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作为现代新儒家早期思想的代表人物,马一浮提出了以儒家“六艺之学”统摄天下诸学的主张。这是马先生的一个创举,体现着他对传统儒学有意识地改造和发扬。而作为其“六艺之学”的一个分支,他的诗学研究无论是在思想根源方面,还是在内在逻辑方面,都极富于哲理的意趣,处处体现着他对儒家义理之学的探究和体认。  相似文献   

2.
马一浮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对传统心性学说的会通与圆融,力图消解内在的理论紧张;通过对心物的疏释和心外无物、与物同体的诠解,为其六艺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传统心性思想的现代转化具有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马一浮早期《老子注》研究和梳理 ,分析了本体论、认识论、修行论和辨证论中佛老对释互证的路径与特点 ,并且指出“以佛解老”为其以后的六艺论作了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和探索 ,在老学史和现代思想史的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在《诗经》的诠释过程中,“立言”和誓教化”是《诗经》诠释的重要价值。立言是人生对道德情感生活世界的接受,教化是对社会生活的创造和建构。对“立言”和“教化”的作用和价值的分析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儒学复兴和社会政治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道周在晚明时期学术声望极高,堪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经学研究尤其是礼学研究,成为晚明经学思潮狂飙的重要助推者.他对于《孝经》研究的重视颇为引人注目.黄道周认为,《孝经》对于饱受深重社会危机的晚明的儒家道德教化实践有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因此,他重拾汉儒重“孝”的思想资源来诠释儒家礼学以导民化俗.故而他侧重从宇宙本体论、形上学等层面去阐释“孝”之于拯救晚明社会的学术合理性.基于对晚明宗法政治伦理的反思,黄道周在政治伦理问题上,主张“孝”、“忠”合一,以“孝道”陈说君臣伦理的应然状态.黄道周对于《孝经》的阐释,实际上是对儒家理想的道德与政治秩序进行追本溯源式的学术搜讨,体现出独特的论孝理路.  相似文献   

6.
傅伟勋博士以其完备的语言及训练有素的学术,对儒家心性论进行较为全面的现代诠释,从肯定传统儒家的伦理本性入手,结合“内圣外王”的社会实践,为自我修养达致天下共善提供了理论根据。为了克服现实与理想间的矛盾,他进一步提出了伦理本性乃道德教育之前提及“现实存在”与“真实存在”一致性原则,从而奠定了道德“外铄”的理想基础。然而,其理论本身却存在着不可证实的矛盾,从而陷入了理论前提与思想展开间无法推论的逻辑困境,同时这种诠释亦已超越传统儒家理论域限,从而不自觉地迫使传统儒学的退却。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马一浮的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作出梳理和分析,可以总结出他的理论建构既依傍传统思想资源,又富于浓厚的时代气息。在其哲学文本的表象下隐藏着特有的逻辑构成,展布为从判教论、名相论、心性论、六艺论乃至证人论的马一浮文化哲学的总体进路。  相似文献   

8.
马一浮是现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打通了孔子六艺与宋明理学,建立"六艺论",为儒学在现代的转进作出重要贡献。然而,马一浮与宋明理学的渊源关系,学界意见不一。马一浮评判宋明理学及其中的朱陆之辨,乃根据一个"简易"视阈。在简易的视阈下,马一浮对程朱陆王之学作出融通与辨析,我们据此亦总结出马一浮在融朱陆的基础上,更自觉地继承程朱一系;而在继承程朱一系的基础上,更自觉地继承与扩展程伊川之学。  相似文献   

9.
马一浮综合运用跨文本诠释和融贯性诠释两种方法,以佛教哲学(尤其是华严宗哲学)的思想资源诠释理学的本体范畴,建立起独特的易本体观,试图将正统理学的道德本体改造为强调生化过程、认知能力的功能本体.这是现代新儒家改造传统儒学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0.
《乐记》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礼记》中专门论述乐教的重要部分,儒家通过《乐记》诠释了音乐对个人对社会的影响,阐述了儒家通过音乐教化世人改良政治的理念。但音乐本身的政治功能和教化效果在儒家的诠释中被不恰当地夸大了,不仅误导了封建社会政治思想的演化,而且对音乐本身的发展造成了比较消极的影响。只有正确认识音乐的本质属性,将音乐与人性道德社会政治的影响关系厘清主次轻重,才能认识到音乐应当如何正确合理地发展,才能认识到国家政治应当如何理性平衡地运作。  相似文献   

11.
程颢是我国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不仅在学术上有辉煌成就 ,在为学、为政与做人等方面均模范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先秦儒家的优良道德传统 ,在他为政的实践中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风范 ,从理论与实践方面为我们创立了丰富而独特的道德哲学。  相似文献   

12.
论师德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人类精神文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通过人们的内心感受与社会舆论,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起着经济、政治、法律、行政手段所不能起的作用。所以任何社会、任何阶级都非常重视道德建设。师德是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教师职业行为、品德规范。它通过善良与丑恶,高尚与卑鄙,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等观念,约束教师行为,调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中的传统道德与传统道德的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道德问题 ,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不能绕过和回避的现实问题。中国的现代化过程 ,其实也是不断扬弃传统道德的过程。同时 ,传统道德自身也存在着一个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 ,实现传统道德自身的现代化 ,是传统道德的必然出路。现代化中的传统道德和传统道德的现代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二者相互统一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业之中。  相似文献   

14.
15.
文章从人性的本质、道德的作用等方面来分析政治生活中存在腐败的原因 ,以及根治腐败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哈耶克认为自由与道德互为生成条件、互为价值实现之保障,二者相互归结;自由和道德既统一又冲突,保持二者之间的适度张力、避免相互凌驾是确保道德和自由不断演化发展的关键。这些认识对于把握自由和道德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慈善与道德有关,但不仅仅属于道德范畴。现代社会的慈善是一项社会化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因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当前需要改变关于慈善的旧有观念,大力宣传和普及现代慈善意识。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及表现的基础上,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途径,提出通过企业的道德化经营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其关键是把企业的经济绩效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对制度道德性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一般来说,制度德性优于个体道德的选择.有德性的制度应该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正义和公平,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德性的制度还有利于个体道德的完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是目前我国道德建设的关键和突破口,因而对制度德性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式下的伦理,需要对市场经济体制有一个价值前提或道德标准的评价.有些人认为“‘道德滑坡’现象是市场经济本身不可调和的产物”,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的辩证关系表明,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共生、共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