平民主的文化主义和力行兼爱平等的人道主义,客观上形成了对明治时代形成的极端国家主义的反拔。与上述“主义”相呼应,出现了批判“神皇一统”的皇国史观,“去神存人”的“学术人文”思想。然而,由于上述诸多思想存在着难以解决的悖论,缺乏以民众支持的社会共鸣,因而没能阻止昭和时代全社会的文化倒退。然而,作为与国家主义相对立的人文思潮在日本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都对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做过一定程度的反思.反思的结果是人们试图在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中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以实现二者的整合.由于人性有自觉追求人文与科学融通的倾向和要求,所以我们通过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分子的对话、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互动,有步骤、有计划地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这不仅为科学哲学和文化哲学在当代的发展奠定了深层次的理论基础,而且为解决当今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球问题提供了深层次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方心清 《浙江学刊》2003,(5):175-178
全球“市场化”不仅使我们的物质产品极大的丰富 ,更使我们由生产型社会迈入了消费型社会 ,于是消费本身物质形态的使用价值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 ,消费文化也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 ,表现为 :消费理念中的人文因素增加 ;消费取向中的精神需求加强 ;消费结构中的非物质含量扩大。当然 ,在变迁中我们也看到“消费主义文化”中的糟粕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发达国家向全球辐射的“奢侈、浪费型”消费文化 ;盲目地追求高消费和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因此 ,我们提倡社会发展不仅要在经济上具有“新型工业化”的特点 ,而且在社会、文化结构以及生活方式上也应拥有一个可持续的生态伦理消费发展观和消费文化观  相似文献   

18.
来稿须知     
《阅江学刊》2010,(3):148-148
本刊以“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为目标,以全球视野和多学科视角,聚焦学术前沿动态,重点反映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观点新、信息新、角度新、资料新、方法新”的理论成果。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阅江论坛、经济观察、制造业研究、气象与人类社会、高等教育评论、六朝今论、民国文化研究、审美文化研究、语言文学艺术研究及专题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
生命伦理学教学和对社会负责的医生的培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代生物医学的成功是以医学日益丧失人性化为代价的。对现代生物医学中人的价值和人文精神失落的反思,使医学教育界提出“人文医学”的教育模式。“人文医学”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医学人文学和生命伦理学成为生物医学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应用学科;在教育目的上,旨在培养不仅能有效治疗疾患,而且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医生。  相似文献   

20.
何中华 《创新》2015,9(1):5-10,2,126
人文研究的困境与其说是来自外部,倒不如说是来自内部更恰当。重新反思人文研究,就不能不直面几个带有前提性的问题:一是人文研究中的"人"的自我缠绕问题;二是"人文学科"还是"人文科学";三是"知"与"信"的关系在人文研究中的纠结;四是文化承诺与跨文化通约问题;五是中国思想的西方化:幸抑或不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